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印章那点事儿~


印章,你可能想到的会是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

  或者……这个样子

  不不不,这些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列,我们今天说的是中国传统的印章。先来看“印”这个字吧。《说文》:“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 印的小篆是

,上面是个手,下面是个卪,即节操的节。这个节是古人的凭信之物,比如开城门要用符节(纪录片《大明宫》里出现过),通商要用玺节(类似经营许可证),苏武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吃草根去了,手里还要死死抓着汉节。《周礼·地官·掌节》曰:“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说的就是这三样。“印”是手持节之形,是凭信的象征,可见印章对于古人有多重要。

  那么印章起源于什么时候呢?一般这种“起源”问题很少有确切的答案。汉代道学家所作的纬书《春秋·运斗枢》说 “舜为天子,黄龙负玺。”晋王嘉《拾遗记》就更玄乎,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神龟驮着神泥跟着他,神龟的颌下有古篆字。大禹治水治到哪,就把神泥糊到哪,顺便再拿龟头盖个戳子。这些记载显然不靠谱。从实物来看,黄濬1935年和1937年出版的《邺中片羽》初、中集中先后著录了据说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三方铜印,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印章:

  据考证,三方印章分别是瞿甲、亚禽氏和子亘(当然也有不同意见,如第二方印章裘锡圭先生释作“亚离”)。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既然是“最早”,肯定就少不了学者论争。例如金夷、裘锡圭、沙孟海等先生,要么认为是伪,要么认为时代没那么早,在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可喜的是,近几年安阳又出土了几枚印章,似乎可以确定印章滥觞于商代了。这里只列举2009年出土于王裕口村的铜印一枚:

  (这个像小丑一样的东西是人名,据考证是武丁时期的一位贞人,即算命先生)

  如果说印章发轫于商代还有争议的话,那东周已有印章就是铁打的事实了。战国的印章叫做“鉨(xǐ)”,从实物来看,战国玺印简直呈井喷之势,现在遗存的就有约6000方,比之于一双手就能数过来的商代印章来说,真是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这时候的印章多是六国文字,其质地、形状、钮式乃至用字多寡、玺文排列形式等均无固定的模式。鉴赏家叫错落有致,奇谲多变,其实就相当于小孩子还没个章法的时候的信笔涂鸦,你说它不“古拙天真”那是假的,性质大约和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公牛差不多。战国印章非常好认,如果你看到字体是大小不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且印章形状还特别欢脱的,那多半就是战国古玺了。比如下面这三个:

  (日庚都萃车马,燕国烙马铜印。此印边长7厘米,方筒形钮,可装木柄。周边作四柱八孔,中空,可装炭火,为战国玺中最大者。现藏于日本京都有邻馆。据说现在一枚印蜕都要一万日元)

  (春安君,晋国封君玉玺,边长2.3厘米,覆斗钮。此印是颁给当时封为'春安君'的人物的官玺,印风工丽巧致,体现了晋玺的特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府,楚国铜官印,印面5.4*6.1厘米,柱钮。府即府库,是战国时楚国掌管物资储备或制造的机构。楚系文字与中原文字有渊源关系,但又不尽相同,如'府'字下部从'贝',与'府'藏财货之意相合,颇有特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什么?你说战国印章都很规整?呃,不好意思,图没放完……

  (尚彳句鉨、齐立邦鉨、悲、上明、大吉昌、士君子)

  我会告诉你这些都是先秦的印章吗!尤其是那个悲,你根本就是“>?<”吧!还有大吉昌,你以为你是三叶草吗!

