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虚不受补(上热下寒)怎么办?
郭女士 56岁,个体老板.2010年1月12日.自述胸闷,心烦,腰沉酸痛,坐后站起来僵硬无力,拍过片诊断为第三,四腰椎,第四,五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膝关节酸软,平时容易"上火",胃寒痛.苔黄厚.舌白.常因"上火"而喝寒凉药物效微.
诊断:这为典型上热下寒(真龙飞越之象)肾火上越而灼伤上焦.(口腔溃疡或咽喉痛或眼精红胀)而下元无火出现下肢怕冷,腰膝关节问题.用潜阳封髓丹.黄柏30克,砂仁20克 炙甘草10克 附子15克 龟甲10克.
服药八剂后出现咳(咳出有核白色痰液,胸闷大减),同时下体流出暗色血.由于已绝经多年,现在反有血水出,到医院检查,有子宫内膜增厚,抽出很多瘀黑血.同时医院建议子宫切除.
来电咨询:判断这种排痰出血是好现象,由于寒而凝结,现在有阳而温,身体把多年之瘀积派出.而切现在已绝经几年,不采纳子宫切除."一阳升起而积雪化开"继续用药温脾潜阳.用潜阳封髓丹加减.调理巩固.一个月余身体基本恢复.有时情绪压力过于疲劳出现波动.微调加减即效.忌吃生冷.
补胃气就是在松土施肥,让你体质好、老得慢
处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原本还是很热的天气,就要开始降温变凉了。这一个节气,我们来谈谈胃土的养护。
处暑,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秋天的第2个节气。 《月令72候集解》中提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说明处暑表示着炎热暑天的结束。
入秋之后,温补类的食物和药材可以逐渐开始加量使用了,熟地、白术、山药等等滋养的药材,建议食用一些有滋补作用的食疗方,这样才符合天地之道。
我们看一下时空运行盘,当处暑节气时,已经走到了西南角,这个位置写着申月行气,那么西南方代表着什么呢?
我们常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西南方就代表着万物由夏天的茁壮成长转向了收藏,要收藏进土里面,所以西南方对应的是土,在人体中代表着脾胃。
所以在这个月份,土一定要沉降,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运化作用,立秋时我们说了脾土,今天我们来讲讲胃土。
胃有什么特点?
胃,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食物水谷要在胃运化正常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地通过。
胃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古人认为人吃了饭之后,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胃腑的作用是什么?
胃受纳水谷,接受和吸纳我们日常的饮食。
饮食入口经过食道,然后容纳暂存于胃腑,这个过程称为受纳的过程。所以胃有的时候在古人称胃太仓,水谷之海。
胃它有腐熟水谷的作用,将食物消化为食糜,即一种特别适合吸收的一种状态。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依靠胃的腐熟作用,水谷变做食糜,精微物质通过脾来周养全身,而没有消化的垃圾,就会下行于小肠、大肠继续被吸收,直至变成粪便。
如果胃的腐熟功能出现了低下,那么就会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之病。
胃和脾构成了后天之本,所以说胃受纳和腐熟水谷的时候,它必须要和脾的运化功能相互结合才能顺利完成。
脾是坤土,然后是帮助胃土进行消化。「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 ,「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景岳全书·饮食》),脾胃密切合作,就相当于一个做收纳的仓库,另外一个负责精微的转化,密切合作。
胃主通降,它和脾土的升清正好相对。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把原来已经消化的东西输入其他器官,才有空隙可以受纳,所以胃失通降,就会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证,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我们看调胃承气汤,难道说它针对的病灶就一定在胃里面吗?
其实不一定,病灶位置有可能在小肠,甚至有可能在大肠,张仲景认为肠的东西不能下降,也是因为胃气不能下降导致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要调胃气、降胃气。
胃的本质属阳,热气有余而水气不足,所以它喜润恶燥。在人体,阳明为六经之阳明经,即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胃与大肠皆禀燥气,所以它们需要更多的水气来调和。
胃喜润恶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胃以阳体而合阴精,阴精则降,胃气下降一定要胃阴。如果没有胃阴,那么这个人就会呈现舌质红,舌苔很薄或者剥落的一些现象。
二是胃的喜润恶燥与脾的喜燥恶湿,正好可以互相救济,从而保证脾升胃降的动态平衡。
胃气受损,会出现什么症状?
