笔记版|黄简讲书法:801认识行书

801认识行书

  八级课程开始,主题是行书。相对于七级草书课程,行书比较容易。

  为什么呢?因为草书先识草字,行书不需要。只要弄清楚几年行书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写了。至于行书的基本技巧,就是基础课所讲的用笔、取势和裹束。这些我们已经学过,不需要重新讲。

  一、什么是行书?

  “行书”是一个简称,本名叫“行押书”。“押”的意思是签名,又称为我们签署。挂号信寄到你家,要你签名,这就是签署。四级课程讲签名时,已经讲过一些,今天深入讨论一下。

  《字汇.手部》:“押,签署文字也。”所谓签署文件,这文件往往是由他方提供的,如果是自己写的,如写一封信,则签名称为“行押”。“行”是执行、从事的意思,哪行善、行医、行文、造福等等。有人把“行书”的“行”解释为走路,这是不对的。签名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这一来产生了很多与“押”有关的词语。有兴趣可以找本字典查查这些词语的意思。

  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记载,他朋友刘无言说:“顷谒苏子容丞相,未出,闲见传唐人一书,中云:'文皇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此书偶忘其名。”

  刘无言说,他访问苏子容丞相时,看到一本唐人书,书名记不起来了。里面说唐文皇规定群臣上奏章时,内容用真书、草书都可以,但名字不得用草书。用草书任免容易弄错,通常都是用真书或者行书。

  这是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和《奉橘帖》。三个帖装裱在一个手卷上,都是钩摹的。中间《何如帖》头尾有两个“羲之”签名,文中还有一个,跟签名写法差不多。

  手卷上还有许多后代鉴书人的签名。鉴书人签名于作品后面,称为押尾。如果作品有两张以上,于纸张拼缝上签名,谓之押缝。

  放大看,三个“羲之”都是行书。王羲之没有固定的签名式,经常变动写法。其他人有用行书的,有用真书的。还有一个“僧权”,只有半边,原作上可能是押缝。

  四级课程讲过,签名有几种签法。用真名签名,好处是清楚易识,缺点是书写缓慢,容易模仿。如果用花押,优点是个性鲜明,缺点是不易辨认。行押书取了二者的优点,减少了二者的缺点;也就是说,既书写流畅,又容易辨识。所以很受欢迎,广泛流行。

  二、行书的特点

  行书有别于其他书体,它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借用正体塑造行书。五级课程说,篆书是写篆字;六级课程说,隶书是写隶字;七级课程说,草书是写草字;

  前面一栏是字体,第二栏是书体,然后会发展出书法家之体,表现出书写者个性。照此推理,行书就是写行字?行书只是一种书体,没有固定对应的字体。这就是行书和其他书体不同之处。那问题来了,既然行书没有一种独立的字体,那行书写什么字呢,它是借用人家的字体。

  唐代韦续《墨薮》说:“行书,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这句话中的“正之小讹”,是什么意思?

  所谓“正”,指正体字,和手写体相对。篆字、隶字以及现在的正楷字,都属于正体。但使用篆字的朝代,虽然也有草写,但没有发展出行书。行书是隶书的产物,东汉末年才开始流行,一直到正楷字时代,还是广泛使用行书。“讹”的本义是差错,这里指字形的讹变。行书即“正之小讹”,行书是正体字略有讹变的写法。说的具体点,这里正体只指隶字和正楷字。

但既然行书产生于东汉末期,这时候的隶书已经发展到八分,或称汉隶,同时正楷也萌芽了,当时称为今隶,又称真书。所以进一步严格点说,行书先是八分之小讹;到真书流行后,又是真书的小讹。

  这样说比较抽象,我来举个例子。譬如说“集”字,上面是“隹”,下面是“木”。“隹”是短尾巴的鸟,汉隶写法鸟头是一个向背势。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集”字,鸟头跟汉隶是一样的。《兰亭序》“虽”字右旁也是“隹”,鸟头取向背势可以看得很清楚。但真书写法就不一样了。“隹”字鸟头分为左右两笔,跟其他笔画相结合,于是左边出现了单人旁立人势,然后右旁点横奋笔势。褚遂良、赵孟頫、俞和等人号称临《兰亭序》,都把鸟头改了,跟王羲之写法不同。由此可见,同一个“集”字,行书有两种写法。王羲之的文字根底是汉隶,而唐宋以下是真书。“正之小讹”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们都是读正楷字出身的,写起行书来这个文字根底就会发生作用。

