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中的自由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岸健一郎《幸福的勇气》
文章被赞美我会开心,被批评会生气,这就是忘了写作的初心。就像生活一样,有时候在做一件事之前,总会考虑别人怎样看待,其实别人的看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别人的看待。
让他人决定“自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关系,生活就不会有喜悦。自己的价值只能有自己决定,站直了才是值。有的人十多岁就立了起来,有的人到了五十也没有立起来。
真正的自立,是接受平凡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知道自己如何生活,而不是为他人生活。只有自立才不会从众,才不会从他人的认同中寻求自我价值感。
前几天,有人在我的文章《道德经读后感》中留言:”胡吹乱侃“。当看到这样的评论,第一个感觉就有了对抗的情绪,想回怼于他,忍住了。
记得一个老师说过:虽然有的评价会让你不舒服。这是正常的,是人的本能反应,如果顺着这个反应去做,结果并不会平伏现在的情绪,只会更糟,你也不能每次用这种方式处理。又或者说对方写的可能是对的,如果这样,也是一次难得的提升机会。
思考过后,情绪平和了许多。又读了几遍文章,发现这个评论和文章的本意相差甚远。这时也没有争论的念头了。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属于他的角度。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真懂道德经,也就写不出这样的评论。
那种刻意的强大,大声的怒吼,用外在显示身份在心理学里面都是自卑的表现。想到这里,也就释然了。
道德经上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把锥子打得极为锐利,不能长久保持。只有”挫其锐“,锋芒不外露,才能长久。
保持自立就是不再寻找他人认同,而用自我的内在做价值评判,也就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待问题会更广更深。
如果总想从他人认同中得到快乐,那是永远追求不到。因为这种念头会让你依存于地位,财富,永不满足。
财富只会在刚解决温饱时起到快乐的作用,之后就会在永远索求中离快乐越来越远。
所以自立在于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活,学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