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自动生成5-30版强排方案!碧桂园、龙湖、万科的数字化已经这么牛了?
艳姐说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曾经不那么被重视的数字化,竟会在地产圈成了此等神器。
最近,艳姐翻阅各大房企官微,发现大碧前段时间发了这么一篇推文:
看标题就有些好奇,即便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打开内文的时候还是被吓到了:
这是什么黑科技?20分钟居然就能自动给你出5-30版强排方案?!
简直就是天大的福音,设计师们有了这个头发都能少掉一半!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黑科技以及它背后大家所关注的一些话题:比如,地产行业的数字化探索;再比如,和这个动作颇有些相通之处的碧桂园极简组织。
近期要说什么最热,集中供地绝对算一个。这个大背景下,不少房企部门都是没日没夜地加班。
他们心中测量时间的尺子只剩下了一个:距离下一个重点城市的集中供地还剩几天。
这可累惨了设计师们,因为在拿地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强排。
设计师们需要先基于目标地块的用地指标和市场需求,将楼栋进行科学排布、整体规划,以此来论证产品的可行性,在拿地前的这段时间内你要进行分析用地条件、初步进行产品定位、做出多版强排方案、测算比较等一系列动作。
因此,以前拿地还没有这么复杂的时候,强排就有够让设计师头疼的,而放到重点城市纷纷集中供地的当下,更是让他们只想点播一曲《伤不起》。
因为这意味着,你需要在短时间内同时对多个看中的地块进行强排,就是陀螺也不带这么转的。
偏偏结果更让人吐血:强排做了几百版,保证金交了不少,最后却连一块地都没能拿到。得了,全白搭。
说到这你就能明白碧桂园这个软件的用场了:20分钟5-30个强排方案,省下的不止是时间,还有设计师们的头发啊。
注意,这个过程全自动,设计师们只用输入关键的土地条件、营销和设计需求,泡杯咖啡聊聊天,20分钟的时间一堆方案就能瞬间出炉,随后再人工筛选出最优的方案进一步深化。
换句话说,在强排过程中注定要被浪费的那些无效方案制定时间以及和上下游斗智斗勇的时间基本都被节省下来了!
碧桂园为此划了一个很形象的等式:智能强排=算法工程师+专业设计师。
AI出方案可谓是又快又全。20分钟的时间,你不仅能拿到大量的方案,这些方案的总图、日照、详细经济技术指标表等也能同时到手。
如果再进一步对比一下的话:
传统的设计流程可能3个小时才能出一版方案,而智能强排就算是运算3轮,生成25个方案也不过耗费1.5个小时,耗费的时间大幅缩减了75%!
万万没想到,碧桂园不止做机器人厉害,其他业务的智能化居然也已经进化到这个地步了。
那些面临秃头危机的设计师们看到碧桂园的这个黑科技,大概分分钟就有跳槽的欲望:人和人的差距也太大了。
说到这里,还是蛮感慨的:地产探索数字化并非是这两年才开始的,但是却度过了非常漫长的探索期,如今成果才算是渐显。
先是线上营销被重视百花齐放,再到现在连规划强排都能AI化了!
要知道此前房企虽然有做数字化的探索,但是病症同样多多:过于弘大的蓝图下花了不少钱、请了不少人,但最终收获甚微。头部房企的探索中也做了很多画蛇添足甚至是为工作增加负担的数字化工程,与原本想要实现的降本增效背道而驰。
比如龙湖的中台,曾被视为龙湖数字化探索中非常重要存在,但如今龙湖内部已经几乎无人再提中台。
不过新道路的探索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总难免要走几个弯路,最早提出中台概念的阿里也同样如此。
阿里从最早在2009年成立共享业务事业部,经过了7年的沉淀与漫长探索,才进化出了中台的雏形,此前阿里内网常传阅这样两幅插图:
试想,就连阿里也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才探索出了中台,企业又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就让中台发挥效应呢?
所有成功模式的复刻,一要看适配度,二要耐得住寂寞。中台的搭建是一场长期战,起码3-5年才能看到成效,快周转的地产熬过了这些年头或许也就能真正尝到甜头了。
但无论如何,放眼当下来看,地产数字化的探索未果的最大源头还是在于没能找准路子,除了要搭建出庞大的数据体系作为基础的支撑,房企更需要的还是:对症下药,由点切入。
所以之前一直执着于中台的龙湖一个明显动作变化是:去年开始,将很大的重心放在了龙智造上,负责人宋海林也组建了BIM公司,做智能建造。
在龙智造构建的蓝图中,最理想的模样是这样的:未来一键就能生成所有的设计规划方案、图纸,根据需要的模块组合搭配,实现快周转造房。
而万科同样也在BIM上做了不少尝试,曾一度被称“国内最热衷BIM的房企”;碧桂园的BIM技术同样也相较成熟了。
而所有的这些动作不仅是借助数字化在短时间内处理掉机械繁杂的工作,大部分更是能做到人工都无法实现的准度与精度。
如果说,随着土地红利、金融红利的逝去,房企不得不被迫放缓步伐,告别过去的快周转模式,追求精细化管理;那么数字化的探索则将会是房企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然动作。
未来这样的点的实践只会越来越多,直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地产的数字化也就能真正探索成功了。
聊完行业的数字化探索,我们再来回归碧桂园做智能强排这件事本身。看到这个动作,除了数字化,艳姐也瞬间联想到了碧桂园近期的另一个大动作——极简组织。
两者的核心逻辑几乎完全一致!
最早碧桂园在新区域试点极简组织时,给到的人员标准是:区域平台10人,项目3人。很多地产人惊呼:不可能。
然而如今这场极简行动已经开始有序地辐射向各个区域,据传按其内部计划,到今年年底,要完成全面极简。
碧桂园旗下的账号疯狂智库前段时间也发文直指极简组织,标题就态度鲜明且坚决:《极简,没有退路可言》。
这篇文章分享了杨老板在最近一次主题为“极简组织,极高效率”的内部会议上对于为何要推行极简组织给出的思考。
他指出了两类问题人员:
一类是一目了然的能力较差、做不了事的员工;另一类是隐藏较深的博存在感、没事找事的员工。
地产的内卷后者出了不少力,结果就是造成无意义的瞎忙。
他也指出了组织的问题:
每个业务想跟区域要的也许只是一根毛线,但最终落到一线的,可能是织一件毛衣。于是一些基础岗位有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量,都是在应付总部的各项收集工作,更甚者直接设置了应付资料的专人专岗。 某些情况下,区域不仅需要跟总部博弈,还需要在各职能中心之间周旋。 智酷君,公众号:疯狂智酷极简,没有退路可言!
1、现在手上负责的工作内容多了,但加班少了;以前一个PPT做10多遍,改过来改回去,现在基本2-3遍成稿。这是极简的好处。 2、区域小了,以前接触的工作比较单一、深入,现在很多方面都要涉及,在学习新的内容,接触新业务的过程中,感觉专业能力还是提升得更快,这也是极简的好处。 (内容源自:《极简,没有退路可言》评论)
而核心要减掉的无意义的事,效果立竿见影。
奖罚分明下,更少人,更少事,更高效,更高薪。
再来看其机器人业务,同样也是与其核心逻辑所暗合。换句话说,碧桂园的所有动作一一盘下来,几乎都是奔着一个目标前进,并且虽然盘子很大,行动却颇为迅速。
不管是数字化还是极简组织,最终所导向都是:一个更好更高效的碧桂园。
也正因为一直走在变革和创新的队伍前列,碧桂园才能在这些年一直维持在行业第一梯队,就像有网友评论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