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风||游北固山漫记
金山在西,焦山在东,北固山在金山与焦山之中间。不同之处是金、焦二山都在长江之中,北固山则与陆地相连,三面环水,峭壁峻耸,是雄峙长江南岸的一个突出小山。
北固山实在不高,不到六十米,如果放在祖国大西北的群山万壑中,简直就是个无名小丘。但江南是什么地方?历史上多少次的衣冠南渡,文化浸润,将江南早已醺化成浓得化不开的文化重地,以至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透出温温润润的文化氤氲之气。
如果说金山是佛释文化之山,焦山是道隐文化之山,因而金、焦二山便自有一股仙逸之气;那么北固山就是儒家诗词之山,倚江而峙,北临长江万里波涛,南望江南平畴千里,踏踏实实地与大地连接。三山相拱,呈犄角之势。因此,三山常被人比作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三国-北固山
北固山虽小而名气不小,在中国文化史上一出场便极为惊艳。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刘备招亲的故事在民间的不断演绎附会,又经明代罗贯中整理而成的《三国演义》在汉文化圈中已经到了村巷杂谈,妇孺皆知地步。
先说演义,在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这在京剧中被编成《刘备招亲》,也叫《龙凤呈祥》。其中重头戏即是《甘露寺》一折,是马派经典唱段,蜀吴精英,斗智斗勇,跌荡起伏,唱腔精彩,最终是英雄抱得美人归的故事,而这个甘露寺便建在北固山上。英雄配美人,历来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听来真的是个酣畅淋漓。
再说史实,赤壁之战,孙权的治所在京口,即如今的镇江,也就是王安石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京口。孙刘联盟在东吴都督、足智多谋的英雄帅哥周瑜的英明指挥下,一把火烧地曹操百万雄师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东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然,在演义中,将这军功章是佩在了能向天借到东风的诸葛亮胸前。此时的东吴领袖孙权,也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为了进一步巩固孙刘联盟,看中了正四处奔波的绩优股刘备,恰逢刘备夫人新丧,于是将自己新寡的妹妹(史上无载名,戏中孙尚香)许配给刘备为妻。这也算是政治联姻,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共同对付雄威犹在的曹操。不过刘备大婚并不在甘露寺,当时刘备牧荆州,是孙权将妹妹送到石首刘郎浦,在刘郎浦成的婚。唐代诗人吕温有首七绝《刘郎浦口号》: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
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
所以也没有诸葛亮调侃周瑜的: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一说,只是周瑜寿命也忒短,在第二年便去世了。
刘备招亲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时年刘备49岁,诸葛亮29岁,周瑜35岁,孙权28岁,孙权妹妹(?--?),在戏剧中手摇羽扇,老谋深算,一身牛鼻子老道打扮的诸葛亮竟然小了英姿勃发的帅哥周瑜6岁!至于甘露寺是东吴甘露年间(公元265--266年)所修。其中况味,你品,你细品,你细细品。
在北固山,上山的东吴故道、甘露寺、溜马涧、鲁肃墓、太史慈墓、恨石,都与三国故事有关。山顶西巅,有座纯石砌成的亭子,名:祭江亭,传是孙氏听闻刘备去世,在此祭江殒身。故事听往往起来很精彩,姑妄言之,姑且听之,但毕竟只是个故事而已。吴孙联姻三年后,孙氏欲挟持刘阿斗返回东吴,被赵云于江上拦截,留下刘阿斗后自己回吴,吴蜀联合破产。继而,吕蒙白衣渡江,擒杀关羽;再后来刘备东征,夷陵大战,陆逊又一把火把刘备烧回了川蜀,于白帝城托孤后驾崩。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方才稳定住,不由人慨叹这些东吴才俊真是用火高手。如今在甘露寺右前,题有:甘露流芳四个大字的台前,大红地毯铺垫,鲜花朵朵,有许多情侣在此海盟山誓,结为良缘,这也是刘备与孙氏怎么也想象不到的喽!
