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吉他:散场电影
网上关于吴孟达的缅怀仍然不断,前天写到最后想起的一首歌,也依然在耳边响起。今天早上又忍不住再多听几遍,木吉他的《散场电影》。
木吉他这个音乐组合,如果不是对台湾七八十年代民歌时期熟悉的朋友,可能是不知道的吧。毕竟成团时间也不长,现在流传下来的主要也是几张精选集。组合成员其实也几经变化,在多数精选集里出现的都是相对时间比较长的六个人。而这六个人当中,有两个人成为后来台湾歌坛两大唱片公司分别的中流砥柱,也使得木吉他会在提到他们俩的时候也会被经常提及。
一个叫陈秀男。当年手头有过小虎队、王杰、郭富城这些飞碟旗下歌手的磁带的话,一定是看过这个名字的。他和陈大力经常搭档,写就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流行曲。
另一个叫李宗盛。这个就更为人熟悉了。从80年代开始就是滚石的中坚,一直到2000年以后,业绩就不用多说了。
从这个组合的名字,就知道走的是清新自然的校园风。一开始是张炳辉和江学世两个人,在台湾民歌运动发萌之时,结伴参加校园巡回演出。据说是一次演出之后,一个瓦斯行老板的儿子,对校园的学习早已了然无趣,而痴迷于音乐,在看完他们的演出之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跑到后台找到张和江,说了句“我叫李宗盛,我会玩音乐”。于是开启了小李的音乐生涯。
后来又吸纳了其他成员,但也是进进出出总有更迭。主要还是在校园演出,再就是许多经典单曲在民歌的合辑里出现,也翻唱了不少同时期其他民歌手的作品。一直到80年代才有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重唱专辑推出。好在90年代滚石出了一个名为《重逢》的民歌回忆系列,才让后来错过那个如火如荼年代的人能再系统地听到这些歌声。
这种简单乐器的伴奏,轻轻柔柔的男声重唱,听着就让人舒服。唱的歌也基本都是关于友情、青春和梦想,有热情有迷茫也有忧郁,但主基调还是像阳光一样煦暖,像微风一样拂面,像山间一样富氧。
有时也有年轻的喧闹。
虽然是闽南语的,但那种路边摊撸串拼酒的氛围是相通的。
有的还有乡野民风的原生态体现。
《散场电影》算是他们最为人知的一首歌了,也是最能体现他们风格的代表。
当你沉默我不再询问,当你的笑容变得陌生
你的哀愁我再也不介意,因为我不再看见你
以校园青春年代的分手场景为切入,那时候总会觉得经历点这样的事情就看透了人生:
这是最后的一场电影
我们因不了解而相识
我们因了解而分离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预告这是最后一场电影,散场的时候往往还沉浸在剧情之中,等你意识到的时候,人已散场,再也难找到彼此。
在人潮中不必说些什么,
因为我们再也听不见
我们在声浪之中淹没,在声浪中淹没
那时候的歌词其实都不复杂,没有抓人的金句,没有痛彻心扉的重击,但淡淡的忧伤弥漫,整体读来是一篇走心的小诗。
作词赖西安,还有个笔名叫李潼,在台湾更知名的身份应该是作家、诗人吧。民歌时期也写了不少歌词,比如有一首颇为经典的《月琴》。
这也是七八十年代台湾流行歌的重要一类,许多诗人参与到歌词当中,往往是很有内涵很有美感的词作,但有时候曲调如果过于迁就歌词,就可能会晦涩而不流畅,对于作曲人来说考验比较大。当然如果曲词贴合到位了,通常就会是经典了。
这首歌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完成任务。而作曲也是民歌时期的重要人物马兆骏、洪光达。两个人一起搭档创作了许多校园民歌名篇,比如《木棉道》《微风往事》《风中的早晨》等等。
后来马兆骏单独作为歌手也有不错的形象,有首《我要的不多》传唱一时。歌名也是那个时代成为口头禅的名句。
只不过,赖西安、马兆骏、洪光达,这首歌的三名创作者,都已经先后去世而谢幕人生。
木吉他这个组合在80年代初很快就因成员要服兵役就解散了。李宗盛自然是坚持音乐这个事业最久也最好的一个,而在掌声平息之后,他又回到了“木吉他”身边。不过这是真的吉他了。这些年,他好像倾注了不少精力在吉他的制作工艺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