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气 · 惊蛰】春日惊醒 万物惊喜
春雷乍响谓之惊,万物复苏谓之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惊蛰节气介绍
惊蛰本来叫“启蛰”,西汉礼学家戴德的《大戴礼记》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
后来,因为汉景帝的名字叫刘启,为了避讳,把“启蛰”改为“惊蛰”,沿用至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有人说,春天不是季节,是内心每一条血脉,都涌动着枝蔓的伸展。
一季花开,一段往事。人生相逢一场,何不正像花开一季。
唯有那一刻尽力绽放,姹紫嫣红地灿烂过,方不负此生,不负这良辰美景。
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
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有人认为,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飞出来,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比喻,意为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
一说为“离家创业”之意,寄托“努力荣祖”之念;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一说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在古老的中国,流传着在惊蛰日祭白虎的风俗,祈求用白虎的力量镇压蛇虫鼠蚁,以免招来灾祸,而最合适的日子就是“惊蛰”,又名“白虎开口日”。
冬天的蛇虫鼠蚁在惊蛰日即将苏醒过来,谋害世人,而小人也会在此时惹事生非,言语伤人。所以人们相信,在惊蛰这一天打小人、祭白虎更能驱赶霉运,保全家幸福安康。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表达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也应少吃。
《闻蛙》
【宋】赵蕃
惊蛰已数日,
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
不必问官私。
惊蛰已然过去数日,蛙声却刚刚升起,能够如此喜赏风花雪月,管他于公于私。
《秦楼月 · 浮云集》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时届惊蛰,雷声隐隐,绿杨随风,浓杏拂墙,燕支重色,处处呈现出春日景色。词末点出“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
惊蛰雷响,“萌”动万物~
准备材料
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长纸条、废报纸、废纸盒
操作步骤
1
将废报纸揉成大小不一的小纸团;在纸盒中央挖个孔。
2
将纸团黏在纸盒的盒盖上,留出孔。
3
用油画棒将纸盒边缘处涂上泥土的颜色;在纸团上涂上草地的颜色;看,一个微型小草丛出现啦~
4
将纸条裁成窄于纸盒孔的宽度,并画上蛇的样子。当然小朋友们也可以画上其他的小动物哦~只要它能钻出挖的孔就可以~
画完身体可别忘了画眼睛哦~把眼睛贴在身体的中间部分,并将身体形状剪下。看,一条活灵活现的小蛇做好啦~现在它要去哪里呀?
5
把小蛇放到纸盒下面,从两端向中间推。
哈哈,原来是惊蛰时节,它冬眠醒来啦~正钻出草丛,好奇地看着这个春意盎然的世界呢~
家里的废旧材料,信手拈来,就将“惊蛰”形象地表现出来~快点动起手来,让我们一同来寻找惊蛰时节苏醒的小动物吧~
天道运行,自有其规,节令就是命令。
惊蛰开奏了雷鸣之歌,那清脆明了的雷声,宛若一曲昂扬奋发的交响乐,让万物更具蓬勃生机。
《周易》里讲: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因此“惊蛰”这两个字,还包含更深层的涵义——顺时而动、应势而为。
在时运不济的时候,默默蛰伏,积蓄力量。
在环境好转的时候,顺势而为,惊起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