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之溃——理性与全球化的挫败

叙拉古之惑编案:个人很喜欢巴别塔这个故事,在我书房里,就挂了一幅巴别塔的画作,所以一直留心收集网络上各种有关巴别塔画作的版本。之所以对于巴别塔这个故事情有独钟,主要是可以将其联系到现实的隐喻。正如标题所提示的那样。不过,本文案并没有特别的现实的指向,仅仅是将我所收藏的画集向大家分享。

“通天塔”又称“巴别塔”,在《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中“诺亚方舟”之后出现。“诺亚方舟”上人类繁衍的子孙们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来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定居下来,修起了巴比伦城。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塔。

“巴别塔”还是传说中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空中花园”的一部分。人们用砖和河泥作为建筑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

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改变并区别开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因为语言不通而分散在各处,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废了。

在《旧约·圣经》创世纪所载,人们做出了向神挑衅的傲慢行为,试图建造能承受洪水的巨塔。作为回应,神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彼得·勃鲁盖尔,1525年(一说1530年)生于布拉班特公国,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作品多取材圣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在朴素的画风中巧妙包含了讽刺与道德训诫广为人知。

曾多次以“巴别塔”为题材进行创作,其笔下“巴别塔”的魅力主要不在于它的主题,而在于其完美的细节,逼真的写实和恢宏的气势。

1563年,勃鲁盖尔移居布鲁塞尔,同年,他便创作了这一幅以《圣经》为题、寓意深刻的杰作《巴别塔》。据《圣经》记载:传说挪亚在洪水以后,东迁到示拿,并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大平原,就在那里从事生产,繁衍子孙,后来成了人口众多的城填。因为人们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决定动手修筑一座通天的高塔,以防水灾。这座高塔的计划是很庞大的,要能容纳全城的人,高度就必须达到天顶。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决定亲临人间看个究竟,当他见到塔身后,又惊又怒,心想,刚刚繁荣起来的人类,就有如此高超的本领,将来高塔直通到我的宝座如何了得。他决定施神术搅乱示拿人的语言。这样,正在建塔的示拿人彼此不懂对方的话,工程便无法再进行下去,大家只得按互通的语言为群散居各地。人们丢下工具和材料,承认这是“渎犯上帝”的一种惩 罚。为了表现通天高度的巴别塔,勃鲁盖尔以宏大的构图来处理这个富有幻想意味的场面。他不仅精心描绘了众多的人物,还在塔顶处用云彩拦腰截去一个顶部,并在云层上画了一个隐约可见的塔顶,以显示塔的高度。塔身坐落在海边,右角临海滩处还有停靠的船只。远处是密集的房屋,它展现出一片豪阔畅心的平原风光。示拿人的建塔总监带领了一班卫士正前来督察停建的真相:吵个不休的工匠们都已散去,其中一个向总监跪下,在说明事故的复杂性,但看来他的话也使总监和卫兵们无法听懂。在塔身的正前方,有一处“塌方”,局面显然是不堪收拾的。画家凭借细密画的技巧,在塔身每一层上都画着密集细小的建筑工人与车辆形象。为了追求这种巨大与繁乱的绘画效果,勃鲁盖尔有意拉开了人物形象与塔身、大自然等的比例距离,从而显示出“工程”的伟大力量与艰巨,也更显示出人类的创造性力量。在揭示人类战胜大自然的压力方面,画家强调的是狂想性色彩。

彼得·勃鲁盖尔

............

............

勃鲁盖尔在塔旁描绘了一座忙碌的港口,许多船只在交付建材。这应该是勃鲁盖尔非常熟悉的场景。他长期居住于安特卫普,这座城市在十六世纪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西欧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借助于一台有着巨轮的起重装置,货物从船上吊起。这个轮子起到滚筒的作用。工人们拉着索前行,使得轮子运动,然后起重装置也运动。十六世纪,安特卫普港使用类似的起重装置。

建材并非全部从水路运来。可以清楚看到,周围风景中,人们在切割石块。人们从河中挖粘土烧砖。

借助于起重装置吊起建材。

烧红砖和白石灰造成的粉尘在塔上留下了两条红色和白色的痕迹。落下的灰尘使得工人们和起重设备蒙上了相同的颜色。

在塔的高层,施工如火如荼,这座塔甚至已高耸入云。新砌的砖块仍然是鲜红色的。因为施工过程太长,低层的砖块已经变灰。在高层,可以看到一条一条的走廊,但不像是还有别的场地在建。这些走廊仅仅用于登上更高层。

圣经记载的这座塔,灵感可能源自巴比伦大 “金字形神塔”:这种巨大的建筑,长宽高或达91米。塔顶是一座神殿。楼梯和斜栏杆绕着建筑面上升,直达圣所。十六世纪,这种建筑物已不复存在,但有些相关描述保存下来。勃鲁盖尔从另一种著名建筑物中找到了建筑学灵感。

罗马斗兽场应该给勃鲁盖尔留下了深刻印象。1550年之后不久,他进行了意大利和法国游学之旅。在永恒之城,勃鲁盖尔应该见过象牙雕的小版本巴别塔,不幸的是这件作品没有保存下来。

不仅建筑物的圆形是从斗兽场获取灵感(起初,金字形神塔的地基是方形的),勃鲁盖尔还复制了罗马斗兽场的拱廊。

勃鲁盖尔将塔画在了典型的低地国家风景中。他甚至在其中一座哨塔上画了梯形墙。勃鲁盖尔总是为专心的观画者在他的作品中添加一些细节。

例如,塔的第三层,正在迎神。

红色华盖下,一名修士手持圣体显供台(领圣餐时用的贵金属架)前进。”

勃鲁盖尔画了好几个版本的《巴别塔》。这个版本尤其着重于施工过程。塔差不多占据了整个场景,几乎没有指向圣经记载。勃鲁盖尔的创作是非常细节化的。因此,这幅画有超过1000个人物。

以上两幅画,为勃鲁盖尔所作,以下巴别塔画集,为我在网络上所知悉搜集,作者不详。虽然,个别画作清晰度不佳,但是为我所依赖路径,所能找到的最高像素。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