  现在港台地区使用繁体字,如果写一个“华”字行书,如集王羲之《圣教序》这样,港台的人觉得很自然。内陆使用简体字,学简体字的人写行书“华”会是这样的。

  同样,学繁体字的人,“卫”字行书就会这样写,而学简体字的人,写出来是另一种样子。

  简言之,行书是一种书体,不是一种字体。行书是对自己心目中的正体,做出小变动。这就是行书和篆书、隶书、真书不同的地方。

  行书第二个特点是不解散原字的基本结构。

  草书是“解散隶法”,粗书之。所谓“解散隶法”,是把一个字的基本结构破坏了,然后省略一部分,写一部分,没学过草法往往看不懂。行书虽然有“小讹”,它不解散原来的基本结构,无论怎样牵丝来来往,迅疾飞动,或者省几笔,或者连几笔,识字者都看得懂。

  草法是造字,行书是用字,偶然涉及草书手法,在总体上来说不造字。

  举例来说,王羲之曾经把“想”字右上角的“目”省去,以一点替代,这就是采用了草书手法。王献之也有这样的“想”字。这样的“想”就接近于造字,但这是用草法,接近于草书的行书,称为草行。也有一些行书,接近于真书称为真行。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这个“想”就是一例。

  很多理论家谈过行书的种类,如王世贞:“刘德升小变楷法,谓之行书。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草行。”最后一句,张怀瓘认为“带草者谓之行草”。“行草”和“草行”虽然意思相近,就修饰关系来说,这里应该是“草”修饰“行”。所以应该称为“草行”,不是“行草”。

  画个图来表示,正体小讹产生行书,“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草行”。“真行”和“草行”这两个是专业名词,我理解是指一个字中带有真或草的特征,就如我刚才讲的王羲之三个“想”字这样。并不是指整篇作品中,有行书、有草书、有真书。

  具体来说,你看王羲之《孔待中帖》,其中有行书,有草书,行草夹写。有些人就说,这是行草作品,这说法不对。行草夹写称藁书,七级课程52课讲过了。所以《孔侍中帖》就整幅字而言是藁书作品;就单个字来说,有些近于真书,是为真行;有此过于草书,是为草行;其余为正之小讹,是为行书。

  行书第三个特点,是运用使转。

各位是否记得唐代韩方明《授笔要说》的一句话:“自伯英(张芝)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这里,真行草三体是一种,篆隶是另外一种。真行草是用使转写的,篆隶不是。韩方明求到的张旭笔法,就是五执笔、九用、八法、五势。真行草三体都要用到这些技法,这一点是统一的。

  刚才说行书是“正之小讹”,这只是从字体角度说的。也就是字形起了一点表面。字形的变化,从书法角度上看,是为使转和取势。如王羲之《二谢帖》这四个字,重点不在“小讹”,它字形跟真书相比差别很小。真书使转是隐藏的,孙过庭说“真书以以点画为形质”,而行书是把点画和使转都放在表面,同时表现。这样一来,行书就有流畅的感觉。从这一点说,行书就是表现使转的正体。

  三、行书的创始和传授

  这个问题,只要读几段古文就可以知道了。

  行书创始人是谁?西晋卫恒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

  而钟氏小异,然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

  卫恒和钟繇是同时代人,钟繇较长。钟、卫两家相熟,关系密切,所以这一段话相当可靠。刘德升当时教授行书,有两个学生钟繇、胡昭,“各有其巧”。请记住“钟氏小异”这句话,钟繇跟老师有点不一样,行书就是这样“盛行于世”,这三人都有功劳。唐代张怀瓘直接说老师最重要:“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

  张怀瓘把刘德升的情况调查得很详细:“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归时。”

  “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繇善行押书是也。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老师的行书是妍美,学行行书一个肥,一个瘦。

