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产业最大的技术隐患(一)

香菇业最大的技术隐患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甚至很少人认真思考过。

但其实这个问题所有人都遇到过,那就是对于各种经验、方法、以及现象的解读误区,这种误区的影响并非单家独户,而是全行业。讨论这种解读误区,是在食用菌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事情,但在香菇生产上表现特别严重,所以我讲把主要问题集中于香菇方面。

一、生产模式优势的解读误区

在成熟的工厂化生产的模式里,上下游各个不同行业间的协作沟通很好,所以,即使技术有所不足,但决不至于有错误的解释,也因而能够稳定技术发挥,所以做到一定的时候,产品就很快同质化。

中国的食用菌生产显然可以划分为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三种基本栽培途径,由于自然环境生产的低效性和季节限制的严重性,总体规模已经非常小了,实际上运行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人工环境和半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生产,即是等同于工厂化的模式,这个模式优点缺点不必细说,关键是投入大成本高。对于需要大通风量的菇种来说,人工环境成本难以与半自然环境竞争,而香菇尤其不能,因为生产优质香菇不仅需要大通风量,还需要大温差,这就使得环控的难度和成本更加难以承受。以日韩的低能源成本和高工资体制,香菇全工厂化生产都不能成为主流(而且产品显然质量也不理想),何况中国的高能源成本和低工资体制,可见中国香菇生产走“全工厂化生产”之路,至少在消除与当前日韩社会经济条件之差之前,是不切实际的行为。

我们叫半自然环境,为什么不叫半人工环境呢?当然是所谓的半并非对等劈开,而其重点在于他对自然条件状况的必须,人为部分只是延伸适当的自然适宜期,缓冲极端条件和变化。

香菇的菌棒生产无论机械化程度高低,以目前条件和技术看,实现工厂化制作有其优势所在,但如果不能周年(至少8个月)制棒,则设备闲置锈蚀严重,所以,即使工厂化制棒不是问题,优势也不是太大。目前之所以出现如火如荼的制棒企业投入,主要是扶贫资金和认为只要解决制棒就解决了香菇生产瓶颈的两个因素作怪,而实际上越是贫困地区就越不存在工厂化的节约劳动力优势。因为工厂化制棒的技术要求高,管理对效益影响很大,所以我看到在贵州某些地方,两种模式的基地并存,反而是土法上马鄙视那些高大上。而被鄙视的高大上确确实实既没有节约成本,又不能提高品质。

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后期出菇问题,这是非常不适合工厂化模式的。

大概福建的黄毅老师是最坚定的全工厂化香菇生产模式的反对者,我是小人物,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只能算是黄老师的坚定拥护者。但上海农科院的谭琦谭院长,应该算是工厂化模式的坚定实行者,她的执着应该佩服,但谭院长的路显然走得不平坦。

那么为什么我们认为香菇不适合工厂化(人工环境)生产,道理在于香菇属于典型的二氧化碳敏感型菇种,按照自然条件产品的标准去衡量,工厂化产品基本上都是次一等的。另一方面成本却无论任何不会太低,因为香菇工厂化的制棒程序虽然可以有所节约劳动力,但上架管理采收却无论如何没有节约,甚至由于等级的下降而导致效益降低(菇腿长,在总产量里占比严重,剪柄的话,菇腿价格不行,不剪整体降级)。

下面这个视频,就是日本的全工厂化出菇的情况,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产品都是长腿美女型的。这样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只能是二流货。

香菇采收的问题,也是导致工厂化的管理难度的一个重要难点,无论多整齐,它都无法像其他菇那样采收,而在工厂化出菇时,基于效益要求能够接受的温度下,采收误差不允许超过8小时。

香菇的长期大通风要求,让人工控温的能源消耗变得十分可怕,而优质香菇总体必须是低温环境下生长的(均温15℃以下),这个在人工管理上很难做。大通风其实也有利于香菇的抗性提高,所以,实际上夏天一些地方只要最高气温不超过32℃,都还能生产出优质菇品,而室内模式,这是完全做不到的,甚至在某些专门设计加大通风量的较密闭的菇房里,表现都很难如有高通透性的薄膜棚那样好。

如何理解香菇的大通风要求呢?即使是四面通透,都要有足够的棚间距,否则都无法保证正常通风需求。所有政府投资的讲究外观的连栋温室和连续大棚,如果不开风槽,都一定是中看不中用的形式。那些替人家设计参谋这种模式的“专家”们,你们是不懂还是尸位素餐?

