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朴典雅的高邮路,感受昔日名仕的风流遗蕴

旧日画卷

朱颜未改

梦回前世高邮路

高邮路的慢时光

高邮路藏于闹市,行人过客大都悠然漫步徜徉。迥异于市中心光怪陆离、行人如织的钢铁丛林,它像藏在繁华都市里的旧日画卷,丹青墨迹未褪。像一袭上年岁的丝质碎花旗袍,光泽艳丽不改,古朴、典雅、迷人。

远离喧嚣拥挤城市综合症,漫步在如今幽静的高邮路上。仿佛一不小心跌回了民国那个上海,亚洲第一大都会的各色一等人物的故事。

展开剩余93%

看车马驶过老洋房窗前明月,旗袍小姐西装少爷风姿卓越。旧时光里的动人往事,

全在梧桐点点光阴下。

当时住在高邮路5弄的著名“美丽牌”香烟名伶吕美玉

这座洋房内曾住着著名作家、文史学者郑振铎”

命名与历史

高邮路筑于民国14年(1925年),以清同治八年(1869年)来华任旗昌洋行职员的法国汉学家高逖爱(Route H. Cordier)名字命名。后来,这条马路又改名“库信路”(Rue Kusin)。到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法租界时,正式以江苏高邮改名,高邮路。

这里插一句,上海道路的命名其实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南北走向的用省名,东西走向的用省会或直辖市名。按照这个规律,高邮路既不是南北走向,也不是东西走向,而且短得不足200米,所以它只被安上了个小城的名称——苏北小城“高邮”——咸蛋倒是蛮赞的!

▲高逖爱(Henri Cordier,1849~1925)

高邮路是一条小马路,这里公交车稀少,行人不多,因而显得雅致、安逸、静谧。梧桐葱茏,庭院幽深,从短短的百十米距离中,集中了许多老洋房、老公寓,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气质和民国风情。路旁浓密的法国梧桐树冠延伸交缠,阳光映照洒下斑驳的光点。从高邮路的这端漫步至那端,你可以尽情用最闲适的心情和步调惬意游览,不经意间便可以偶遇一个个有趣的人物和故事。

建筑与人物

从复兴西路这端走进去,路口耸立着建于1936年的高邮公寓,5层楼的建筑,暗黄色的外墙,格式的钢窗,让人想起欧洲电影中常见的法国老公寓,陈旧黯淡又带点不拘之气。

高邮路5弄25号——郑振铎旧居

高邮路5弄31号——陶金旧居

高邮路5弄50号——吕美玉旧居

高邮路5弄7号——吴靖旧居

高邮路68号——何世桢旧居

高邮路5弄25号是郑振铎故居

高邮路5弄,算是一条有故事的弄堂,那里面有几幢独立的老洋房,斑驳的墙面,红砖的烟囱,还有枝叶茂盛地覆盖到围墙外的大树。

这里的25号是著名作家、文史学者郑振铎过去的隐居地,也是老先生在上海现存的唯一故居。

高邮路5弄25号住宅建于1935~1937年,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双坡顶,白色糙面水泥墙,方形窗户,屋顶有一烟囱。1943年,郑振铎在其中二层朝东朝南两个房间居住。一间为卧室,另一间是书房。

本来是很宁静的一个环境,不料,书房正对着湖南路日伪汉奸周佛海豪宅的后门,推开南窗,面对的正好是湖南别墅高高的围墙,围墙上是通电的铁丝网。一到晚上,里面灯火辉煌,笙歌达旦,郑老本想来此隐居的,反而不能入睡。

▲郑老居住的书房正对着湖南别墅后门

郑振铎,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考古学家、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1943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郑振铎在此居住并坚持抗日救亡活动。

▲年轻时帅气逼人的郑振铎(1935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担任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50年代初期,郑振铎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其中很多都是国内罕见的珍贵古籍善本十万余册,古代陶俑500多件,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图书馆。1953年郑振铎担任中国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高邮路5弄31号是陶金故居

▲著名电影演员陶金,他可是我们父母辈的男神哦!

这条弄堂的31号,住着著名表演艺术家陶金 。对这个名字,老上海和老影迷都不会陌生,1947年,受史东山和蔡楚生邀请,他先后主演了两部中国电影史上的著名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主演:白杨、陶金,他们就是我们父母年轻时候的男神、女神

尤其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把一个“张忠良”演得太好了——当年,上海滩几乎每个人都去看过这部电影。的确,1947年10月,电影在上海公映后反应极为热烈,连映3个多月,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当时全上海市人口的14.39%。

高邮路5弄50号是吕美玉故居

5弄的50号二楼,过去住的曾是吕美玉,你或许对这个名字陌生,但老上海一定会把这个名字和“美丽牌”香烟联系起来——当年甚至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爱听吕美玉的,吸“美丽”;爱看潘雪艳的,抽“华芳”。

