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德曰生”释解
“天地之大德曰生”释解
——中国哲学古老命题解读解惑系列之四
《周易·系辞传》中有一句话:“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依照孔子的解释,所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主要讲的是: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所以,《周易》有强调:“生生之谓易。”即是说,永恒不断地在创造,不断地在诞生出新的事物,生命在更新中延续,永不休止,这就是变易、更新的本性。
而只有坚持变易、更新的根本原则,圣贤君王治理天下才能顺利,治理方式才是到位的。三国时的李康在《运命论》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故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可见,圣贤君王不是让天下奉承他的,而是让他来负责治理天下的,若能遵循变易、更新的原则,能顺大势,那么,他治理天下便能取得成效,否则,他便不能再治理下去了。这蕴含着后来“民众君轻”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周易》的变化、变易思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宇宙观的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强调变化是绝对的,即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而且,《易传》的哲学理念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认为变化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内容就是“生生”。也就是说,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中,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成,是一种不断“化成”的运动机制,而这就是变易的本质。在《周易》的哲学理念中,宇宙不是死一般的寂静、不是虚幻的流动,而是充满着创造活力、不断有新内容产生的“化生”过程。
《易经》
首先,“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生”字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强调生成变化过程,同时又具有珍重生命的含义。
中国文化理念表现出高度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易传》曰:“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这即是说,要周知万物、敬畏万物,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就是说,要顺应事物的发展,敦行仁道,泛爱天下,泛爱万物,包容天地一切变化而不过度地去干预,要顺应成全天下万物而没有遗漏。万物都有灵性,万物都有生命。而生命的本质特征就是变易、更新,生生不息。其实,这也是传统儒家解释仁的基本含义之一,唐李华于《卜论》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舜好生之德洽于人心。”康有为说:“仁”乃“在天为生生之理,在人为博爱之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周易》才把“天地之大德曰生”与“圣人之大宝曰位”联系起来。
“天地之大德曰生”是书法家们所喜欢题写的
其次,“天地之大德曰生”与“生生之谓易”都是强调变化中的创新、变易中的革新。
《周易》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是在强调能容纳天下万物的丰富多样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成就;能日新月异,不断更新,才是一种高品德;能生生不息、创新不断,这才是真正的变易。
中国古代哲人历来强调,变化包含着创新,永久的变易包含永远的革新。变化不仅仅是改变,而且还有革新、创新。所谓的“日新”就是持续不断地创新,是一种“化生”的过程。所谓的“生生”,就是强调生命不断在创新,这赋予了变易以更深刻的含义。而变易就是生命的不断充实、成长、更新和展开。《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强调天(自然)的不断变化的刚劲之势,而贤明君子,也要顺应变化大势,奋发图强,不断更新自我,不断进步。可以说,《周易》所阐述的生生不息之大易流行,是中国文化精神中“自强不息”的哲理根基。
再次,在中国古代哲理中,变化之流就是生命之流,是一种大化流行的“气”。
在中国古代哲学理念中,变化与生命是二而一的,变化之流即是生命之流,而生命之流被认为是以“气”的连续统一为其载体的。宋明理学对宇宙观的阐释特别重视“大化流行”的“气”的变化、变易特征。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太极图说》)程颢说:“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二程遗书》)程颐说:“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同上)
显然,中国古代哲人把“生生”看成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则,以“生生”为天道,同时也以“生生”为天理的内容。生生化育被认为是自然的、永不停息的过程。而这这生生化育是大化流行。也即是“气化流行”,如戴震概括说:“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孟子字义疏证》)就是说,气本身就是一种能动的流体,气的运行过程就是道。气本身的本性就是大化流行,是一种完整的连续体的不断“化生”的活动,而万物就是“气”的体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后,“天地之大德曰生”表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生成论特征。
西方哲学中很重视创世神话,而中国古代被认为缺少创世神话,中国古人讲“夸父射日”“女娲补天”等,大都在尊重自然、肯定自然,肯定“天”的可观存在的前提下对于自然的改造,是顺天而为的。而不是以神的身份或设想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来创造世界。在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理念中,是不会依靠“上帝”等来拯救世界,拯救人的,中国古人把“天”看成要么是自然而然的(道家),要么是道德化的(如宋明理学),所以,中国古代缺少创世神话。
《周易》的宇宙观代表了中国古人对理解世界的生成论特征。天地万物是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不断变易着,不断“化生”的,是混沌中自我“化生”的、自身而有的阴阳因素的变化逐渐生成的,不是being existed,也不是being,而是becoming,不是被存在的,也不是存在着,而是自己生成自己,生成是自己的生成。《周易》的哲学理念说主张的是混沌自成出阴阳,阴阳生化为五行,是以自己内在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生成机制的。中华文明缺少创世神话,这意味着主张靠外在力量来救赎,而表示重视生成、生化、变易、创造。世界生成、变化和发展的根源在自身,自生自化的生成论是中国古代占主流的哲理观念。中国古人把自然生成看成是最根本的原则,而“生成”不仅仅是变化,而是“日新”,是变易,是创新,是新旧更替,是朝向未来的具有刚健活力的态势,是“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