  战国时的印章,朱文和白文都出现了。朱文就是突出来的字,白文就是凹进去的字,又称阳文和阴文。朱文印都出于铸造,有的边长还不到一厘米,文字细如毫发,白文印有铸有凿。这时候除了官印和私印,还出现了后世闲章的雏形:成语印。成语印分为吉语和修身两类,例如上面的大吉昌属于吉语类,士君子属于修身类。古人经常把这些印佩在身上,以求吉祥或勉励自己。吉语类还有千秋、日有百万、出内大吉、千秋万世昌等,修身类还有敬事、日敬毋怠、正行亡厶、宜士和众等,其实现在刻一个这种印章挂在身上也是不错的。有业务洽谈者……咳咳算了。

  广义的战国古玺包括楚、齐、晋、燕、秦、巴蜀六大系,其中秦国印玺从文字到制式都迥异于其他六国。后来秦王扫六合,强迫症患者嬴政就用秦印范式作天下印章之准绳,基本开创了后来两千年的印章模式,所以狭义的古玺并不包括秦印。秦始皇对印章进行了种种规定,如只有天子的印章能叫玺,臣民的只能叫印或章;天子用玉印,一般官吏用铜印等。秦印也非常好辨认,一般多为白文凿印,喜用田字格,笔画比较规范。有些可怜的低级官吏连田字格都不能用,只好用日字格,称为“半通印”。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秦汉私印也有半通印的。

(缺印身图)(灋丘左尉、臣寅)

  说到秦印,最有名的是哪一方呢?没错,当然是香甜软糯肉细水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传国玉玺了,估计没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这玩意儿的。各朝学者记述的传国玺似乎有两种版本,一是汉代宋表、卫宏所说的白色蓝田玉版,印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二是唐代张守节说的青色和氏璧版,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他引用崔浩的话说:“李斯磨和壁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磨璧作玺的说法让我很是怀疑,因为我实在不能理解怎么把一个饼磨成一个馒头……秦亡以后传国玺流传到过很多人手里,袁术就是靠它发动的伪帝技能。正所谓“玉玺在手,天下我有。”薛居正《五代史》说,唐废帝李从珂亡国之后黑化,一把大火把包括秦玺在内的前朝玉玺烧了个净光,如果所言不虚的话,国内软玉主体组成是透闪石,800℃~900℃结构会发生调整,1000℃以上就会解体生成辉石相矿物,传国玺现在很可能连渣渣都没了。我们现在只好从后人yy的图中管窥一二。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见于明·顾从德《集古印谱》)

  秦代印风虽然比起战国显得略呆板,但是它对文字的规范为缪篆打下了基础。好了,深呼吸一口气,接下来就是中国印章最辉煌的时代:汉朝。

  师法秦汉,不止是韩柳写古文时所倡导的,后世篆刻入门也必须遵守这四个字。汉代印章是中国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个巅峰,各式各样的风格都发展到了极致,师法秦汉讲的其实就是汉。当然,学篆刻一般还是从那些端庄大方的缪篆入手,打个比方,缪篆就类似于绘画中的素描,没听说过哪位学画先从毕加索入手的。打好了基础,才能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比如初学者可以从这些印章入手:

  (广陵王玺、阿阳长印、皇后之玺。这个皇后之玺是吕雉的印章,材质为羊脂白玉,1968年被小学生孔忠良发现在回家的路上。当时他想把四个字磨掉刻自己的名字,无奈太硬了磨不动,就拿给他爸了。他爸又把印交到陕西历史博物馆——专家一鉴定,呵,国家一级文物啊这是!45年后,当年的小学生受到了表扬)

  哦,差点忘了这个

  (汉委奴国王,1784年出土于福冈。金印,边长2.3厘米,蛇钮。按《后汉书》:“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此印现藏于福冈市博物馆,日本国宝级文物。按:蛇钮是发给蛮夷的印章装饰,清人瞿中溶曾误把蛇当做虺,就是古剑里太子长琴的那只小伙伴)

  之所以说汉代印章牛,是因为那时候的人去古未远,有大量对古文字的感性认识,而且又还有设计美术字的自觉。两手都抓两手都硬,自然天下无敌。以这方“力敏私印”为例,此印线条细而不弱,结字、章法端正工稳,转折圆中见方。值得一提的是对“力”字的处理,力延伸出的几条线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虽斜还正。几条线互相支撑形成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弧度,动静相宜,耐人寻味。可以说,缪篆代表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世界观:中庸。

