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论点的依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首先细读文章,读完后心里有所体会,然后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2)文章第二段: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可能是论点。
(4)文章有分论点出现,没有中心论点。要把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但这种情况在中考中很少出现。
即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如:XXXX产生原因是什么?XXXX的作用有哪些?XXXX包括哪些内涵?XXXX从哪些方面阐述?
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基本都可从文中筛选出原句进行回答,它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也可能并列于几个自然段中,要抓一些中心句或关键句。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补充事实论据时所选事例要具有代表性,能表现论点,语言简洁,可以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来写。补充道理论据时以名人名言或警句格言为主。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特别为引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本文(段、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①举例论证: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引用……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③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④比喻论证: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在考查中往往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重点考虑。
思路即写作内容的先后安排,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及论证方法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运用了……方法提出……观点,接着运用……方法加以论证,然后运用……方法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文章环环相扣,层次分明,说理清楚。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调换后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1、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往往有比喻义。不能,这个词起限制作用,在文中的意思是……。删除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样表达太绝对了,不符合客观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和准确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加点词“这样”“这种情况”“如此”等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的前面或不远处,回答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1)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论证论点;引出下文。(2)中间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补充论证论点,使论证更严谨。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请你就本文观点谈一点看法。/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2)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针对论点谈感受。
议论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注:初中阶段多为:总分式。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一)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二)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三)(选文有改动)2.(2分)请你依据选文第②段谢安的表现,概括出“静气的内涵”。3.(3分)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4.(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个人应该怎样“养静气”。
参考答案:1.成大事者必有静气。2.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3.(一)举例论证 (二)道理论证 (三)比喻论证 4.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