香菇的水分补充,至今未能实现效果良好的机械化自动化,高密度的工厂化出菇条件又增加了这种中途操作的难度。

所有支持香菇工厂化出菇的人士,都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但现实是,日本的劳动力成本都做不到全面选择工厂化模式。而到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到日本水平的时候,大概菇价也必须上涨到日本水平,那么实际应用工厂化模式的必要性也基本被对冲。同时,他们可能没有想到的另一个事情是能源成本未来是会下降还是上升,至少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节能是必须的,那么,将来的这个能源替代人力的因素权重还要下降。

香菇工厂化出菇的技术要求,远不像支持者所说的那么复杂,而且事实上关键还是受制于大通风需求,无论是在随州的炎帝,还是浙江丽水的定向模式,都达不到宣称效果,更不要说效益。

难道香菇生产不是以经济效益为先导的吗?

从随州炎帝的结局看,最后还是不得不走向工厂化制棒结合半自然条件出菇。

正确的解读是:如果一个菇种具有大通风要求,那么,工厂化模式最多只能做到前段,甚至不是全部的前段。从目前的工厂化制棒实践的初步总结看来,也有很多东西需要改变,比如转色刺孔工作,是不是需要在室内完成?或者在非人工环境下效果更好,都还是有值得进一步比较选择空间的。

所以,香菇产业凡是以全过程工厂化为目标的努力,最后恐怕都会成为浪费。

(待续)

(0)

相关推荐

  • 农民将要失业?蔬菜已开始工厂化生产了,能代替农民种菜吗?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蔬菜工厂化生产已经成为了现实,未来的农民该怎么办>.当我看到这则消息后颇感到新奇,于是,便通读了这则消息.消息中称: 在上海市崇明区,已经建成了一家占地面积 ...

  • 香菇产业最大的技术隐患(七)

    说说香菇机械和设施,这个问题应该有点宏观化,可以说其实是整个食用菌机械行业的问题.不过在香菇这一块的表现比较突出,所以也当做香菇产业的隐患来谈.近年来,政府扶贫造就了一大批好看不中用的集中制棒企业,结 ...

  • 香菇产业最大的技术隐患(六)

    本来这一节是应该不算隐患的,因为他已经在全国各地的扶贫项目里面充分表现其危害了,要算"显患"了.但这仍旧属于香菇产业的主流误区,所以也勉强凑在此处写了. 要说中国香菇现在出产哪里的 ...

  • 香菇产业最大的技术隐患(五)

    五.灭菌与成本及效果的权衡 从我个人的观点看待灭菌问题:灭菌在中国菌业的真正概念是从来都没有真正纳入主要技术概念的,其他菇种栽培时没有或不够,香菇更加没有,因为大家都看得死板而简单. 在我写<灭 ...

  • 香菇产业最大的技术隐患(三)

    三.原料颗粒度与塑料袋厚度问题 现在走到那些比较大的基地县去,香菇用的粉碎木屑的状况,几乎没有见过能够满意的颗粒度,几乎全面偏大,每一次我都苦口婆心说,但差不多毫无作用. 跟很多人解释这个事情,也基本 ...

  • 香菇产业最大的技术隐患(二)

    二.菌种形式和供应采购现状堪忧 香菇菌种使用问题有两个方面经常性受到诟病,第一个是菌种成本问题,第二个是菌种效果问题,而菌种成本问题又有两个方面,一个菌种形式,一个是菌种用量. 目前有大量的香菇界人士 ...

  • 158项!四川发布油气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指南

    为引导油气化工产业企业采用绿色技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近日公布了<四川省油气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指南(2021)>. <指南>列出158项技术,包括天然气( ...

  • 重磅:2021通信产业十大技术趋势发布

    2021,什么技术影响我们商业?什么技术又会改变格局? 12月17日,在2020通信产业大会暨第十五届通信技术年会上,2021通信产业十大技术趋势正式发布. 作为坚持15年的趋势发布,信息通信产业十大 ...

  • 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疗技术与器械篇

    来源 | 易凯资本 疫情爆发破坏生产秩序,加之交通运输的管控,对全球医疗器械供应链带来了巨大冲击.链条传导效应持续,短期看将造成国内进口医疗器械供应紧张,长期看疫情将对医疗器械供应链带来结构性的影响. ...

  • 【钢铁资讯】变“废气”为“资源” !钢铁产业尾气利用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当前,唐山的工业经济面临宏观形势的深刻变革,尤其在"碳达峰"" 碳中和".大气污染"退后十".环保停限产大形势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趋势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