  除了缪篆,汉代印章风格还有鸟虫篆、急就章等。鸟虫篆在战国时流行于江汉一带国家,特点是笔画作鸟、虫、鱼形。如果说上面的缪篆是低调奢华有内涵,那么鸟虫篆就是狂拽炫酷叼炸天。因为它装饰性太强了,所以渐渐被崇尚清雅的文人所看轻,扬雄说的“雕虫小技”指的就是这个。急就章多是将军印和糊弄少数民族兄弟的官印,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都是仓促凿成,故名。后世学这两种风格的人不多,集大成者分别有方介堪和齐白石。另外,汉代由于崇尚道教,还出现了很多用神兽装饰的印章或宗教印。前者用四灵或蝠、鹤在印面装饰,后者通过印文体现。四种印如下图所示:

(后两方缺印身图)

  (武意、宣威将军印、赵多、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汉代宗教印还有天帝神师、天帝使者、天乙北辰章、天帝杀鬼之印、天符地节之印等,看玄幻的小伙伴们不来一发么)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种特别的东西管窥汉代印章原貌,那就是封泥。古人为了防止简牍被私拆,会在卷好的竹简上放一个有凹槽的小木块,再用绳捆好竹简,把结打在木块的凹槽中,最后糊上软泥,钤印,类似于现在的火漆印。这样收信人只要看到封泥完好,就知道没人偷看竹简了。依古制,官吏去官须将原官印上交销毁,存世汉官印大多是为殉葬而仿制的明器。所以许多封泥作为实用印章的反映,历来被学者所重。纸张流行以前,印章基本是用来封泥的,而不是人们想象的红戳子。

(左图是封泥示意图,右图是轪侯家丞封泥,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这里顺便说一下印钮和印绶。印钮是指印上面的那一坨。古人将印玺随身携带,或佩于腰,或系于臂,因而就在印章顶部钻个圆孔,名曰“穿”,以便用绳穿系。有些人把“穿”设计成各种形象,就成了“钮”。汉代官印制度很严,诸侯王是金龟钮,曰印;太子、丞相、大将军是金龟钮,曰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是金橐驼钮,曰章;御史两千石是银龟钮,曰章;二百石以上至千石皆铜鼻钮,曰印。古人用金龟指代高官就是这么个意思(金龟婿的金龟是指唐代高官的金饰龟袋)。这些在卫宏的《汉旧仪》里有相关记载,能秒掉市面上一大半的假汉印。上图已经有了螭虎钮、龟钮、覆斗钮,以下再列举几种:

(亭钮、橐驼钮、鼻钮、桥钮)

  说起印绶,不知道大家玩过三国志曹操传没有,里面升了15级就可以吃一个印绶转职,顺便还能满状态复活,效果堪比春哥。绶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钮上,官员级别不同绶的颜色也不同。汉代官员常把官印放在鞶囊里,再把印绶垂在外面以表等级。如这张是1987版《王昭君》的截图。一身基佬紫的石公公是紫绶,对应金印;秭归县令是黑绶,对应铜印。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可见道具是非常考究的,这些细节比许多现在的电视剧都要做得好。

  你可能发现了:讲了这么多汉代的东西,后面两千年怎么办?没关系,我们可以直接跳到宋朝。(喂!!!)

  好吧……刚才说,汉印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后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印章的衰落期。魏晋喜好风骨,书法由汉隶变为行、楷,一些印文也变成瘦挺方直的悬针篆。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的好处,但容易流俗,远不及汉印朴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这时候还出现了一种多面印,面面都刻字,简直像胶囊公寓一样:

  (魏晋曹氏六面铜印。该藏品系女子用私印,印文为曹氏、女言疏、曹氏印信、曹新妇白疏、官、印完)

  你以为这个就算节约空间了?NoNoNo,毕竟是图样,来看看这个球吧(不对,话说为什么是个球啊!)

