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村的真实故事
朝阳沟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dài)冶镇,这里知名度虽然逊色于本市的少林寺,但她也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一村两戏传华夏,天下无二独一家”足以说明这一点。
朝阳沟村文化大院
曹家湾的来历。
公元220年,即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中国历史的三国时期,曹操当年3月15日去了极乐世界,其子曹丕称帝,封其父为魏武皇帝,为保证其父死后墓室安全,就在方圆几百里范围内真真假假建造了许多“曹操墓”。在朝阳沟西北方向的槐树坪一直向东蜿蜒而下的那道山岭“百撮岭”(原名百卒岭)对面就建有一座“曹操墓”,曹丕又专门派兵在百撮岭驻扎,来看守“曹操墓”,并把这里赐名“曹家湾”。
曹家湾的故事。
《卷席筒》小苍娃剧照
豫剧《卷席筒》中小苍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627--960年,迎来了大唐贞观盛世,在曹家湾里有一家大户人家,户主叫曹林,靠着勤劳本分,治家有方,成为村里的首富,人称曹员外。曹员外命运不济早年丧妻,后又娶邻村张寡妇为妻,人称曹张氏。曹张氏带来一子名苍娃,因年龄小,故人们称其小苍娃。曹张氏心术不正,天天想着把曹家家产据为己有,将来好留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苍娃。故进曹家后就歪心不断,屡屡挑拨是非,闹得全家鸡犬不宁,尤其是对曹家两个孩子,更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即刻将他们除掉方解心头之恨。曹员外大儿子曹保山老实本分,聪明善良,熟读诗书,满腹经纶。在朝廷开科之年,为考取功名就撇下妻子儿女留在家中,自己进京赶考。曹保山刚一离开家,其后妈曹张氏就原形毕露,杀心顿起。先是把曹保山一家大小赶往下院居住,后又设计害死曹员外,还恶人先告状,用金钱贿赂县官,嫁祸于曹保山之妻,将其定为死罪打入死牢。然而事与愿违,曹张氏之子小苍娃心底善良,正直仗义,痛恨其母所作所为,自投县衙替嫂顶罪。
再说曹保山进京赶考一举成名,得了头名状元。被朝廷委以八府巡按(正式官衔应该是监察御史),查证各地冤假错案。一日曹保山来到洛阳察院各县案卷,突然看到登封(原属洛阳,后省会由开封搬迁之郑州,登封划归郑州)曹张苍杀人命案竟是自家的案子,心内大惊,急命登封县衙将曹张苍带到洛阳察院一问究竟。兄弟见面,小苍娃向曹保山哭诉了事情原委,这才使得真相大白,命案撤销,一家人得以团聚。而曹张氏因心狠毒辣,坏事做尽,在去村东岭上的路上遭雷劈而一命呜呼,村里人将那道岭称“抓岭”,而对面的小山因曹张氏葬于此而被称为“妖婆山”。
时光延续,岁月无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曹保山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得罪了朝中奸佞之臣,后被奸臣陷害遭满门抄斩。曹家上下老小三百来口尽皆遭殃。从此,曹家一大片楼房瓦屋也逐渐变成一片废墟。
曹村的来历。
现在的朝阳沟村民宅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开始了,赵氏始祖云甫携家带口,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来到了登封,登封县衙官员接待了他,安排他全家到曹家湾安家,并向他讲述了曹家湾的来历和那段曲折的历史故事。赵氏始祖云甫听后感慨万千,惊叹不已。在感谢县衙官员安排的同时,他又诚恳地提出了一点要求,就是把曹家湾改成曹村,一是表示不忘曹家的百年创业功绩,二是应个好的兆头和全新开启之意。县衙官员听后感觉赵氏始祖一席话讲得有理有节,就应声答应了下来。现在的朝阳沟村居住的95%以上都是赵姓人家,村中建有始祖云甫像,并有家谱可查。
曹村伏击战。
皮定均司令员
