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杂谈05——喜娃揭地
上周咱们不是说,接下来的几周给大家介绍介绍关于牛的图案吗?今天就来一个另类的吧。
图片来源:陈山桥《陕北剪纸》
今天这个剪纸特别有意思,与大家平常对剪纸的看法有些不同。这个剪纸,从形式风格上来讲,应该是属于原创型剪纸,它的图案完全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画面而画,画面没有经过过多的修饰,构图也比较随意,就像是一幅儿童画,就是为了表达一个人拿着鞭子在赶牛犁田的春耕景象。然而他又会给我们传达出来什么信息呢?咱们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这个是书上的原文,原文交待了这是一幅喜花,喜花是什么呢,就是家里办喜事贴的,咱们一提到喜花,就想到那些高大上的龙凤呈祥啊,鸳鸯戏水啊,莲花生子啊,等等,谁能联想到一个牛犁地呢?刚开始看这幅图的时候,这个男子胸腹前的一个喜字,我还怀疑是为什么,一个男的犁地,还弄个喜字干什么?本来这个人物就挺不好看的,再装饰一个这么大的喜字。看了原文,于是我明白了。
就像咱们见过的闹洞房,当时的妇女可真是大胆想象,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个窗花就起这么个作用,而且我想,这幅剪纸,肯定不方便贴在显眼的位置,它的幅面也是比较小的,不起眼的,或者剪是剪好了,剪的人倒不好意思贴了,于是就偷偷地收回去,这才会有机会展示在这本书中。我以为我的推测是对的,但是又看了原文,文字中用到了“常喜欢剪一些”的“常”字,这恐怕就是当地的风俗,这是过来人与新人开的玩笑,逗乐子的,恐怕在当时当地,他们就大大方方地贴在窗户或门上也未必不是,或者是新婚夫妇的父母央求别人剪来帖的。因为我推测,过去的年代新婚的夫妇年龄比较小也是常有的,他们的父母不方便给他们做新婚性教育,就拿这个家乡约定俗成的图案给他们以暗示。就如同鹰踏兔或者蛇盘兔的作用是一样的,毕竟在当时传宗接代是大事。只不过他们用的是牛犁地的图画罢了。
我这一连串想到了这么多,是自己瞎想,毫无根据,为什么想这么多呢,是为了给大家传达一个信息,或者一个场景,剪纸,他是一种形式,是一种载体,是一种工具,他承载了人们的思想和语言。咱们常见的是祝福、祈祷美好的生活,他所表达的都是美好祝愿,但是人们也要想到,剪纸是民俗艺术,它是掌握在广大的劳动人民手中的,还有很多的另类剪纸,鲜为人知,剪纸的用途也特别广泛,只是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
剪纸根植于民间,民间是什么概念?民俗是什么概念?这个俗字用得特别好,它是基层的群众都喜闻乐见的,都接受并乐于使用的,而且能够达成共识,约定俗成。既然在民间,那么雅和俗的概念就要弄清楚,在俗世上,人们未必喜欢欣赏“雅”,舞台上那些富丽堂皇的大戏虽然好看,但在民间却往往流行一些民间小戏,它的舞台很局限,随地拉个场子就能演,演员的装备也很简单,当然它的内容有的也很俗,但是在乡村,人们喜闻乐见,看着有意思,说的都是身边的小故事。
所以欣赏剪纸,咱们不能只从什么美学的观点来欣赏,构图好不好啦,工艺精细不精细啦,这个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对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讲,实用的才是好的,自己的图案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最重要,也就是里面有没有故事是关键。欣赏剪纸,也要从多方位来欣赏,太雅的图案,未必就是大众喜欢的,相反,特俗的东西,也未必大家不喜欢。剪纸是一门艺术,各种审美的要求观点都不能少,但是我感觉,有故事,才是剪纸的根本,一个没有故事的剪纸作品,哪怕他的工艺再精细,图案再富丽,他能打动人心的,只是一时半刻,只有有故事有内容的作品,人们才会久久传扬并印象深刻。剪纸里要有故事,它的美,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就想表达一个这种思想,恐怕没有表达清楚,我的文字水平有限哈,大家再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