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生哪得真闲日
人生哪得真闲日
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生存的焦虑和精神的紧张,易使人心变得粗糙和浮躁,幸福感下降,就更需要一份清凉,一份宁静,一份温润,喧嚣扰攘中求得一爿心灵的憩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处于喧嚣扰攘城市,声静成了一种奢侈品,难以求得。
声静对于需要安静的人是不可或缺的。钱仲书先生在《一个偏见》里说:“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人在嘈杂中大多头脑昏乱,在安静中才能潜心思考。“三省吾身” 也需安静,事后的回味与反省,反倒成了更有意味的事。作者提起笔来写生活时,才能把生活经历静静品味,细细咀嚼;而那生活的当时,倒恰如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
嘈杂与思考、品味成反比。普西金说:“要创造就必须有宁静的心情。”思想要靠安静来孕育。丹麦·克尔恺戈尔说:“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
古人闲适的生活态度赋予生活的哲理性和艺术化,令人欣羡。“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是闲食;“林间扫石安棋局”、“短栽孤竹理云韶”是闲逸,无不透出恬淡闲适的美。清人徐大椿不信人生有此闲境,他说:“一生那(哪)有真闲日,百岁应多未了缘。”
真闲何处,闲在于心。闲适需要一种心境方能消受,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静是淡泊宁静,即是心静。
外求声静不可得,惟有转为内求,得清净在于安心。“安静”者,心安者自然静,此先贤造词之智慧。陶渊明诗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故陶公能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唐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诗云:“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南宋有位慧开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安于内,非悬于外,方能躁中取静,心安理得,此所谓心闲或闲心者也。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邵孔发,安徽全椒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文集《襄水文集》、散文集《故园屐痕》(2017台湾繁体版)。参编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冬 歌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