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挥之不去的广播情结

挥之不去的广播情结

广播,在这无线通讯网络发达,手机、电脑随身携带的今天,早已完成了她的历史史命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她在曾经的岁月里却是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亲密伙伴,我家与其结下的广播情结至今记忆犹新,似电影一样常在眼前浮现。

说起与广播的缘源那要追遡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那时食不裹腹是常有的事,每逢月底就到乡下姨娘家去蹭饭,姨娘家的稀汤咸菜粥虽然不填饥,二泡尿一撒就饿了,但当时能灌个肚饱就很满足了。令我好奇的是她家大门边的墙角挂着一个圆形黑纸盆,这东西会自动发出人说话的响声,事后知道这就是有线广播一小喇叭。它是走进中国人生活里的新生事物,是中央到地方传达最新信息的重要宣传工具,各级领导的声音也从小喇叭里传送到家家户户。而天气报告、说书、唱戏等娱乐节目是当年最受人们欢迎的广播栏目。

那个年代,不仅各种物质资源紧缺,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非常贫乏。十年浩劫的文革时期,我被分配到地处界牌乡的大成桥供销社工作,店堂里的小喇叭每天播放的都是八个样板戏,久而久之,八个样板戏的韵律、过门、唱腔、唱词都熟记于心,特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志荣的“打虎上山”“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沙家浜”中郭建中的“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等唱段都能有板有眼、维妙维肖的演唱下来。每当稍有空闲时,就喜欢跟着小喇叭的京剧人物同步哼唱,并乐此不疲,借以消磨时光。

小喇叭里刘兰芳、田连元等评书大师开讲的评书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他们对岳飞传、杨家将、随唐演义、水泊梁山、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书的演讲我是次次不落,那时的小喇叭也成了我精神食粮上必不可缺的亲密小伙伴,在我的影响下,刚上幼儿园的儿子也成了小喇叭的忠实小听众,喜欢上听说书和小叮当节目。

八十年代初,宣传报道作为我工作的一部分后,专门到县广播站买了只新喇叭挂在家里,每天聆听喇叭里传出的最新消息,并把身边听到看到的有价值新闻,编写好稿件送到县广播站供其选用。当听到县轧花厂抓技改增效益环境大改善的稿子从小喇叭里播出后,心里真比中了大奖还要高兴,从此向县广播站投稿的兴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广播里也隔三差五的播岀我的稿子。除了我注意收听广播外,儿子还爱把从广播中听到的丹阳新闻说给我听:昨天朱明川报道了建山乡的某某消息,今天任明皑报道了后巷乡的某某事情……

在关注县广播稿的同时,我也把触角伸向了上级电台和各大报纸。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采写的稿子不仅在市、省广播电台播出,有几次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有的稿件还先后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商业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国内大报刋登。金鸡饭店为胸口带钥匙的学生办价廉味美的“少儿餐厅”的消息在工人日报和中国商业报等报报道后,深受家长和学校的欢迎,有些家长和学校还给饭店送去锦旗和感谢信,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运河乡一家皮衣厂引进技术人员不断开发新品上市,我当即编写“周周皮衣岀新品,产品市场成宠儿”的稿件,并很快在人民日报市场版刋岀。该厂厂长深有感触的说:“人民日报刋登我厂皮衣消息后,上门求购的新老客户络绎不绝,半年后的产品都被订购一空了。以前岀钱登广告也沒有这么好的效果啊!我真得好好谢谢你呢!”编写的稿件在各地开花,稿费收入也明显增多,最多时一月稿费超过二佰元,大大超过了当时每月一佰多元的工资收入。这也算是爱听广播产生的连锁效应吧!值得一提的是,儿子从小爱听广播,在小学作文中曾写下了长大要当记者的愿望,谁知大学毕业后果然当上了一名电视台记者,如今已是市电视台里重要管理人员。

退休以后,无线广播更成了我离不开的老伙伴,一台造型美观的音响式广播只要插入任何一个带电的插座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市电台的声音可随时传入耳中。清晨,我们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忠实听众,在阳台晨练时,随着市广播电台的音乐节奏运动,身心显得格外轻松愉悦。外岀时,把广播开到高音,小偷以为家里有人,也不敢随便光顾我家了。陪伴了我一个花甲子的广播小喇叭,如今仍然是我挥之不去的情结!

