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志
四十而志
学而知不足,教而知困。
作为中学老师十五载,大学与研究生所学皆为通识性的教材。用历史学术语,即二手资料,多数为别人的观点。这个过程经历二十多年。现在上课自然驾轻就熟,见的同课异构也多,见的试题也多,自然知道教材重难点所在,并且能够带领学生去理解,去学习。
现在,仍然在不断地学习,看专业杂志《历史教学》,读名师及专家对课堂的设计和理解,比如周明学老师《高中历史讲义纲要》,任世江先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等。
三年前,有幸被聘为景德镇市高中历史骨干教师,景德镇市历史学科教研中心组成员,听过很多优质课,指导过不少青年教师的磨课,做过评委,参与送教下乡,疫情期间,为全市中学生录了几堂历史复习课,等等。这既是组织与领导的信任,也是很大的责任,同时,这个过程也有很多的反思。
这段时间,准备申请课题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就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如果不去弥补,会终生遗憾。那就是对一些传统文化典籍的句读与爬梳非常欠缺。看别人的文章,总感觉隔靴掻痒。要想进一步把历史教好,非得亲近原典不可。
之前,有通读《论语》,对我的精神世界的塑造几如再造,也尝到其中的甜头。后来,听《熊逸书院》课程,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脉络有一个粗略印象。可以循着他的足迹,再走一遍这个艰辛的路。走出来那一天,可能是三年后,五年后,甚至十年后,也可能是退休后。那没有关系。立志什么时候都不晚。茅海建先生一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十数载,坐穿板凳的精神,值得学习。后来研究戊戌变法又是二十载。真可谓,一生研究两个课题,就奠定了其在近代史研究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这个学期,又带了一个实习生,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余楠欣老师,专业功底扎实,爱好读原典,并且教了我很多获取原典的好方法,好途径。他的爱好也非常了不起,晚上没事,抄一抄原典,都是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原典,繁体字写得也很不错。这样一种浸润式的学习,给我很大的启发。
带2023届文科培优班以来,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进步。感觉自己对教育,对学生,对未来的理解又有了很多新的体会,也需要探究其中根由。
以上,综合因素叠加,让我觉得,我们读书,不能再取巧,而应该下些笨功夫。正如曾国藩所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书)
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认真亲近原典,与伟大的思想,灵魂们晤谈,不亦乐乎?
(从这本书开始读起吧。)
(写在后面,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找到自我,自胜者强》,与学生一起,思考自己,思考人生,自己先下水作文,表达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一起成长。写得好或不好是能力问题,主动写出来,是态度问题,在这一点上,我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