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企业说 | 这边黑马排名蹿升50,那边名企销售不进则退

进步是战术成功,退步是战略调整。

距离2016年结束只剩最后两个月,尽管10月调控政策陆续出台,给房企销售带来了一定影响,但前三季度的市场异常火爆,使得今年依然是房地产的“大年”。在这样的行情下,绝大部分房企实现了业绩增长,一些销售金额翻倍的房企排名则明显较去年末有所提高。总体而言,不同规模和布局的房企只要货值充裕、推盘积极,业绩都有较大进步。

 ◆ ◆

进步篇

1、龙头房企中,碧桂园和恒大进步最大,销售翻倍。2016年1-10月,碧桂园的销售金额2715.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70%,名次则从第7位提升至第3位。碧桂园的业绩爆发得益于其特殊的产品类型,即热门城市如上海、南京、深圳等市场火爆,碧桂园在周边的大盘承接了外溢的投资需求。恒大1-10月的销售金额3167.1亿元,同比增幅104.9%。恒大的布局广泛,无论在一二线还是二三线项目均能热销,标准化和强执行保证其积极进行的并购完成后能快速开盘,加上金融、体育等板块的动作频频、声势浩大,对品牌影响和销售有促进,最终将保持了多年榜首的万科首次拉下马。融创、华夏幸福等尽管从排名上看变化不大,但今年业绩却有高增速,并已经或即将首次跨入千亿,对于企业自身和行业都有重要意义。

2、重点布局华东、广深等热点城市的企业表现出色。在今年的楼市行情中,上海、苏州、南京、合肥等城市是最早“爆发”的,并逐步将热度传递到其他城市,包括省内的三线城市;以深圳、佛山、东莞等为代表的珠三角区域也火爆。深耕热门区域,如华东的新城、旭辉和中南建设便从中受益,新城和旭辉2016年1-10月销售金额排名较2015年末分别提升了5位和6位,中南则从42位升至24位。此外,一些去年未入榜长三角城市地方企业如南京的弘阳、杭州的德信等也进入了TOP100,分列91和96位。

3、部分央企和地方国企发力,业绩增长迅猛。从以往来看,部分央企和地方国企的优势在于资金实力雄厚、土地储备丰富,问题则是扩张动力不足。而在国企改革的指示和企业合并实例的推动下,一些老牌央企加强了营销和品牌推广,如鲁能的排名从45名上升至20位,金茂、电建等也有所进步;原本便有丰富储备的,尤其是总部在北上等热门城市的地方国企积极推货,实现了快速去化,如首开的排名从30位升至15位,金融街从65升至43位,华发更是从84位升至30位,进步了高达54位;2015年末未入榜的天房、北辰和上海地产2016年1-10月分别列56、59、72位。

 ◆ ◆

退步篇

绝大部分名次出现退步的房企业绩同比依然是增长的,仅是和竞争对手相比“进步速度还不够快”,退步明显的房企基本是由于主动战略调整原因。

万达名次倒退明显,业绩亦同比下降,原因是去年末便提出了房地产板块的收缩、裁员、轻资产等,名次从第4位下滑至11位在情理之中。基于万达的主要模式和产品线特殊,如三四线城市商业和各城市新区的物业销售即便在火爆的市场下依然显得有些不温不火,采取收缩战略也未必是错误之举。

又如战略谨慎的远洋地产,2015年起便减少了拿地,产品结构调整,更偏向于周期较长的养老地产。除了股东结构中险资占比近半的原因外,董事会主席李明在2016年中期业绩会上也表示,“我们宁可错过机会,也不能再犯错”,谨慎的战略决定了业绩不会出现大幅增长,排名则从18位下降至27位。

周转缓慢、单项目产能较高的企业如仁恒的项目数量原本便不多,市场行情好时则容易出现“缺货”的现象,此番排名从32位下降至42位。

建业地产的布局全部位于河南,未直接从华东、广深区域的楼市热中受益,再加上其在河南省内的产品有一定品牌积累,逐步转型轻资产输出的模式,销售排名从63位下降至75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