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古镇,依旧人家烟火,见证昔日繁华
11月1日,应邀往漳州龙海朋友家做客。朋友家住海澄九龙江畔,从客厅落地窗看出去,广袤的漳州平原和奔流的九龙江就在眼底。眼前这片热土,就是历史上曾经一度繁华的漳州月港所在地。聊起月港,朋友说附近还保存有一个月港古镇,午饭过后,我们就前往探访。
漳州月港位于今龙海市海澄镇九龙江入海处,因其港道“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故称为月港。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中期,随着我国东西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月港一度成了“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外贸商港,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的“四大商港”。
1567年,大明隆庆帝登基决定推行新政。福建巡抚涂泽民希望“除贩夷之律”,为海上的贸易活动开启绿灯,允许当时船商巨贾“准贩东西二洋”货物。最初选择诏安梅岭作为开放大明海关,后改于海澄。从此月港成为明朝唯一合法的海上贸易始发港。
月港水陆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不仅包括九龙江流域,还延伸至汀州、赣南、湘南以及闽北、浙江、江淮等地。腹内陆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水果,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经济作物甘蔗、水果、木棉、烟草、茶叶、花生等驰名中外。当时漳州纺织业发达,天鹅绒、漳纱、漳缎、漳绒等畅销国内外市场。其他的如铁铜器、牙雕等手工艺品也是外贸重要商品。
明末清初,郑成功父子与清军在闽南沿海对峙拉锯,争战近四十年,战火殃及月港。清廷为扼制郑氏,在沿海实行“迁界”。海澄一带划为“弃土”,繁华的月港航运商贸一时萧条。历史有明一代的古月港,到了清代,被厦门港起而代之。
月港古镇安静地卧在九龙江畔,道路边是一座观音亭牌坊,穿过一个小广场就是观音亭,闽南民间对神祇的信仰非常普遍,每个村庄都有大大小小的寺庙,但寺庙以亭为名还是比较罕见的。观音亭背后一个闽南红砖古厝的小院子上挂着“月港海丝馆“”的牌匾,展馆不大,内容却很丰富,图文并茂讲述着月港的历史衍变。厅堂上悬挂着大明第一港的牌匾,如果不了解历史,似乎很难把这么煊赫的称呼和眼前小小的村镇联系起来。当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站的月港古镇也倍加受到重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展馆大门之外,一条石板老街静谧悠长,历史的足迹在这里存留。这是一条长约千米的临江古街,与九龙江畔的月港码头平行,现存街面古店铺约40余间,建筑多为土木结构。较为奇特的是家家大门门楣上都有石碑,刻着“颍川衍派”“江夏”等字样,应是自家宗门源流;每家门前整齐地悬挂一个竹制的屏风,上书“各外春风”等词语,成为古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古街上当然也少不了众多的寺庙。虽然规模甚小,但多建筑精美,香火不断。甚至在窄窄的巷子上也要因地制宜建一座空中楼阁,供奉居民心目中的神祇。午后的街道静谧安详,除了几位本地居民坐在巷子或寺庙门前轻声谈天,就是零星的几个游客东张西顾,偶尔与挑着青菜沿街叫卖的农妇擦肩而过。今日月港,依旧是气息氤氲,满满的人间烟火。
古街尽头是一处溪流与九龙江的交汇口,当年此处河道密布,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水道上穿梭。时至今日,对岸现代化的船舶工厂鳞次栉比,而古街上却还有一间传统的木船作坊,古香古色矗立于清波之上,作为一段历史被保留。
九龙江畔芦苇丛生,观光木栈道逶迤其上,尽揽细细清风,看江上舟楫往来。当年的港市遗址,今仍依稀可见。江岸一里多的古港口,还能见到7个古码头。在不到一公里的江岸线,密密麻麻的分布着七个码头可见当年月港的繁荣,令人感叹世事白云苍狗。
高楼俯瞰九龙江风光
观音亭
月港海丝馆
月港古街街景
古街的寺庙和月港船厂
古码头遗址
九龙江风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