  (西魏独孤信二十六面印。独孤信是古代有名的美男子,有人写过他的耽美小说……印文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牋、信启事、耶敕、令、密。这个印章的材质是煤精,1981年被中学生宋清发现在回家的路上。当时他在碎石堆里拣到这个像骰子一样的东西,机智如他马上把东西交到文化馆,文化馆又转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专家一鉴定,呵,国家一级文物啊这是!)

  这不科学!教练,我也要去陕西捡印章!(╯‵□′)╯︵┻━┻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有楷书了吗,为什么还要用篆书入印呢?一是因为古人好古,二是篆书设计比较美观,三是笔画复杂别人不易模仿。可能因为独孤信是鲜卑人,不太认识篆字,所以用楷书。

  隋唐五代印章传世奇缺。这时候的印章非凿非铸,而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上去的,故又称蟠条印。因为纸张取代了简牍,所以印章也变大了,由秦一寸(2.3厘米)变成了隋二寸(5.4厘米),官员也不好随身携带了,平时不用就放在官署的匣子里。唐代后期印穿消失,鼻钮完全演化为橛钮。虽然唐代各种艺术发达,但印章却是全面倒退,如图:

  (唐会稽县印铜官印及印匣,这个真心连“急就章”都不如)

  唐代还出现了鉴藏印,最出名当是唐太宗盖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作品上的“贞观”连珠印,印身现已无存。

  唐官印印文盘曲,多为圆曲笔道。宋代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篆,后来元明清官印都走这个风格,印钮也几乎除了橛钮没有其他的了,所以干脆和元明清的官印排一排算了。九叠篆辨识度很高,密集恐惧症患者看着肉麻的那种就是,一般对它的评价是:繁琐造作,少有天趣。上图:

  (内府图书之印,宋徽宗“宣和七玺”之一、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元朝政府颁发给西藏桑杰贝的八思巴文印、灵山卫中千户所百户印、琉球国王之印,乾隆赐给尚氏王朝的)

  宋代私印十分罕见,许多都只能见于传世书画,如

  (楚国米芾,钤于褚遂良《摹兰亭序》题跋)

  元代值得一说。虽说日本人说崖山之后什么什么的,但是印章在元代却奇怪地在文人和市民两方面都有所突破。市民方面,是出现了“元押”这种印章。元押多为长方形,也有鱼、葫芦、琵琶形的,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相当于姓氏加一个花体签。文人方面,出现了三个重要人物:赵孟頫、吾丘衍和王冕。

  (王,鱼形铜元押)

  赵孟頫吸收李阳冰玉箸篆的特点,自己设计印文再付与印工刻制,铸造成与自己书画风格相协调的自用印。赵孟頫是最早设计印章的书法家,他老婆管道升也是神一般的存在,在女书法家排行榜上仅次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排第二。《尧山堂外纪》说有一次赵孟頫想纳小妾,写了首词道:“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道升就回写道:“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话说到这个份上,老赵也就无可奈何了(泥够了!)

  吾丘衍比赵孟頫小十八岁,和他是文字交。他名字像道人,形貌也像。王祎《吾丘子行传》说他“性放旷,少检束,眇左目,跛右足。风度特酝,而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活脱脱一文艺青年。这位仁兄可没有赵孟頫那个福气,甚至赶不上赵明诚,是个苦大仇深的主。话说他四十岁还找不到媳妇,买了一个卖酒家的女儿当妾,买来女的就死了。这还不算,接着有人讹他说这女是自己老婆,是逃到他那儿的,要拿他吃官司。恰巧岳父大人造伪钞事发,连累吾丘衍也获罪。吾丘衍想去找老友仇远诉苦,到了他家才发现人不在,于是万念俱灰,冲冠一怒投西湖。——哦,差点忘说他对印学的贡献了,吾丘衍是金石学家,印学研究第一人,著有《学古编》,从理论上阐述阐述篆隶演变及篆刻知识,相当于印学界的陆羽。

