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音频内容更全!

昨天我说,啥事不能抱着老理儿不放。孔子不还说嘛,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好多人为孔子开脱,没必要,在那个年代不可能有尊重妇女的思想,现代人当然就不能有“女子难养”的想法了。

有朋友留言说:下一期的作文题目已经帮老杨想好了,孔子说的是“女子难养”还是“汝子难养”呢?

1

这是十几年前很热的一个话题,当时的背景是国学热,最热的是于丹读《论语》。

国学热的背景是进入新世纪我们加入世贸之后,经济迅猛发展,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倍增,开始寻找文化自信、文化归属感。

寻找是因为丢失、遗弃。

为了建立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中国,完成近代化、现代化,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三次主动的遗弃。

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二次是建国之初,这两次都是为了反封建,彻底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第三次是文革,是为了反右、反修正主义。经过这三次丢弃,也就丢得差不多了。

在肚子饿的时候,没人想文化的问题,特别是没有接触外面世界的时候,我们也不需要文化的标识。

改革开放之后就不一样了,肚子不饿了,看到了门外面人的生活,开始问自己?我们为啥与别人不一样呢?原来,我们除了马列主义,我们还有自己的文化,那是我们已经很陌生的一种文化了。

新中国之后,特别是文革之后,中华民族可以说是彻底地改头换面了,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虽然改革开放前在政治经济上闭关锁国,但思想意识是完全西方化的,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抵制。这样,在寻找文化传统时,就发现有好多东西与现代理念格格不入,没有办法与现代生活接轨,需要全新的解读,这就有了于丹读《论语》之后的全新说法。

后来,国学慢慢进入了学者的视野。要知道,孔子的东西原来是彻底被否定的。人们才开始了对国学的新研究,这才发现,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想去看古人,关公战不了秦琼。因为我们现在是和古人完全不一样的人。

这就出现了一堆人骂于丹,说她欺世盗名。其实,也不能怪她,她的全新《论语》也是新时代的新产物,里面带有了原始的文化崇拜,以为一部《论语》就能解决全部问题。这肯定是不对的。

2

在这些新解读里,有一本书就叫《<论语>新译》,是2005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叫金池,山东济宁曲阜人,孔子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金池是笔名,真名叫张玉卿,自称为孔子第73代外孙。

他在《<论语>新译》中说,据他考证,《论语》一书收入的孔子所说的全部十八个“女”都是通假字,都同“汝”,是代词,不是名词。

所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应该是“汝子”,意思是孩子和小人难教养,是个教育问题。会给点脸就上脸,不给脸就委屈。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他并且说,在孔子一生的言论中,“女子”就都是“汝子”,就没有女子、妇女、女人的意思。

当然,他的这个说法后来被人否定了,《论语·微子》篇就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此处的“女”无疑当解作“女人”。并且在《礼记》、《周易》这类更经典的古籍中,“女”就是“女子”、“女人”,而不是通假“汝”。

在这之前,历朝对《论语》的解释,也包括宋熹的权威高考教参《四书集注》里也没有说这里的“女”是通假字“汝”。都是说女子与小人难养。

那么,现代人为什么非常说是“汝”,而不是“女”呢?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对孔子的神化,对传统文化的神,认为我们的传统相当牛,不可能出现歧视女性的现象。

显然这不是事实,自古以来,特别是进入农耕文明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处于男权的从属地位,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提出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

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不歧视女性是我们接受了西方的男女平权的思想,觉得歧视女性是丢脸的行为。这就要为我们的圣人往回找补脸面。这就大可不必,古代社会女性就是被歧视。

3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阳货是个人名,也叫阳虎,是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

家臣是怎么回事儿呢?孔子鲁国人,身份是士,他一生反的就是臣子作乱。

现在中国人有个错觉,那就是孔子讲仁、讲爱,认为孔子是讲平等的。

恰恰相反,儒家要维护的是一个等级社会,绝对不能平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所在的东周列国时代,社会的等级是这样的——周天子、诸侯国国君、士大夫、士。这是社会贵族级层,其他的都平民阶层。

而贵族阶层之间都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父子关系好理解,但在秦汉之后,变成了大一统的社会制度后,封建的君臣关系就没了,君臣关系单一化,使我们理解周朝的君臣关系就有了障碍。

封建下的君臣关系是一组关系,并不是后来的单一的皇帝与臣子的关系。只有理解了封建下的君臣关系,才能知道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君子与小人是社会阶层不同,而不是我们后来理解的道德水平不同。

周天子相对于他的朝臣,他是君,卿大夫、诸侯是朝臣。天子是君父,他的儿子是臣子,也是君子;

对于诸侯国来说,诸侯王是国君,他手下的士大夫是国臣,他的儿子也是国君之子,也是君子;

诸侯的手下士大夫,相对于他的家来说也是君,叫家君。他的手下叫家臣,士大夫的儿子是士,也叫君子,家君之子,也就家子。

也就是说,从天子以下到士,相对于长辈都是君之子,都叫君子。

士是最低等的贵族,士的儿子,除了嫡长子还是士,其他的就都是庶人,不是贵族了,是平民了。

儒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个等级社会,也叫宗法社会。封建守法制度的核心是继承制度,就是由谁来继承家产和地位。

比较有意思的是,全世界都差不多,中国叫嫡长子制。就是由正妻大老婆生的大儿子继承,没大排二,没有嫡出排庶出。这是一种社会秩序,这个秩序保障了继承的顺序,以减少血亲相杀。

有继承权的就永远是君子,继承了家业和社会地位,在宗系里叫大宗,大宗之人叫大人。其他没有继承权的庶人叫小宗,小宗之人叫小人。

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本义。

4

《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记,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问孔子:“君子们都崇尚勇敢吗?。孔子是士,是君子。孔子答道:“不是,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这里的君子、小人都是指社会层级,并不代表道德品质。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贡又问:“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君子厌恶说别人坏话的人,厌恶自己地位不高而诽谤地位高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顽固不化的人。”

也就是君子讨厌四种人:只会说别人坏话的人,觉得别人不如自己的人,蛮不讲理的人,固执己见顽固不化的人。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回问:“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我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当时孔子的私塾相当于现在的高校,抄袭剽窃、不知道自己多高、喜欢揭发别人的人在现在的高校里也大有人在。

说完了这些,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吧,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这里的女子、小人也没有道德评判的意思,是说作为君子,处理与女子、与下一个阶层庶人、小人之间的关系最难,难养也,不好办。

但后来这两个词开始发生变化,有了道德的意义了,为什么呢?

就因为君之子他是大宗,他继承着家族的爵位,财产,血统,他掌握着最优厚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他受的教育最好,教育好、条件好教养就好,修养就高品位就高。

小宗之人呢?他们没有好的条件,受不到这么好的教育,所以他们的修养就差,品位就低。

这样君子与小人就有了道德上的差异,但在孔子时期是没有这个区别的。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孔子这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女人就像那些小宗之人一样,都是家人,你拿她没有办法。太亲近了,她们不谦虚,你太疏远了,她们有抱怨,难啊!

现在男女平等了,但还没有平权,不过,中国男人在面对女人时,也有这种难!

甲骨文的女字就是一个跪着的人。

女、婦人也。男、丈夫也。婦、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这个女字就代表了妇女的地位。汝字是汝水,为淮河支流。代指人时,主要指同辈和晚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