1945年2月,刘昌毅、张立雄率领河南军区六支队来到登封,配合皮定均司令员率领的一支队,机智灵活的粉碎了五千多日伪军对箕山(朝阳沟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重重包围,趁着夜色,顶着严寒来到曹村作短暂休整,村西的朝阳寺,村东的老东庙,大戏楼上,还有大户人家的门楼下到处都住满了八路军。三连一排的三班副不但能打善战,英勇顽强,还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他乘着休息间隙,挤出时间自编快板书、顺口溜,唱给战士和群众们听,既鼓舞了士气,也活跃了生活,深受大家喜爱,战士和群众都高兴地称他“小机灵”,他就是当时只有23岁的杨兰春。
杨兰春
天刚蒙蒙亮,八路军各部都已早早进入预先布置好的阵地埋伏,著名的“曹村伏击战”正式拉开序幕。上午九点多,县城的日伪军才缓慢地进入包围圈,皮定均司令员一声令下,冲锋号吹响,我军将士一齐出击,把日伪军全部包围,战斗进行十分激烈,直到下午太阳西下,战斗才接近尾声。这次伏击战是日寇进入河南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但我英勇的八路军也有二十三位战士永远长眠于朝阳沟这片土地上。
1955年清明前夕,杨兰春再次来到曹村,他先到大队部,与村里干部接头,又到村子里找到当年参加过“曹村伏击战”那些老村民,老战友。在冯春花老大娘(《朝阳沟》剧中二大娘的原型)家立起了灶,几天几夜的忙碌,把当年在“曹村伏击战”中牺牲二十三位英烈的遗骸全部进行了寻找,起葬于景店烈士陵园中。
《朝阳沟》的诞生。
朝阳沟村大食堂
1957年秋,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文艺工作者积极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的感召下,杨兰春同志毫不犹豫来到了他昼思夜想的曹村,与村里的青年们共同抗旱劳动,一大群为建设新农村无私奉献,流汗出力的年轻人的形象渐渐的进入了他的视野里、印象中,并孕育在他的文艺创作灵感之中,奠定了《朝阳沟》剧诞生的基础。到了1958年,全省各地区文化局负责人在郑州召开大跃进会议,当时文化局负责人冯纪汉对杨兰春说:“七天会议,想让你拿出一本现代戏的剧本,放在会议后演出。”正是天时地利人和,杨兰春毫不含糊,立即带领全团人马投入其中。他边创作边让演员试演,就这样边演边改,终于将戏拍成,而戏名却未定。直到杨兰春先生想到曹村有个朝阳寺,朝阳寺旁有道沟,灵感一现,才决定将这部戏的名字定为《朝阳沟》。
朝阳沟的来历。
2021年央视“村晚”分会场朝阳沟大舞台
1970年,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处于一浪高过一浪时刻,杨春兰与他的《朝阳沟》也遭厄运。消息传到曹村,老百姓都十分气愤,从心底里为《朝阳沟》剧和杨兰春同志打抱不平。老支书荣寿亲自跑到郑州,看望了杨兰春同志,并代表曹村三千口群众对杨兰春说:“老杨,我们都知道你是好人,不是坏人,《朝阳沟》戏绝对是好戏,我们爱看。郑州你如果住不下去,就跟我回到曹村去,全村老百姓都想着你呢!”
为进一步表达曹村全体乡亲们对《朝阳沟》剧的喜爱和关心,表达对省豫剧三团和杨兰春同志的爱戴与支持,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曹村大队党支部,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向大冶党委,登封县委递上了报告,请求把世代相传的曹村改名为“朝阳沟”。功夫不负有心人,曹村大队全体干部群众的真诚终于感动了上级。1974年,经开封地委批准,曹村正式更名为“朝阳沟”,朝阳沟村从此诞生。
河南河北朝阳沟的关系。
河南朝阳沟因杨兰春而得名,那河北朝阳沟与河南朝阳沟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杨兰春1920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管陶乡列江村,于2009年6月2日病逝于郑州,享年89岁。根据习俗,杨老应落叶归根葬于老家河北,但按照杨老的临别叮嘱,家人将其骨灰一分为二,一半撒在河南登封朝阳沟村,一半撒在他的出生地老家武安列江村,后来,列江村也改名为朝阳沟村,两个朝阳沟村虽然相差千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我们尊敬的杨老。
现在的朝阳沟村,在党的好政策支持下,在各级政府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正一步步地迈向小康。
朝阳沟村导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