2、唐诗-北固山
唐代是诗的时代,初唐四杰,继之沈宋陈子昂,李杜王孟,元白韦柳,大家辈出,佳作不断,但在开元初,却有这么一位不怎么著名的诗人王湾写了一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为北固山增色不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是王湾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尤其是一诗出两佳联,其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满涨,水面接天,广阔的江面上,风平浪静,唯有一只小船扬着帆徐徐前行,遥想舟中之人是何等快意?这等意境也被多少画家绘成丹青图画。
此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是千古称颂,一个“生”,一个“入”,炼字尤绝,两字都具有动态生命力,上下句一实一虚,从黑夜中绽放光明的新生,新春破旧的力量,整句气象恢宏,更是开启了大唐盛世诗歌的正大气象。
据说开元年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是什么人,不光是当朝宰相,也是当时的文章大家,一代文宗,封燕国公,与许国公苏颋被共推为燕许大手笔。明朝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端是名篇。
晩年的诗仙李白也在《永王东巡歌》中有对北固山繁华的描写: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不难想见北固山那时的繁华与威武,可惜诗人缺少的是政治眼光,一个附逆永王之罪,便足以让诗仙困顿终生了。
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杜之誉的杜牧亦曾作《寄题甘露寺北轩》:
曾上蓬莱宫里行,北轩栏槛最留情。
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
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
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北固山在唐代其他诗人中也多有题写,宋之问、刘禹锡、张祜、罗隐、陆龟蒙都有诗存世,但王湾此首珠玉在侧,直是压卷,其他诗则是怎么也不及了,北固山何其幸哉!
3、宋词-北固山
宋代是词的时代。北固山到了宋代,更是词人们一展绝世风华的地方。据载:柳永在丹徒去世后,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任职镇江时在北固山南峰“藁殡久无归者……三变始就窀穸”。而明代有人得柳永墓志铭并一玉篦,那么说明宋代的吊柳七会也是发端于北固山了。可惜的是柳永墓在明代已遭损毁,湮灭无迹,所以这在北固山也未曾见到。
宋熙宁七年( 1074年)仲冬,时年35岁的苏东坡由杭州通判任上调任密州知府,途经镇江,与好友孙巨源在北固山多景楼聚会饮酒,苏东坡即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隆兴二年(1164年)时年40岁的陆游从南宋朝庭枢密院编修的任上外放,赴任镇江府通判。当年十月的一天,他陪同时任知府来到北固山,在多景楼上写下了被后代认为是其代表作的《水调歌头·多景楼》。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时年65岁的辛弃疾知镇江府,于次年登北固山并写下了天下传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登上北固山,面对山河破碎,故土难收,寄怀词曲,怀念孙权、刘裕北伐事业。栏杆拍遍,慷慨激昂,以浇胸中块垒;英雄白头,功业未竞,能不使人为之扼腕叹息?辛弃疾被誉为词圣,词中之龙,这首《永遇乐》又被明代状元才子杨慎评为“”辛词第一”,确为的评,此词自也当是宋词冠冕。
辛弃疾《永遇乐》词甫出,即引来另一宋词大家,其好友姜夔作《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以和:
云鬲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姜夔是词中仙手,面对辛词,由楼前风景起兴,赞扬辛弃疾富有才略,含蕴丰富,摇曳生姿,意境悠远,有幽隽秀雅之致。多次使用典故,借古人古事以颂稼轩,通过赞扬稼轩来寄寓自己心系国家兴亡。也反映了当时南宋文人们对收复中原旧山河的家国情怀。辛词雄健驰骤、姜词清刚疏宕,一时也是青琴绛树,殊姿共艳。
南宋状元陈亮与辛弃疾相友善,两人有文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于词事多有唱和,辛弃疾那首千古传颂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就是赠给陈亮的。陈亮,字同甫,亦有著名的“寄辛幼安和怀见韵”词《贺新郎-老去凭谁说》词酬唱。两个才华横溢的朋友,学问相当,有共同志趣者稀,又皆负不世之才,面对抗金事功未竞,寄情于词,再三唱和。这种朋友情怀不是孔子对老子的谦恭;不是杜甫对李白的仰望;如刘禹锡与白居易相互砥砺前行的朋友,这才是真正的最舒适的朋友关系。
面对辛弃疾,陈亮在登临北固山多景楼,也不遑多让,以论为词,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传世: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词风与辛弃疾相近,亦属豪放一派,直抒胸臆,借批判东晋偏安江左事,认为应当像祖逖那样中流击楫,对南宋朝廷的不图恢复中原进行了抨击。陆游崇拜的是羊叔子羊祜;辛弃疾崇拜的是孙权、刘裕;姜夔则是辛弃疾的粉丝;陈亮崇拜的则是祖逖,这些人都是名传千古的英雄人物。而此时的南宋北伐屡屡失利,朝廷偏安,已是定势,只可惜已经不属于英雄人物大展身手的时代了!
世人都道宋词好,宋人一到北固山词更好,柳苏辛陆姜陈,都是词中圣手,都曾结缘于此,而有佳作传世,北固山何其幸也!
