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的责任

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与科学新知、科学思想相伴而生、同向并行,其间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古代,一代代先人们在艰苦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努力探索自然规律,进而认识和改造自然,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求真精神。古希腊文明不仅关注知识的功用性,更关注知识的确定性,彰显出理性精神。亚里士多德将“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的判定作为《形而上学》开篇之语,把“求知”置于人的意识和社会存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在论述科学知识的纯粹性时,他指出:“在各门科学中,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是智慧。”但是总的看,近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使人生活在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神秘”世界的解释权为少数人所垄断,神秘主义被特权阶层发展为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人们难以发现人自身的力量。

近代科学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两桩历史事件最能折射出其独特的成长过程。第一桩是科学与宗教的斗争,起自于哥白尼天文学革命,一直延续到19世纪赫胥黎为坚持进化论而同神父们展开的大辩论。经过这一阶段的斗争,终于确立了一条原则,即任何权威,任何情感偏见,无论是宗教的、政治的还是伦理的,都不能作为评定真理的标准。第二桩历史事件是科学与哲学的分离。这种分离,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几何学提供的逻辑范式,天文学、力学提供的事实材料以及工艺技术提供的仪器手段,它们集中体现在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身上。人们逐渐摒弃了仅靠经验直觉和纯粹思辨认识世界的精神传统,认知方法迈向以精密的数学分析和实验方法相结合的路径,实现了科学认识的理性变革。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能力大幅提升,科学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不断地改变世界和社会关系,地位越发重要。马克思认为,现代自然科学与现代工业一起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幼稚行为走向终结,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也在不断发展。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证明了牛顿引力论中存在错误结论,深深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人们开始思考:到底有没有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如何探索和对待科学真理?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所倡导的证伪主义试图对此进行回答。他认为,凭借人的批判理性,通过不断地提出假说和排除错误,使之得到检验并由此取得科学知识的增长,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其优势和力量所在,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本质特征,更是科学自身的精神。这一观点拓宽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观念。科技创新日新月异,20世纪中后期以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和整个社会文化和具体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使得科学走出了纯粹逻辑和纯粹认识论的狭隘范畴。作为科学主体的人,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科学哲学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科学发现和创造上来。这标志着19世纪以来一直盛行的科学主义开始向人文主义回归,重视科学的人文价值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潮流。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然而近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的一批仁人志士主张迅速发展科学、弘扬科学精神。孙中山提出,知识“从科学而来”,“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陈独秀说:“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1916年,学者任鸿隽发表《科学精神论》一文,在中国最早提出“科学精神”概念,他称科学精神为“科学发生之源泉”,明确提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多次阐述过科学精神,1941年,他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指出:“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得到长足提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全社会正在兴起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高潮,科学精神得到广泛关注。

(0)

相关推荐

  •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摘要:当代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的艺术家与科学家都在寻求相互之间的结合点,从而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我认为不管是艺术还是科学都应该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来阐释其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也就是 ...

  • 名言警句科学100句

    名言警句科学100句

  • 深度时评:中国有些科学家误读了科学精神?

    深度时评:中国有些科学家误读了科学精神?

  • 多一点科学精神

    读丁肇中的演讲稿<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很有启发. 他说,中国人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却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去.我们太过于清谈,而忽视了探索和实验.而这,对于科学发展来说,是最大的不足. 从中, ...

  • 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养成需要精心设计

    姜姝 日前,在2021年福建省科学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暨科学教育改革培训班上,众多学员亲历了一场"有理论.有案例.有实操.有互动"的头脑风暴.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迅表示,科学教育要 ...

  • 作文题“科学精神”分析二则

    一.如何分析材料?分析材料发现写作重点和写作内容.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屠呦呦多年来潜心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 ...

  • 保持自由的科学精神

    近些年,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也速度惊人,特别是对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和转化.但对于基础科学研究和科研创新方面,总觉得与我们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全国上下的科技人员已经非 ...

  • 百年谜团或将最终被科学解释?科学家模拟抽干百慕大群岛海水!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总有不懈的执着去探索它,自20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各种奇异事件中.最让人费解的大概就要算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连串飞机与轮船的失踪案了. 无数的飞机和船只都在这里神秘的 ...

  • 走近科学之为啥科学家们唯爱小提琴?

    走进小提琴 科学家在人们心中象征着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他们的生活似乎是与冰冷的机器和无穷无尽的数据.繁琐的实验为伍的.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科学家们也爱小提琴. 爱因斯坦与小提琴 科学家的生命乐章 v ...

  •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 ...

  • “赛先生”的性格——科学精神的内涵

    现在恐怕没有人再否认:带领全世界开启近代社会大门的是欧洲人. 在近代历史的早期阶段,欧洲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除了在经济方面发展了资本主义萌芽之外,在思想方面也确立了重要的近代启蒙精神. 所谓的启蒙精神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