  王冕,大家都熟,在小学课本里画荷花的那位。这故事出自《儒林外史》,人家真正喜欢画的其实是梅花。明郎瑛《七修类稿》说,印章多半是铜质,王冕第一个用花乳石刻印,因此是篆刻第一人。王冕以前的印章基本都是铜,凿不动,即使是赵孟頫也得画好图样拿给工匠去做。玉的更不用说了,得用金刚砂慢慢去磨。而花乳石细腻温润,普通刀具就能刻,给了文人充分的自主权,等于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因此这生产积极性也就调动上来了。自王冕以后,几乎所有文人用印都选用石头,一般是青田、寿山、巴林、昌化这四大国石。可以说,石料的发现意味着真正“篆刻”的兴起。三位大牛的印章每人列出两枚,都是见于书画上的钤印。喏:

  (赵孟頫印、赵、吾衍私印、布衣道士、王冕之章、姬姓子孙。到这里可以看出三人已经注重印章的返璞归真了,开始突破九叠的樊笼)

  明代,篆刻作为一门艺术开始发展,代表者有几十人,最出名的有文彭、何震、苏宣三个。文彭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长子。他发明了边款,就是刻字在印章的侧面,还是明代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的创始人。何震是文彭的学生兼好友。他强调六书的规范性,师法汉代铸印,成了“皖派”的创始人。苏宣也得过文彭的传授。他在上海顾从德等处饱览秦汉印章真迹,是“泗水派”的创始人。所以说只要在未涉足的领域做出一点点贡献,都可以是创始人,黄蝴蝶君还是新诗的创始人呢。三人的印章分别如下:

  (琴罢倚松玩鹤及其边款、延赏楼印、江东步兵。这个步兵是西晋张翰的代号,就是莼鲈之思那位,和有没有马没关系)

  因为有了吾丘衍的基础,这时候研究古印、编制印谱也成了时尚。最有名的的当属顾从德的《印薮》,现在称顾氏集古印谱。后来甘旸觉得顾从德的朱刻版失了古印的风韵,就又自己刻了一版《甘氏集古印正》。书里有很多名人印章,不过真伪么……

  (公孙弘印、卫青、苏武。老实说后两方光从印文挺有汉代风格的,但是书里说它们都是螭钮玉印,然后附了一张螭钮的图如下……)

  敢不敢画像一点!这前凸后翘卖萌的货是啥啊(请对比“皇后之玺”的螭钮)!不对重点不是这个,你以为汉代的螭钮是批发的啊!

  明末清初篆刻又沉寂了一段时间。程邃用自己的“徽派”打破了这一局面。到了清代中期,先后以丁敬、邓石如为首的“浙派”、“新皖派”,以崭新的体式雄霸印坛,从而确立了清代流派的主流,成为近二百年来印坛影响最大的流派。丁敬主张不必拘泥《说文》,可大胆吸收六朝唐宋的俗字入印,他有奚冈、黄易(不是网易)、陈鸿寿等七个粉丝,并称西泠八家。邓石如完美地将书法理论融入了篆刻中,曰“疏可走马,密不漏风”。晚清名家有徐三庚和赵之谦。徐三庚的风格是软媚无骨,像弱受。赵之谦讲究“印外求印”,风格多样,既有豪迈雄浑的白文印,又有温婉圆润的朱文印。以下是程邃、丁敬、邓石如、徐三庚的印章:

(缺印身图)

(竹篱茅舍、敬身、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禹寸陶分)