4、书法-北固山
历来登临胜境,诗词与书法是天然的共生共荣的文化艺术共同体。名胜古迹无诗文则无韵味,无书法则如盲瞽陆沉,直是伧父俗子了。虽然有时河山易主,陵谷变迁,名胜古迹则多是乱世毁而胜世修。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如此,北固山北固楼也是如此。山门石质大牌坊,上署北固山三字,金光灿灿,是伟人的笔迹。
北固山廊道有“天下第一江山”刻石,为南宋吴琚书迹。吴琚书取法米芾,而无米芾书法的跳脱掷荡之气,用笔稍稍内敛,落笔沉雄,俊逸俏丽,为史上学米第一人,曾于焦山见吴琚书《焦山题名》,信然。至于北固山被称天下第一江山的传闻,或说是刘备,或说是梁武帝萧衍,多属不稽。米芾为宋四家之一,有《多景楼诗帖》作品墨迹传世,行书,纸本。纵31.2厘米,横538.1厘米,今藏于上海博物馆。其首句即是:华胥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所以,当是后人稍作调整,也许这才是“天下第一江山”刻石的原本出处。原作为长卷,南宋时改装为册,此册米芾为行书十一开,《多景楼诗帖》是米芾书法巨制,历代书家评价极高。册中有“左史江氏”、“桧”、“秦禧之印”,可见在南宋初即被收入秦桧府中珍藏,后面更是元明清历代藏家钤印,印痕累累,传承有续。
从长廊直上,登阶穿“吴云楚水”门,右边石砌墙上刻“宏开鹫岭”四个大字,每字径一米余,体势开张,有米书风度,填天蓝色,为明万历间书家米万钟所题。米万钟为米芾后人,擅书,与当时大书家邢侗、张瑞图、董其昌并称,有:邢张米董四大家之誉,观其书,信然!
有个奇怪的现象,北固山上建筑,在北宋苏轼、米芾、甚至陆游笔下,多次出现的多景楼,在辛弃疾笔下却是北固楼或北固亭了,在陈亮词中又是多景楼。宋金之战,鱼龙征伐,战火南引,或说多景楼恐已遭毁损了,但同时代的人称法不一,实属不解。至于有人说祭江亭即是北固亭,更是无稽之谈。倒是比我早登北固山的朋友破虏兄考证,多景楼北固楼极有可能为同一座楼,或如辛弃疾称稼轩,陆游称务观,别有旁称而已;或如金沙、扬子俱为长江之不同段的称呼似为近似。
现在的北固山巅有两座楼。正中一个是北固楼,偏东一个是多景楼,多景楼比北固楼低了一层,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所修。历来重修楼台,增其旧制,刻昔贤词赋文章于其上是惯例。北固楼共三层,一层大门上悬江苏名家言恭达:“东南胜概”题篆;三层处有伟人书:“北固楼”竖式题额。一楼内刻伟人草书辛弃疾北固山二词,不知是黄花梨木还是黄杨木所雕,体制巨大,依旧金光灿灿。二层陈列苏藉名人书历代前贤的北固山书法,五体具全,都是真迹装框,蔚为大观。多景楼为两层,题额选用米芾《多景楼诗帖》书迹:天下第一楼,前人评价米芾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如仙人舞袖,为米之绝妙书,可见米书刷字之美。亦见有一署苏轼“江天斜照”四字匾,当是好事者从苏书中所摘集的,二层上有复制放大王希孟重彩《千里江山图》,甚是壮观。山上建筑,处处廊柱皆有题额题联,大都是现今江苏名家所书,其文其书,大多可观,于此可见,江左风流,至今犹存。
在北固山上,有一坐北朝南处立有一通石碑,阿倍仲麻吕诗碑,方座圆首,由赵朴初先生题额。诗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中文由著名书法家沈鹏所写,日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所书,诗为《望月望乡》: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阿倍仲麻吕(698-771),日本奈良人,汉名晁衡,唐开元五年(717年)随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后来在唐朝任职,官至从三品秘书监兼卫尉卿,擅长诗文。与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酬唱赠答的诗,阿倍仲麻侣准备回日本国,王维有《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的送别诗,李白误听他遭遇风暴沉海,有《哭晁衡》诗传世。沈鹏先生与田中冻云先生在中日书法圈内都是翘楚人物,片楮尺素,皆为世珍,如今同书此碑,也真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了。
阿倍仲麻侣到底再也未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日本国,在经历了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后,最终是终老长安。我曾在长安兴庆宫见到过阿倍仲麻侣碑。在这落花时节的江南,异地又逢此诗碑,能不欣然?
登上北固楼最高层,江风习习,胸怀顿觉豁然、思虑澄澈,凭栏游走四望:南观市区高楼林立,道上人车如蚁;极目东西两面,金山焦山隐隐可见,方信古人言;金焦可望,诚不我欺;北眺则江水滔滔,茫茫无涯,不由念孔夫子临川之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