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堂】宝岛摄影师张照堂谈摄影
◐◐◐
张照堂谈摄影
01 摄影,是一段走路的过程,一个观看的角度,一种说话的样态,一些思绪的告白。它要在游移中摸索向前,以时间换取空间,随时等候即兴与意外,或即或离,直觉地出击,并留白。摄影,就是要体现光影,散发真情,独具见地,牵引想象。
02 摄影师最重要的是热情,还有就是随手记录和思考的好习惯。摄影师的“饥饿感”是一定要有的,你要有所饥饿,才会想去吞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寻找猎物。我最有饥饿的是1970-1985的阶段,就想到处去拍照。
03 拍照片可以很自我,也可以跳出自我,只要拍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好了。对我来说,拍照片是填补内心的空虚,是自我的享受,在空间和时间上很自由,但往往是孤独的。拍照片是表达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我渴望感受这个世界,也渴望别人能看到我的渴望,读懂我的渴望。
04 我希望照片不要过分情感外露,能够淡一点,能够留白一点,那这样的照片四十年之前看有意思,四十年之后看也有意思,突破时空的界限,用我这样的观看方式还有想象和怀疑的态度表现出来。因为真实而产生的荒诞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做作,假的。
05 荒谬感让你觉得你看到的现实很正常、很平衡,可是我看了就觉得有点儿荒谬,我就会对那个东西比较敏感,比如我照片里边很多拍雕塑的,雕塑在一般人看来就很平常,就是雕塑,可是我感觉雕塑像是活的,旁边的人都有像雕塑的荒谬感,雕塑是活的,是比较有力量的,人在它的周围反而是弱势。
06 拍照人的心脏要强一点,但是心脏强是冷酷,你看到的我们生活一些周遭的东西,看到人的生活,看到人的苦难也包括喜悦吧,作为一个摄影者你应该想办法用你的方式表达出来。表达有很多种,很多人会用感性的、直接的、直白的去表达他所看到的情绪感情,我是比较希望有个距离去看,所以基本上比较冷调一点疏离一点。
07 拍照的人千万不要呼朋结伴团体去拍照,拍不到东西的,你一个人不要坐好好的交通工具去拍,最好是走路,或者很简单的交通工具到处跑到处看,你才有可能拍到东西,那就是一个孤寂的旅程,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在你的照片上面。我觉得一个人的孤独是好的,我很庆幸比较早活在那个年代,60年代我就在拍东西,那个年代的人比较容易孤寂,人没有那么多,物质条件没那么好,会比较容易在那种孤寂的空白环境里面待久一点;现在年轻人很难,在今天这种爆炸的资讯,现代都市那么多的影像那么多的电影,要保持孤寂很难啊。
08 你做纪录片要有伦理、道德、某种责任感,拍照片都不用去担心,我拍我的东西我不必对你有责任感,要不要吸收是你们的事情,如果能吸收非常好,不能吸收,贬弃它也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09 有不少人就很喜欢我学生时代的东西,觉得画面很单纯、很纯粹。我在这几个阶段里面都有喜欢的东西,因为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一直感受着只有那个年代才有的东西,那种情感很难说清楚,只能用相机记录下来。人所表露出来的东西是就是你看东西的方式,那时候我是纯粹的写实,拍摄前没有特别想什么,不像后来,拍照前还要想东想西。比如我六十年代的那批作品,代表着我的一种记忆,画面上的桥啊、人啊,现在都不见了,但回忆的味道让人很珍惜。只可惜年代这东西是回不去的,如果非让它回去,就是刻意,就是不自然。
10 我记得一个法国文学家讲过一句话:随时占有、随时放弃、随时跃进。意思是你看到你喜欢的就占有,然后到了一定时间就放弃,然后跃进,不要守着一个东西守很久,也不要放弃很久,中间经过这些过程,体味中间哪个是最重要的,这样你就可以跃进,因为你已经经过两个阶段。只要时间够长,自己认真,不要放弃,去体会它对你的意义,自然而然地,它就变成你身上的器官。摄影机就是你的器官,看到东西你自然就去拍了,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行为。当你如果已经变成这个样子,它已经成为你身上的器官,你随时感受人和外面的社会或者人间的东西,你就跟它有一种联系,就不会放弃它,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连带关系。我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我有这个专长,不会放弃它,就这样子做下去。
阳明山,擎天岗,1985
阳明山,擎天岗,1985
新竹,五峰乡,1986
北京,故宫博物院,1989
江西,东林寺,1989
甘肃,敦煌,1990
陕西,西安,1990
屏东,1995
三峡,2000
桃园,竹园,2001
台南,乌头山,2002
台南,七股,2003
澎湖,马公,2004
台北,官田,2004
台南,麻豆,2005
新埔,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