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决定迁都襄阳,李世民为何反对?
在《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公元624年7月,唐高祖李渊,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宰相裴寂、萧瑀,中书侍郎宇文士及,侍中陈叔达等人召开会议,决定把唐朝的都城迁到湖北襄阳。
不仅如此,会议还决定,由宇文士及率领工作组前往襄州,去统筹规划迁都的前期工作。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连忙进宫劝谏父亲,据理力争,发对迁都,即将迁都工作被叫停,那么李渊为什么想把都城迁到襄阳呢?
唐高祖——李渊
一、公元624年,北方的突厥给李渊带来巨大压力
624年的时候,唐朝内部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即将一统天下。当时,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这些大诸侯早被灭,也就剩下梁师都、苑君璋这些小鱼小虾。
刚刚建立7年的唐朝百废待兴,最需要修生养息,恢复社会经济。因此李渊先后进行大赦天下、颁布新律令,还改革租庸调制、推广均田制等等,均对社会发展产生有利影响。另外,李渊还进行了裁军,将关中地区的26万人裁减到3万人,为的就是增加劳动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关中地区靠近边境,唐朝的北方又有突厥的虎视眈眈。在唐朝军事实力下降的时候,突厥军队举兵30万人南下,烧杀劫掠中原。
从这就能看出,公元624年的唐朝,内部已经基本稳定,但外部不稳,突厥不仅虎视眈眈,甚至还以举国之力南下,想要入主中原。
2800多年的——襄阳古城墙
二、李渊为什么想要迁都襄阳?
按照以往的规律,每到秋天突厥就会举兵南下。但没想到这一次突厥会趁着唐朝裁军的机会大举进攻,甚至还有突厥骑兵攻击到陇州(今宝鸡)一带。要知道宝鸡距离长安很近了,虽说李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兵遣将,但他已经大裁军,保卫关陇之地都无法做到,就更不用说打败突厥大军了。在这种情况下,迁都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1、敌我实力对比悬殊:在裁军之前,长安及附近地区的兵力有26万人,但裁军之后就只剩下3万人。相比于突厥的二三十万大军,这无疑是以卵击石,没有获胜的可能性。
2、李渊想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跟突厥抗争:面对突厥的大举南下,李渊却说道,若烧却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止。意思就是,如果把长安城烧毁,留给突厥一片废墟,那突厥掠夺不到东西,就会自己撤离长安城。李渊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想法也太天真了。
3、迁都襄阳,从而收缩防线,便于集中兵力:从战略上看,长安附近的兵力不足,那倒不如放弃长安,从而诱敌深入。在防线收缩的情况下,唐朝就能够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反击。而襄阳交通便利,局势稳定,地理优势十分明显。
4、李建成、李元吉的强烈支持:而李建成、李元吉支持迁都,是因为李世民。624年的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也就是说,迁都襄阳有利于李建成,而不利于李世民,这自然就会让李建成、李元吉极力支持迁都。
5、关中地区的经济优势在不断减弱:长安地处渭南平原,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是有名的粮仓。但是到唐朝,长安的人口是越来越多,仅凭渭南平原已经无法养活这么多人,这就需要从江南地区调粮到长安。长安位于盆地之中,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秦岭,显然是不利于控制全国,这也难怪李渊想着迁都。
唐朝面对的强大军队——突厥大军
三、李渊最终放弃迁都,李世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渊决定迁都襄阳,李世民坚决反对,他还劝诫道:自古以来北方异族就不断的袭扰中原,应该先跟突厥交战,如果实在打不过突厥,再考虑迁都。
624年8月,李世民、李元吉率领的唐朝大军,跟颉利、突利两位突厥可汗率领的突厥大军在豳州遭遇,史称五陇阪之战。这场战争,其实唐朝处于劣势。李世民利用颉利、突利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唐朝的国力威慑,以及一系列的金银财宝赔偿,竟然以谈判的方式让突厥大军撤兵,边境也再次重归和平。随着外部危机的解除,迁都襄阳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