  张怀瓘的资料,可能来自于羊欣《古来能书人名》:“颍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徴。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胡肥钟瘦”的来历。但这两人的行书真迹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来。胡昭肥到什么程度,钟繇瘦成什么样子,只好靠想象了。

  光靠民间力量,师徒相传,范围还小。如果政府力量介入,发展就快了。

  《晋书.荀勖传》说,荀勖任秘书监时,“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

  清代周济《晋略》评论这一事件说:“晋用荀勖,议立书博士,教授诸生,以钟、胡为法,然后行书、今隶二者大盛。”

  周济这观点我很同意。历史上凡对公务员书法水平有要求,甚至设立书博士,那社会必然重视书法,水平当然就高了。社会是讲功利的,政府决策有导向的作用。行书、真书的推行,荀勖功不可没。

  钟繇之后,什么人行书最好呢?王愔说:“晋世以来,工书者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根据刚才的古籍资料排张表,行书从刘德升创始,最出名的学生有钟繇、胡昭,胡肥钟瘦。经过荀勖的推广,整个社会都流行开来。东晋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登峰造极。

  刘德升是行书之祖,而钟繇是真书之祖,行书和真书几乎同时。卫恒说“钟氏小异”,钟繇和老师有一些不同,恐怕不仅仅是肥瘦问题,而是钟繇把行书转变为真书。

  今天就讲到这里。

  

  

  

(0)

相关推荐

  • 黄简讲书法.八级-行书001认识行书

    2021-05-07 12:02:59 八级课程开始,主题是行书.相对于七级草书课程,行书比较容易.为什么呢?因为草书要先识草字,行书不需要.只要弄清楚几个行书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写了.至于行书的基本技 ...

  • “真书”“楷书”“正书”三者涵义的变迁

    "真书""楷书""正书"三者涵义的变迁 李豪东 (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 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学术界公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802行书字帖

    802行书字帖 今天讲学习行书常用字帖,哪些我们需要的. 一.行书字帖的选择要点 1.1以王羲之作品为主 首先整理一下思路,行书字帖非常多,从魏晋直到近代,琳琅满目.把它们分一分,汉末魏晋那是&quo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803行书取势

    汉魏之际是书法史上重要时期,隶书开始转变为真书.这一影响巨大的转变,是通过行书作为中间媒介完成的.说得明白点,隶书加以使转变成行书,然后行书隐藏使转产生了真书,今后还会解释. 钟繇虽然没有纯行书作品传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0草书目录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0草书目录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4草书流派05下

    754草书流派05下 唐代的纸张比较少,尚未有像宋徽宗<千字文>这样大的纸.所以,张旭.怀素的狂草经常是写在墙上.或屏风上的. 贺知章和张旭是姻亲,经常在一起出游.<嘉泰会籍志>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3草书流派05上

    753草书流派05上﹝连绵草,狂草,张旭,怀素﹞ 这张表最后一行的草书流派,都属于"书风"这一类.所谓"书风",指表达个人的风格.好像真书中欧体.禇体.颜体和柳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2草书流派04

    艺术家都想创新,但究竟怎样创新是个难题.草书两在因素,一是草法,二是技法.所谓创新,或是你创造了新的草法,或在技法上另开新路.这两方面只要改变一个,就是创新了.章草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解散隶法,粗书之,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1草书流派03

    751草书流派03 继续讲草书流派,上次讲了章草,今天讲今草. 评论的标准还是一样的,一是草法,二是技法. 今草据说起自张芝,但张芝的今草作品看不到了.即使在唐朝初年,欧阳询已经说:"张芝草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0草书流派02

    750草书流派02 二.流派 所谓一个t彷流派,就是一群人的作品,具有共同的特点.我们观察一个流派,可以从我上一课提出的十六字法支分析: 草法的要点是取势正确,变化有据.技法最重要是有筋有节,骨肉相济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804认识墨砚(上)

    804认识墨砚(上) 上一课讲到<王羲之题<笔阵图>后>有"先干研墨"这句话,这是什么意思?这堂课详细解释一下,和后面课程有关. 研墨要两样东西,一是墨,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