插图/网络

作 者 简 介

王成川,江苏丹阳市人,从机关秘书,公司法人代表到部门领导一路走来,如今已步入机关退体干部行列,用写作增强思维能力,让文字丰富精神乐园。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琅  琅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0)

相关推荐

  • 我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张德强) 如今的会宁广播电视台在1987年左右叫会宁广播电台,那时候好像没有电视台,后来有电视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合并,再后来就是现在的会宁电视台.我和会宁 ...

  • 儿时经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开场曲

    儿时经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开场曲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对台湾省广播(70年代珍贵录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对台湾省广播(70年代珍贵录音)

  • 放歌走笔写大千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0第四十三期) 放歌走笔写大千 -- 访邯郸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书法家任和平 武学福 初识任和平先生那是一九八五年三月,那时,他 ...

  • 【晋城老城故事】“ 磨卜脐 ” 中的人民广播站

    晋城县人民广播站 艰难创业史 晋城广播站,原址在县委机关大院里,有人说广播站的位置是县委机关的"磨卜脐"(如同碾磨中间的眼.人的肚脐眼一样处于中心位置),地处晋城的政治中心,又是搞 ...

  • 同广播亲密接触的岁月

           广播在我心目中是银色电波,它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广播将其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银色电波往事多.久远的年 ...

  • 童年故事之三: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童年故事之三: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滴嗒嗒--" 有谁还能记着这稚嫩而熟悉的声音? 还是在七十年代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儿 ...

  • 知青岁月 我在七农场当广播员 作者/王惠文

    欢迎转载本公众号的作品,转载时 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发布信息,稿件可自行处理. 公众号第71期 我在七农场当广播员 王惠文 1968年9月,我下乡 ...

  • 空巢老人挥之不去的过年情结:儿女不在身边时,老人的年该怎样过

    空巢老人挥之不去的过年情结:儿女不在身边时,老人的年该怎样过 疫情当下,许多人要留在异地过年.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至少不用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亲人们友善的盘问. 然而,对于许多空巢老人来说 ...

  • 散文||我的方言情结

    我的方言情结 小妹离开已经十年了.过去的十年里,让我魂牵梦绕的是对小妹的无尽思念: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我与小妹共同整理的东北方言:让我无法释怀的是我们共同的方言情结! 大约2000年前的某一天,我发现东北 ...

  • 散文||老父亲的文学情结

    老父亲的文学情结 江锐||安徽 2018年3月9日我的一篇散文<相见不如想念>在文学平台<冬歌文苑>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朋友圈充满了祝贺或调侃,让我受宠若惊.文章的发表甚至惊 ...

  • 散文||我的咖啡情结

    我的咖啡情结 我不爱喝酒,但是偶尔贪杯,我贪的是,夜晚的一杯咖啡.北美的咖啡种类很多,遍尝各种咖啡的滋味,最喜欢的还是Tim Hortons的Double-Double(意思是双份奶+双份糖). Do ...

  • 散文||我的播音情结

    我的播音情结 小学生.看到电视台新闻主播,兄长的同学.何等的羡慕.同时也认为,理想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初中生.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学校预排合唱节目,我被选中朗诵.原计划是与一有表演经验的俊男生同台 ...

  • 【衍水散文】由故乡情结想开去

            点击上方 " 衍水文学" 可以订阅我 每日一句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 ...

  • 渭南文坛 | 挥之不去的棉袄情结 作者/主播 一杯清茶

    作者简介 笔名:一杯清茶,从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闲暇之余,爱好书法和文学,文笔流畅,朴实.曾在西部法制报.渭南日报.渭南文坛等媒体发表<霉霉馍><早餐忆事><故乡的那片柿 ...

  • 【甘肃渭源】散文歌|电话情结|张维强

    电话情结 也许是时间在作祟,渐渐地开始恋家了,定期给母亲打电话,成了我生活的快乐,一句两句不多,三句四句不少,甚至一个问题重复许多次,也不觉得烦,反而更加喜悦. 电话那头的母亲,三言两语总离不开故乡的 ...

  • 散文原创:孤岛情结

    - 昨夜的梦中,我又回到了曾经生活工作过五年之久的孤岛小学. 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的赵凯屯是名副其实的"孤岛".至今那里仍然没有"三通&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