  (单独把赵之谦的这枚“餐经养年”列出来。此印边款一面观音,三面文字。字曰“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赵之谦为亡妻范敬玉及亡女蕙榛造像一区,愿苦厄悉除,往生净土者。”刻印时赵之谦三十六岁,两年前妻女亡故,他便自号“悲盦”。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说到清朝玉玺就不能不说乾隆。说实话我觉得他的人品不咋的,大兴文字狱,镇压反清复明,自己又偷偷躲到园子里穿汉服玩cos。按理说你既然不想缓和民族矛盾,那就好好培养八旗吧,结果把八旗子弟也给宠坏了,搞得打仗还不如绿林军。乾隆是个印章狂魔,一生订做了1800多方印,平均18天就要做一个新的。有的爱国人士一看老外拍卖乾隆玉玺就急得跟什么似的,别,让他们拍去吧,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乾隆玉玺多的是。这里说说他的书画鉴藏印。现在著录在案的乾隆鉴藏印有172枚,这些章印风死板,尺寸又大,最大的“乾隆御览之宝”竟然有7.9厘米见方。历代收藏家都是尽量把小印章盖在书画边角,他老爷子倒好,劈头盖脸霸王章,看哪儿留白多就往哪儿盖,或者是挑字多的地方盖,把好好的作品盖成了狗皮膏药。如图:

(唐人摹写的王羲之《姨母帖》。乾隆先是用“乾隆御览之宝”压住三行字,再在下面的空白处填上两方印)

(赵孟頫《滚尘马图》,乾隆一口气盖了11个鉴藏印,把一张不大的作品盖得满满登登,基本做到了不留死角)

(《宋刊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翻开第一页就是乾隆的五个大印,连康生都比他盖得有素质。大家记得,以后有了自己的鉴藏印千万不能在古画上乱盖(前提是你得有古画))

  乾隆还做了一件事,就是规定了清朝玉玺的“二十五宝”,都放在交泰殿里。我去看过,感觉一般。“宝”是武则天起的名字,她这人特迷信,觉得“玺”读着像“死”,所以把玉玺改名叫宝。

  (大清受命之宝。此印边长14厘米,白玉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皇序”之用,就是用来彰显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的)

  既然说了乾隆玉玺,我们顺便再来看看洪秀全先生的玉玺:

  (这个玉玺边长20厘米,就是你拇指到中指伸展开来的距离。这么读:“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天王洪日,主王舆笃。救世幼主,真王贵福,八位万岁,永锡天禄,永定乾坤,恩和辑睦。”)

  呵呵,呵呵。

  内什么,既然都把农民起义领袖的印放出来了,那就再看看国朝的大印吧,风格很像的唷(老乡开门啊,我们是八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此印边长9厘米,作者是给宣统刻过铜印的张樾丞。新政协筹备期间他受到了镌刻国印的委托,就画了四种字体的样本给主席参考。主席说:“我觉得宋体字就很好嘛!”张樾丞内牛满面:“只有主席的心里装着老百姓哇!)

  言归正传。进入二十世纪后,篆刻家疯了一样喷涌而出。吴昌硕和黄牧甫是一拨,齐白石、王福庵、赵古泥等又是一拨。第三拨么,活人暂不论述,就不说了。这里只说吴昌硕。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他从先秦石鼓文中汲取经验,下刀极老道,用残破手段出神入化。传说有一次老友朱砚涛在酒宴后拿来一方芙蓉求印,吴昌硕又没带刀,于是取了一枚大铁钉,三下五除二刻了“安吴朱砚涛收藏金石书画章”。吴昌硕有个弟子徐星洲,模仿师父风格非常像,学得一点自己的风格都没了,因此吴昌硕有时候就让他给自己捉刀。

  (鲜鲜霜中菊。从印面可以看出吴昌硕是以圆杆钝刀硬入印石,浑朴高古。此印印面中间微凸,印边略细,所钤印花有一种中间浓、四边淡的绘画效果。吴昌硕已经是把刀当毛笔用了)

  关于印材,清以来由于文人不断发掘,印材种类也大大扩展了。以下印章的材质都不是矿物,你能看出来是什么吗?

