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亭 | 故 乡 情
故 乡 情
文|李西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屈指数来,自己离家也有四十几个年头快有五十个年头了,由当年的毛头小子,转眼间已经成为满头白发的老人了。真的感慨,时光荏苒,岁月无情。
我的祖籍是河南省淅川县,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因为要在丹江口修建大坝,我的家因为在淹没区,因此,我家和许许多多的库区居民一样,响应国家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居家迁往湖北省钟祥市大柴湖。
初到大柴湖,荒凉,又处在汉江岸边,低洼潮湿,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据说,这里曾经是湖北省委拟建的一处劳改场,后来几经考察,认为这里不适宜人居而最终被否决。一个连劳改犯都不适宜生存的地方,从淅川移民过来的几万人却要在这里繁衍生息。
面对即成的实事,移民们无回天之力。不屈的淅川人,只能是打掉牙和血往肚里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明没夜,没有休息日。日以继夜,多少个酷暑,多少个严寒,他们頂星星戴月亮,不辞辛劳,终于整理出可以赖以生存的一片土地了。
春种秋收,不屈的淅川移民,从此开始在这里休养生息了。
初去的许多年,如果说居住的条件简陋,恶劣的生存环境,咬咬牙还能忍受,令淅川移民不安的还不仅是这里的荒凉,更为让人提心吊胆的还是每年的汛期。
由于大柴湖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汉江下游,紧邻武汉三镇,为确保武汉三镇的安危,大柴湖就成了天然的泄洪区。每年的汛期,为防万一,每村都要安排青壮年劳动力上堤防洪。随时处置可能出现的溃堤。这个时期,也是全体的柴湖人最难熬的日子,特别是连阴雨天,特别是上级三令五申:全体人员,不分老幼,随时做好撤离的准备时,可以说,人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里了,既害怕也担心:如果万一出现决堤;如果万一武汉三镇出现险情,为确保武汉三镇的安危,既是大堤不出现决堤,也会人为破堤泄洪,而大柴湖也是理所当然的泄洪区。
年年防洪,年年担惊受怕。这是刚去大柴湖的移民十几年真实生活的写照。好则,年年有惊年年无险。
那年我小学毕业,该上初中了。可正好赶上原本是春季招生,要改成秋季招生。因此我被耽搁在家。
我父亲在文改期间被人诬告为特务、反革命分子,所以,在我们和千千万万的库区移民搬迁到大柴湖时,有人故意卡住不给办理调动手续。没有调动手续,钟祥市教育局不接收,虽然几经交涉,但木已成舟,无力回天,只能认命。父亲的问题后来经组织调查,纯属子虚乌有,虽然组织给证实了清白,但父亲的工作调动也就成了悬而未解的问题。所以,我父亲仍然在淅川工作直到退休。
我后来就跟着父亲回淅川读书,再后来就在淅川工作,再后来就在淅川娶妻生子。如今的我,也已经于去年底办理了退休手续。
我们姐弟三人。两个姐姐都先后嫁人,我和父亲都在淅川工作,家里只剩老母亲一人在家,多次写信劝老母亲回淅川居住,可母亲生性十分要强,总认为自己身体还能行,非要坚持在老家再积累些钱财,以备我结婚盖房之需。所以,对我的劝说,只是口头应着,依然我行我素。
那年,我已经在如今的金河镇金河学校教书了。那年高考,我被点名参加高考监考工作。监考人员是要参加培训的。那些天,由于汉江上游连降暴雨,丹江河水位迅速暴涨,淅川的老灌河水已经涨到可以在堤上洗手了。金河与县城一河之隔,虽然直线距离不过数百米,但面对涛涛的河水,原来人们依靠小木船来往于县城,此时,面对气势汹汹的河水,也只好歇息了,停摆了。
为了能按时参加高考培训会议,我和我的几个一同被抽调来的同事,只好提前步行绕道钒矿来到县城。
那几天很忙,也无暇顾及老母亲在大柴湖的情况。但忙完那几天以后,我与父亲商量,再不能让母亲一个人在大柴湖了。我利用国庆节假期,回了大柴湖一趟,好说歹说,总算说动了老母亲,才勉强同意跟我一起回淅川居住。事后才听说,淅川这里下暴雨,而整个汉江的各地也是连续降暴雨,武汉三镇危在旦夕,上级已经组织各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去堤上严防死守,随时准备抢险堵漏,而家里只剩下妇幼和年龄大的老人。险情在增加,在家里的这些人,也已经接到上级的通知,开始撤离。
漆黑的夜晚,天又下着倾盆的大雨,更为要命的是:大柴湖四周低洼,如果要躲避洪水,只能去离家十几里外的罗汉寺,因为那里有黄土坡,地势相对要高许多。好则,那一年,上级领导考虑柴湖是刚去的移民,为了稳定移民的心,所以保住了大柴湖,而破了与大柴湖一江之隔的石牌镇。
母亲随我回了淅川居住。所以这些年回大柴湖的次数屈指可数。偶尔回去一次,也是来也匆匆,走也匆匆,办完事就走了,没有多的时间认真的领略大柴湖家乡的变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这个游子,愧对大柴湖的父老乡亲,这么多年,由于自己人微言轻,没能为家乡的发展做过什么贡献,心里有愧啊。
今年姐夫有病去世了,我去奔丧。完事后,我才有时间对这个曾经养过我,也是我本应该十分熟悉的地方,走了走,看了看。一切对于我这个游子,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似乎我已经被故乡遗忘,故乡也似乎有些记不起我这个不肖的游子了。面对昔日里那些似曾相识的记忆,我有些愧疚,也有些汗颜。
我对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由衷的赞叹,我的家乡越来越美了,道路宽阔,商铺林立,人们的精神面貌越来越显精神了,家家户户都有个不小的菜园。楼上楼下,餐厅,客厅,卧室,卫生间一应俱全,一点也看不出哪是城里哪是乡下。
村里干净了,曾经的乱哄哄,鸡鸣狗叫,家禽到处乱跑的现象,不见了。村旁,建起了休闲娱乐的广场,绿树、草坪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还有超市,餐馆,更有图书室,乒乓球室,象棋室等。我的家乡真的是越来越漂亮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外出归来的游子,衷心的祝愿我的家乡在党中央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走符合自己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国家强。让我的家乡也能成为令人羡慕的明星村,明星镇。
-End--
图|网络
责任编辑:王文雅
作者简介:李西亭,一个教书匠,退休前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平时喜欢静思,还喜欢登山,是个孤独的人,也喜欢看书,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