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记
支教记
□陈静
2015年9月12日,周六,上午在朋友束明云带领下拜访了竹络坝、古银杏,中午明云在蒋集饭店招待了我,他要点很多的荤菜,我不让。在我一再坚持下,只点了两个菜:清烧小杂鱼(昂刺鱼和鲢鱼,当然是纯野生的)和杂烩豆腐(豆腐、丝瓜、黑木耳、金针菇),叮嘱厨师不放辣椒,少放油盐。一会儿,两盘菜上来。两人以茶代酒,边吃边聊,须臾,“酒”足饭饱,又吃了几个熟花生,休息了半个小时。然后俩人又赶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原蒋集中心小学旧址,五分钟路程,说到就到。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站在荒草凄凄的废墟前(老房子仅存一处),思绪仿佛回到23年前。在这里我和如今淮安市图书馆馆长、书画院副院长郁建伟以及蒋小的弟兄们,除了158天的假日和双休日,一起度过了200多个日日夜夜。曾经的秋冬春夏,曾经的泥泞风雨路,依然历历在目。
1992年8月29日,我和郁建伟两人一起来到淮阴的“西藏”——蒋集中心小学支教,我带四年级数学。文教助理是朱成美,业务校长是赵云涛。宿舍在西边门朝东紧靠食堂。我坚持早学习,晚办公。认真备课、上课、改作业,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一年中不知往返多少趟,每次都是提心吊胆的。那时路况不好,交通不便。来回坐的都是烧柴油的三轮卡,一路“突突”冒黑烟,还要经过淮沭河塘爬陂陡陂陡的大桥坡,三轮卡像摇摇晃晃的醉汉,吓得人是直冒冷汗。
有一次,三岁的儿子没人带,我只好把儿子放在凤凰牌自行车大杠上坐着,一路骑行,一路讲《西游记》的故事,不知是不是故事的麻醉,25.8公里,儿子竟然不知道屁股疼。有一天下课,我走出教室,竟发现儿子倚在墙根睡着了。就这样,父子两度过了一周特殊而又快乐的时光。 这里虽然交通偏远闭塞,但民风淳朴、待客热情,每每过节或星期日不想回家,弟兄们你请我带,争相邀约,去他们家做客吃饭,虽是家常便饭,但浓情蜜意,盛情难却,记忆日久弥新,每每提及让人唏嘘感怀。 郁建伟老家是梨园村的,奶奶一个人在家生活,我们经常去她老人家蹭饭。当时的校长赵云涛和教研员尚振和也经常邀请我们去做客。还有杜文、王乃军、郁以华、束明云等等。
我也用一年风雨无阻的上班和不缺学生一堂课的成绩汇报学校,还受到县政府表彰,被评为“优秀支教老师”。 还记得当年我在蒋集街买了不少籽棉,在街上加工后,请明云的二叔弹了六床新被胎,付钱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要。被胎结实柔软耐用,至今还在使用。 我在蒋集支教的一年,不但收获了支教经验和阅历,还收获了浓浓的乡愁及淳朴的民风,成为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23年风风雨雨,重回故地,心潮澎湃,思绪绵绵,留影惜别。
作者简介:陈静,男,1961年7月出生,原名陈永明,渔沟中学毕业。闲暇时偶有舞文弄墨,信手涂鸦,发些感慨,很少有文章发表。平时喜欢寻石访仙,游山玩水,疯疯癫癫,常被戏谑。曾在《淮海晚报》、《淮阴报》发表过几篇小文,《一段令人难忘的奇缘轶事》收入《淮阴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