×

×

×

×

×

×

  (象牙(请不要购买象牙制品)、核桃、瓜蒂、牛角、竹根、陶瓷。其中陶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印材,它环保便宜,不像天然石头那样有瑕疵,质感又与印石相似,易于奏刀。有的陶是烧好了再刻,有的是刻好了泥坯再烧成陶,烧出来有苍茫斑驳之天趣。陶印比石头好伺候多了。)

  往事越千年,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说的印章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

  或者……这个样子

(0)

相关推荐

  • 古代玺印的制度、功用、类别、制作

    篆刻艺术脱胎于古代玺印,古代玺印又是后世篆刻家学习.取法的主要对象,印人在印学方面的修养,直接关系到印人对篆刻艺术的理解,故本节先重点介绍古代玺印. 一.玺印的制度 印章制度是指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

  • 皇家印钮郭祥忍

    "皇家印钮郭祥忍"这个话题,我基本上没看见国内有专著来谈,原因在于印钮的起源和当今工艺不太容易说,容易得罪人,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是一门艺术感相当强的寿山石文化.第二点就是当今寿山石 ...

  • 皇后之玺

    2016-12-07 15:54:36 点击数:18140 国宝级文物.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 ...

  • 藏族天地印

    在中国独有的信誉体系中,印章的发展,除注重印面的篆刻艺术,亦注重材质.形体外观雕琢的美. 完整而标准的<典章制度>启于秦汉,从印章的材质,印钮.印绶即可窥得官阶. 受其影响,在金石学大兴的 ...

  • 苏文子|《戏说写作那些事儿》

    <春天的故事>第二季全国大赛征文启事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由微信平台<文学百花园>.<小说大世界>联合推出,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 ...

  •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儿,或许每天能赚10万、...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儿,或许每天能赚10万.100万,1000万. 我是商人. 商人证明自己成功的方式太简单了. 多赚钱,多喝酒,多抽烟,多打P就行了. 自从我放弃了喝酒,抽烟,打P,很多朋友就消失了. ...

  • 机关干部穿衣那些事儿:史上最全的机关干部着装法则

    职场着装的本质不但代表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是他应付各种大场面的心理准备程度,着装越正式,就代表他已经准备好出现在大场面了,所以,你该怎么做呢? 公务员因其职业特点,决定了在工作场合衣着的严谨性上,比其 ...

  • 为什么别人不把你当一回事儿,句句戳心!

    为什么别人不把你当一回事儿, 因为你太好说话了. 什么事情,一找你就应: 什么东西,一要你就给: 什么错误,你都会原谅: 什么伤害,你都能接受! 要知道,有的人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习惯了你的 ...

  • 这8个故事,才是玄奘取经路上的真事儿!

    2016-09-04 小朋友们,你知道吗?西游记当中的唐僧,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哟!他生活在距今约1400多年前的唐代,笃信佛教,是一名伟大的僧人,他的法号叫玄奘. 他在27岁的时候,做了一件非常勇敢的 ...

  • 大师谈 || 国医大师王琦:减肥这事儿,用中医说起来也简单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虽然市面上广泛以瘦为美,但是有学者研究发现适当的胖也不一定是坏事.胖人在生活质量.疾病耐 ...

  • 你们要的《大语文那些事儿》来啦~(全套6册赠赵旭老师12节音频课)

    <大语文那些事儿> ▼ 知名语文老师.文化基因唤醒人赵旭 紧跟教育改革方向编写 涉及部编版教材中100+篇目 "点线面"教学法.文史哲三维一体 培养孩子语文思维和综合素 ...

  • 突然想起母亲的一个事儿,到现在还觉得好笑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1 作者:芳菲华年 这个标题会让人误解我是标题党,可我要辩解,真不是,只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拟标题了,就这么原生态的陈述出来了. 至少是七八年前了,我忘了具体的时间了,那是母亲第 ...

  • 中医的血虚、西医的贫血,是一回事儿吗?

    血虚与贫血,不但在词义上有些相似,而且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又有些重合交叉,因此,有人常把血虚与贫血当作相同的病证来处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医疗后果. 如有人认为四物汤是补血的,一遇到贫血的病人就首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