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马—— 人类最好的朋友
经历了史前时期,商周时期玉雕动物大量出现,品种丰富,有玉龙、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螳螂、玉鳖等。与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雕一样,最早的玉马雕刻也是以片雕为主,仅具马的形态,并在马首、四肢、马尾巴等几个重点部位予以表现。
妇好墓出土 玉马
商代玉马形体较小,短腿直立,没有明显的蹄足。商代玉马的头部较大,作垂首状,臣字眼,口微张,双耳竖立,脑后有一圆穿孔供系佩用。玉马的尾下垂,颈脊处琢有齿状扉棱,似表示鬃毛。器表光素无纹,工艺较为简单。
西周时期,玉马的造型有了一定的写实意义,已从商代的片雕发展为圆雕造型,玉工们对马的形态的把握也更加娴熟。现藏于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山西省曲沃晋侯墓出土的玉马,便是西周玉马的代表。
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玉马
这件玉马既琢出马的垂头、小尾、四肢等轮廓形态,又用深挖、减地凸起技法,砣出眼睛、鼻孔、厚唇、耳朵等细部特征,甚至连马蹄、腿部的凹凸部位都表现的栩栩如生。在马的侧面则以周代流行的双阴线“一面坡”技法刻出卷云纹表现马的肌体,纹饰琢刻婉转、柔和。西周玉马整体制作规矩,颇符合解剖原理,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制艺术品多用于观赏,尽管为数不多,但做工精美。尤其是战国时期,圆雕技艺进一步发展,使得此期的玉马造型更加立体化。
鲁国故城3号墓出土 玉马
战国时期的更加写实,战国玉马仍然保持着站立的姿势,线条遒劲有力、转折自然。玉马的肌肉丰满,骨骼刚劲,四肢收缩,昂首挺胸,颈背上以一随形条状脊表示鬃毛。战国所雕玉马突出重点部位,极具艺术趣味。
战国以前的玉马中规中矩,而汉代玉马的造型生动灵活,雕刻精致传神,在继承传统立体写实圆雕的基础上,更增添了曲蹄腾空,勇跃向前的想象空间,再现了大汉王朝兴旺勃勃、拓疆扩张的历史。
咸阳市博物馆馆藏 玉人骑马
汉代的玉马主要有两种形制,一是整体伏卧形,二是仙人奔马形。汉代玉马在造型上,注重整体效果。玉马造型准确、雕琢线条刚劲有力、行刀急速,是典型的“汉八刀”。
汉代玉马的五官多用浅浮雕手法表示,较为具体写实。玉马大多昂首前视,张大口并露齿、舌,颈背除有战国玉马的凸条脊外,亦在其上以若干平行短线来表示鬃毛,马尾翘起且尾尖下垂。四足有的呈跪地或伏地状,有的呈奔跑状,与前期玉马作直立态略异。汉代玉马神采奕奕,达到了玉马雕刻艺术的巅峰。汉以后各代,均有以马为创作题材的玉器,造型丰富,技艺精湛的玉马,是各代玉雕技艺以及艺术文化的体现。
中华民族一直自诩“龙的传人”,素以“龙马精神”体现中国人的泱泱气节,玉器八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古人对马的偏爱,从各时代的玉马雕件上可窥一二。
以马为创作题材的玉器,在魏晋至南北朝间未见有完整的实物,唯南京东晋墓曾出土一件玉马头形器颇突出。该器只琢出马头和一部分颈,圆雕,呈闭口,橄榄式目,三角形耳,四方倭角形颈,随耳形布双线阴刻云纹饰。此物可作汉代至唐宋时玉马的过渡期标准器。
宋代,是继汉代玉马之后又一个兴盛期,数量较多,制作精美。风格写实乃此期玉马的最大特点。此期玉马均为圆雕,造型主要为跪地伏卧之态。整体风格憨态可掬,非常可爱。橄榄式目,微张口,用多条细密平行的弧线表示鬃和尾间的毛。多作垂首,与汉代玉马均作昂首,或抬首前视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元明时期的玉马,基本沿袭宋代之风格,但有一些新的变化:造型除前期的立雕、片雕者外,尚新出现立体镂雕,及线刻马纹饰之器,说明制作技术略有提高和进步。雕琢内容更加丰富,其中牧马人、“马上封侯”等题材者,为此前所不见,其中又以“马上封侯”的寓意最为新颖突出。在具体形态上,最明显变化是:鬃毛除有前期平行弧线表示外,又有多组分束状;马头作回首后盼;目纹在橄揽形的基础上,再于两侧加一延长弧线。总而言之,元明时期玉马的造型继承了传统的做法,只是局部纹饰有新的变化。
清代玉马中,除有前期单个为器,立雕或复合形器外,尚见人骑马上作游玩山水风光的纹图者,皆玉质精优,生动逼真。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颇富生活气息,其中尤关注古玉虫以人骑马之饰最为突出。此期玉马,凡圆雕者,琢磨圆润,体现马之肥壮,突出了较强的雕塑感,极其的具象。复合器中多为以马为题材寓意吉祥和比喻其他内容的品种。见者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等。
清碧玉马宝
大都会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