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欧体的人多如牛毛,却很难有大的突破!
原创:文章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第一、欧体:指的是唐代欧阳询的书法字体。他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以及元代的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可能有很多初学者甚至书法爱好者,容易把他误解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因为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名气很大,容易造成误解。
第二、欧体书法的特点:欧体法度森严,寓动于静,寓险于平。且运笔的粗细比较均匀,这一点上像极了小篆,非常注重匀称。
在读本文之前,大家要先把以上两点读懂。接着谈一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欧体的人多如牛毛?当然是易学易入手。可是当入门欧体之后,却很难有大的创新与突破,这不能怪习作者,只能说是欧体这种书法字体本身的特点。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以清初王澍欧体书法为例,可以说他是深得欧体精髓,又有褚遂良书法的影子在里面,在我看来,他的欧体要比当代好多欧体书法强很多,至少在欧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远远强于那些馆阁体或印刷体!研习古人的书法是为了突破与超越,泥古不化则毫无生气,一文不名!
下面结合他的书法作品,试着做一个解读,只代表一家之言,不喜勿喷从形态上来说,一看就是欧体字。欧体字的特点比较明显:欧体法度森严,寓动于静,寓险于平。但是仔细一看,却发现其用笔与欧体的用笔还是有区别的。有褚遂良与颜真卿的影子在里面,同时在转折的地方又有魏碑的特点。
说他受到褚遂良的影响,是因为据史料显示,他从小学习褚遂良,从个别字上来看确实如此,例如“以”、“夫”、“余”等字。
说他受到颜真卿的影响,这是肉眼可见的。对颜真卿书法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颜真卿书法最大的特征是雄浑。而欧阳询的书法却有一个特征是笔画基本上变化不大,没有很明显的运笔差异。
如在上一张图片首字中的“乃”、下一张图片首字中的“力”等转折的地方,很明显其用笔用的是颜真卿的笔法,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在欧体的基础上显得雄浑了起来,因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相较于当代许多习作欧体的人来说,王澍比他们强就强在这一变上,馆阁体或印刷体是没有艺术价值的,临摹的再像能有印刷品或复制品像吗?
后世学习欧体的书法家多如繁星,但是却很难有大的突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王澍作为临摹欧体的书法家之一,前几天网友对他的书法并不是很看好,而且大多数人认为其字形变了,没有多大的美感。然而,我想说的是,如果王澍不突破,那么他临摹出来的顶多和下面的这十位一样,他们可以算得上是临摹欧体的佼佼者。
1:黄自元
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民国7年(1918)病逝。
2:姚孟起
字凤生,一作凤笙,吴县(江苏苏州)贡生。以书名,正书宗欧阳询,尝临九成宫醴泉铭逼肖。隶书略仿陈鸿寿。兼治印,得蒋仁秀劲之气。偶作画,古拙如金农。《海上墨林、广印人传、清朝书画家笔录、吴门画史》
3:绵勋
爱新觉罗·绵勋:爱新觉罗·永松第二子,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袭奉恩将军,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袭永珠之贝子,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卒。
4:冯誉骥
字“仲良”,号“展云”、“崧湖”,晚年号“卓如”、“钝叟”,斋名为“绿伽楠馆”。少时,肆业于两广总督阮元创立的学海堂书院。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领乡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编修,累督山东、湖北学政。
5:吴郁生
字蔚若,又号纯斋,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居苏州白塔西路。为嘉庆戊辰科状元吴延琛之孙。清代进士,光绪三年(1877)授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川督学,主考广东,康有为出其门下。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戮,西太后因康有为出其门而不用钝斋。及至西太后死,乃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
6:王维贤
字竹村,清末民初中的民间书法家,善欧楷,虽无一官半职,曾经却被誉为“天津府欧楷第一高手”。他的欧楷书法,形神兼备,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7:陈益椿
田蕴章曾说过,天津欧楷最高水平的代表就是王维贤和陈益椿,王维贤的作品较多也常见,陈益椿的很少见到,应该很多人没有见过。此幅作品虽拍摄不佳,但可以领略陈益椿之水平,确实不虚。
8:高云胜
民国,具体不详,著有《高书小楷》、《云胜小楷》、《云胜大楷》,影响很大。
9:任政
任政 (1916—1999)字兰斋,浙江黄岩人。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协常务理事、上海外国语学院艺术顾问、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艺术顾问。
10:邬惕予
(1929-2009),湖南新化人,本名邬迪于,字朝吉,号西江樵子,又自署萸江一怪。天资聪颖,四岁临池,七十余年笔耕不缀,历习二王、欧、颜、柳、赵、褚、板桥诸体,源于古人而别于古人,其楷书精严险劲,秀逸典雅,自成一格,世称“邬体”。
不知你欣赏了以上10位临摹欧体佼佼者之后有什么感受,给我的感觉除过最后一幅有眯个性以外,其他9幅皆是复制品的感觉。当然,从美感上来说,想形之下,必定见绌,王澍与这10位相比自然从美感上不及。这里涉及到美学欣赏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高仿制绝对不成问题,但是那样复制出来的作品还能有艺术价值吗?临摹书法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在模仿,审美决定人们首先看重的是像不像,其次看重的是有没有个人风格,这显然是存在矛盾的。
中国书法艺术每况愈下的不只是在书法界,而且是在普遍的审美上。拥有怎样的土壤就会培育出怎么样的种子。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今人讨论学习书法,常常讲要师从一家,在我看来“四不像”更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先渊后博,书法是一个长期习作的过程,如果过早地将自己锁死一家书风上,便会失去创新的源泉。早年多学习几种书法风格,等到中年以后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的书法艺术道路才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