▲1925年印制在华成公司“美丽牌”香烟盒上的吕美玉

美人如玉,烟雾氤氲,真真相得益彰

吕美玉出身演艺家庭,因主演京剧时装戏《失足恨》,一炮走红名噪沪上。当然吕美玉后来的暴得大名,还要拜华成烟草公司的“美丽牌”香烟之赐。

华成烟草公司是中国早期民营卷烟厂之一,1917年创立。在创出“金鼠”名牌之后,又着手再创新的品牌。华成烟厂重金特邀了沪上著名画家谢之光,来为新产品设计包装。

据说,他在受托的当天晚上,喝足了酒,随手翻开了一份画报,以画报上面的一帧名伶照片为模特儿,就把她画在了烟标图案的正当中,四周饰以天蓝色的花边,再用粉橙色打底儿,这么一衬托,使这张设计稿显得十分别致高雅。一时兴起,便取名为“美丽”牌香烟。这位名伶就是吕美玉,而这张肖像是她主演《失足恨》的一张戏装照。

▲宣传海报上的吕美玉

1925年,华成烟厂推出了“美丽牌”香烟,此烟以柔和的质地、适中的价格、漂亮的少女剧照作外包装,一时风靡全国。上市三天,抢售一空,产品断供,全厂加班,日夜生产,依然供不应求。“美玉”广告一打,“美丽牌”迅速走红,大有取代英美烟草公司已经出名的“大前门”和“红锡包”的趋势,但是,显然也侵犯了吕的肖像权。

最初,吕美玉对此颇为自豪,并且对自己有幸获此尊宠而沾沾自喜。但其夫君魏廷荣自幼受到法语系的西方教育,谙熟西方法律。他告诉吕美玉,若是依据西洋法律而论,“这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吕美玉遂一纸诉状将华成烟草公司的法人告上了民事法庭,她聘请了著名大律师鄂森作为自己的代理人,要求华成烟草公司立即停止使用其肖像,并要求赔偿巨额的名誉损失费。

这是我国近代商业史上的第一例关于“肖像使用权”的侵权案例,在当年至为轰动。

高邮路5弄7号的传奇

▲高邮路5弄7号今景

关于5弄的故事还没有完,散落在弄内的十几幢老洋房、小花园别墅和新式公寓楼,要不是“徐淵Daphne Tsui”热心提醒,我们还会错过这些人的名字:7号里住过赵四小姐的嫂子吴靖、袁世凯的孙媳妇朱章绣。

▲赵四小姐的嫂子吴靖

吴靖是上海民国时期的一大名媛。她的祖父是天津“四大买办”之一、汇丰银行买办吴调卿,外公是上海的传奇人物、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任总董严筱舫。

当年,温柔的吴靖公开抗婚,拒绝家里的安排,和赵四小姐的六哥赵燕生结婚。1940年,吴靖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再次来到上海,在5弄7号一栋小楼里住下,一住就是六十多年。虽然赵燕生于1979年过世,赵四念念不忘她的六嫂,约吴靖到美国见面。张学良夫妇定居夏威夷后,吴靖每隔两年去探望一次。

▲袁氏后人合影

袁世凯的孙媳朱章绣,也居住在这条弄堂里。北洋政府时期,朱章绣的外公孙多褆,在松江和扬州做过盐务,也主持过中国实业银行天津分行。1945年抗战胜利,20岁的朱章绣与袁世凯的孙子袁卫,在天津举行了中西合璧的盛大婚礼。公公是袁世凯的第六个儿子袁克桓,在袁世凯17个儿子中,属于有作为的实业家。婚后不久,袁卫赴美国留学。朱章绣留在天津,在朱家、孙家、吴家及袁家四个大家族长辈们的庇护下,过着少奶奶的优渥生活。新中国,动员海外游子报效国家,朱章绣也写信动员丈夫回来,后经国务院特批,一家住回了朱章绣的出生地上海的高邮路7号的这栋房子里。

高邮路68号是何世桢旧居

高邮路68号住宅建于上世纪20年代,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南立面左右对称,外观形式庄重大气,属于比较典型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

中段突出的科林斯式圆柱和壁柱通高两层,形成气派的门廊和露台。此外,栏杆扶手和窗套的几何图形、入口两边壁柱顶部的浮雕、正立面及墙隅的白色石材贴面,又处处呈现出该住宅古典传统气息中的风格混搭。

这里曾经是法学博士、爱国人士何世桢的住宅。

▲法学博士、教育家、爱国人士何世桢

何世桢,安徽望江人。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任上海学生会评议长,全国学联副会长,加入同盟会。1925年,五卅运动中,大批工人和学生被捕,何世桢配合宋庆龄向租界当局交涉,争取被捕工人和学生的获释。

▲何世帧私人创办的私立持志大学 签署的学生肄业书

解放战争时期,何宅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情报工作的重要基地,秘密电台就设在三楼。刘人寿同志(解放后任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带领几位电台工作人员终年奋战在楼上,每天由何世桢夫人负责送饭,直到上海解放。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政要力劝何世桢去台湾,亦被拒绝。

今日的高邮路依旧血统高贵

走进了高邮路

就能感受到上海滩名流的气质

他们风雅淡泊 遗世独立

延续着高邮路名仕的风流遗蕴

来源:魅力衡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