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上遗址的发现过程

由滕县城到东部山区,岗上村是其必经之地。从地形地貌上来看,岗上位于桑城盆地(桑村城头)的西部边缘,是一处三面环水高岭地带,也是远古先民们择优选取的一处绝佳居住地。

沧海桑田,日月如梭。1933年,山东古迹研究会王献唐先生到滕县东部安上村做考古调查工作途径此地。省道343民国初期原为沙石路,过明水有一漫水桥青石铺砌(原址在新建路桥北侧150米处),故老省道343途径遗址核心区,文化遗存丰富。又因滕东地区夏秋季节多暴雨,明水流经此地由东向北折向西,洪水常冲刷西岸高地  。因此时常暴露出一些墓葬和灰坑遗迹。王献唐先生途径岗上村东时,在S343道路北侧明水西岸断崖处捡拾到部分陶器残片。此时正直王献唐先生与吴金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人共同发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初期,受其影响先生就把岗上村出土的陶器残片归类为龙山文化时期陶片。

王献唐先生

随后山东古迹研究会对遗址进行了普查,后期想对此遗址进行试掘。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身兼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先生为保护文物、典籍,护送国宝进川被迫离开了山东。直至抗战胜利1948年复任省立图书馆长以后才恢复了正常的考古调查工作。1953年五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献唐、卫志珍来岗上遗址做调查发现彩陶四片,这也是山东第一次发现彩陶(此次正式调查报告被发表在1954年文参第二期上)。

岗上遗址出土彩陶

1955年7月,山东大学历史系学生张知寒同志利用暑假时间到岗上遗址做调查,拾到磨光石器34件,彩陶一片。同时还发现了河对岸的徐时村遗址。(调查报告发表在1956年文参底05期上)

张知寒先生

1957年一月下旬,由刘敦愿先生带队山东大学历史系师生四人利用寒假时间到岗上遗址作调查,考古调查期间除捡拾到部分红陶、黑陶、彩陶片外,还有岗上刘姓、吴姓村民捐赠的骨器、磨刃兽牙、角器十多件。(报告发表在滕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中)

刘敦愿先生

在1957年3月刘敦愿先生承王献唐先生的函告来看,原文:“岗上遗址这一混合文化(仰韶与龙山)在山东出现已无疑问。由此可见仰韶文化远及山东境内,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最早发现的应是这个遗址”。

1957年岗上遗址还没有明确的时代划分,一时被归为仰韶文化的东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