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衔接些啥

浅谈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一节高中化学体验课下来,上课的老师、学生都有不少的困惑。

老师:有的学生居然连KMnO4中Mn是+7价都不知道、不会算?!

学生:老师啊!这个东西中考不考,我咋会算呢?我们就是靠背口诀、背顺口溜学的化合价嘛。

这些,都在预料之中。

暑期中招咨询时,问过一批初三毕业生这样的问题:

“铝的化合价是多少?”

“知道它为什么是+3价吗?”

第一个问题大概有2/3的孩子会,第二个问题只有约1/3的孩子粗略会。

一些地方为“社会稳定”,中考也玩政治。

教育主管部门把各科考试内容范围限得死死的,于是一些学校就对老师的教学把控得紧紧的。

化学教学上不让老师“越雷池一步”,不给你课时、逼迫你在模拟考中提高得分、提高得分……

时间限制,迫于考分压力,化学老师只好就范——考的我就反复练,不考的嘛!暂时放一放吧!管学生到高中行不行呢!选考年代么,他们不选化学也不会影响高考的。

所以,中考化学接近满分的孩子,听不懂高中化学课者大有人在。怪哉!

牢骚发完,咱们赶紧说说高中入学前要补的东西吧!

一、原子结构基础知识

首先,你要把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写熟练,并明确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一般规则。主要3条:

第一,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即第一层最多2(2*12)、第二层最多8(2*22)、第三层最多18(2*32);

第二,先排满第一层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才排第三层(高中深入学习时会发现略有差池);

第三,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次外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此条高中深入学习时可论证)。

其次,总结不同类型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共性和规律: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较少(少于4,有例外);非金属元素原子则较多(多于4,有例外);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为2电子(K层,也就是第一层)或8电子“稳定结构”。

当一个原子(或阴、阳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K层2)时,该粒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结构。是谓“8电子稳定结构学说”。

这其实是一个科学迷信,目前为止没人能够对此现象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那么,你一个初入化学之门的后生,就先那么样迷信着吧!其实也许你会一直迷信下去。老王我就是这个样子,至今也不能理解。

好处是,有了“8电子稳定结构”学说,你就能够把元素的主要常见化合价跟其原子结构挂起钩了。

虽不能由此解决全部困惑,但你多少有了点学习化学理论的一些成就感,继续学起化学来就会稍微感觉不再那么厌恶了。

二、物质分类及各类物质的化学通性

化学物质上亿种,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比较省时省力。

初中化学里你学了酸、碱、盐、氧化物等,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通性?你不但要梳理,而且最好再细分一下,且用你能够理解的化学方程式表达出来。

依据物质的通性去考察今后你遇到的每一种新物质(比如Na2O、Na2CO3),这是高中化学老师默认的你已掌握的技能。

比如酸,有什么通性呢?酸在水溶液里都能够电离出H+,酸的通性也就主要是H+的性质(也不尽然哟!)

我们经常说,酸的通性“一巴掌(5个方面)”:

1. 使石蕊指示剂由紫色变为红色;

2. 跟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H2;(注意有些酸,如硝酸、浓硫酸不行哟!)

3. 跟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 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5. 跟某些盐作用(强酸跟弱酸的盐作用、置换出弱酸,或某些酸根离子跟盐的阳离子结合形成沉淀物),生成新酸和新盐。

这些所谓“规律”都不是绝对化的,规律之中含有特殊情况。

这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也是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而言,化学不够成熟的表现。

就看你是如何看待的啦!

如果你认为这些不成熟为你留下了今后探究的空间,也许你会由此而喜欢上化学。反之,我就不说啦!哈哈。

你的时间有限,先补好这些再说吧!

还得补补其他学科不是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