在临床中,常见的与胃有关的证候有这几个:
胃阴虚是临床非常的一个现象,症状会表现为:
食量变少、饭后胃胀;
大便干结;
口舌干燥、吞咽不利、常常干呕;
舌红无苔,舌头非常光滑或者干燥;
脉细数等。
这是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可以使用方剂沙参麦冬汤来进行改善。
胃气上逆的症状如下:
呕吐呃逆、打嗝;
不思饮食、腹胀;
干呕等等。
由于胃的气机逆转向上而引起的一些病症,可以使用平胃散来治疗。
饮食积滞
有些小朋友或者是成年人由于吃了不合适的东西或者吃了太多,使饮食停留在胃腹,有可能会出现这些症状: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嗳腐吞酸、痛而欲泻,泻后痛减;
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等等。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服用枳实导滞丸来进行治疗。
处暑艾灸方
脾胃是后天之本,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以胃气为本,胃气强,五脏俱盛,胃气弱,五脏俱衰。
如果一个老年人的饭量非常正常,一般来说他的寿命也会较长。如果一个年轻人饭量很差,那么他的身体素质就往往不太好。
在处暑节气,我们可以运用艾灸的方法,来增强我们胃腑的运化能力,选择的穴位一个是足三里,一个是中脘穴。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中脘是养胃的核心大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可以在两个穴位进行艾条的悬灸,或者是用无疤痕的麦粒灸,以此来通调胃气。
处暑食疗方
再推荐一款入秋食膳,养胃益血,操作很简单。
蒸藕饼
买一斤莲藕和二两猪肉末,将莲藕用料理机打碎,加生油与适量的盐搅拌均匀,隔水蒸熟。
莲藕好吃清补不上火,很适合一家大小都吃。
可以选择用藕粉来养胃。
藕粉性味甘平,有益血、健脾、开胃、生津的作用,老少皆宜,
在刚刚入秋的时候,藕粉滋阴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皮肤干燥、喉咙干痒的症状。
正安纯藕粉荷藕之乡的江苏扬州宝应县的荷藕,早餐或者下午茶吃一包,也不担心发胖。
胃实证——胃寒、胃热;胃虚证——胃阴虚;胃强脾弱
也是通过实证和虚证两类来分开讲。
胃的第一类实证:胃寒
胃寒主要表现有怎样的症状?
胃脘部是以冷痛为主,轻度的是绵绵的痛,重度就是绞痛。如果遇到冷风,或者其他凉的东西就会加剧。如果喝点热水,或者用热水袋捂一捂,症状就会减轻。
而胃寒病因,跟脾阳虚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是由于脾胃的阳气不足,然后过食生冷而造成的。一般发病比较急骤。
胃的第二类实证:胃热
胃热跟胃寒刚好是恰恰相反。
胃热的感觉就是灼痛,痛的同时会觉得胃里有一种灼烧感,同时会伴有反酸、吐酸水,喜欢喝冷的东西,容易饥饿,口臭,牙龈肿痛,牙龈出血。舌苔很红,舌苔上经常是干干的,缺乏津液。这一类都是偏于胃热,或者说是胃阴亏虚了。
胃热的病因,一方面是因为长期的喝酒和吃辛辣,灼伤了胃阴。很多时候还会跟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胆胃不和这一类病因有关系。
胃的虚证:胃阴虚
胃阴虚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呢?
口干、舌燥、唇燥。有时候是自己觉得很饥饿,但就是吃不下东西。,就是你觉得肚子里饿慌慌的,但是让你吃,你又吃不下。
平时容易干呕,大便干燥。舌红,经常是没有舌苔。摸脉一般都是很细,然后跳得很快,这个脉叫“细数脉”。
胃阴亏虚,大部分还是因为火热灼伤而造成的。跟我们刚才说到的胃热的病理基础是差不多的,也是因为你平时饮食不当,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吃太多而造成的。什么叫胃强脾弱?
就是饮食、胃口都很正常,但就是吃不胖。这种情况就是,胃的消化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胃消化完了,精微物质的输布有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
当然了,大部分的问题,还是在于脾胃同时弱,就是食欲非常差,便秘和泄泻交替出现。
所谓的管住嘴巴,意思是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一定不能饥一顿饱一顿,不能暴饮暴食。
而且吃东西要荤素搭配。水果蔬菜也是要吃,但都不能贪多。刺激性食物应该少吃,包括海鲜,油炸食品等,而应该多吃一些软和、易消化的东西。
很多人这边吃药,那边也吃药,可同时呢,嘴巴还在吃一些乱七八糟的食物,比如辣的啊、海鲜啊,同时也喝酒,根本就不注意克制,那药其实都是白吃的。
我们对于脾胃疾病的防治,可用的措施也是很多的。以下列举一些常用的中成药。
如果你吃多了,饮食积滞,所对应的药物就是保和丸。
如果你情绪不畅、肝气郁结造成了胃不舒服,你就可以吃柴胡疏肝散,甚至可以吃小柴胡冲剂,还有逍遥丸,以上三种都可以。
如果你出现了胃胀,胃部满闷,就可以吃香砂养胃丸或香砂六君子丸。
如果你是气短懒言,大便溏泄,经常还会有痰和咳嗽,可以吃的典型方剂就是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颗粒。
如果经常头晕、头发沉,甚至有胃下垂、脏器下垂的,你就去吃补中益气丸。
急性的胃肠道绞痛,刚才我们说的,以寒为主的,就要去吃良附丸,或者是附子理中丸。
急性的胃肠道不适,以腹胀、恶心、呕吐、泄泻为主的,那所对应的方子一般是藿香正气水,或者是藿香正气散。
如果你有胃热,大便秘结,口干,平时喝酒又很多,胃肠道湿热比较重的,所对应的方子一般是龙胆泻肝丸、牛黄解毒丸。
胃寒、胃热、胃虚、胃失和降,受纳之官胃的辨证治疗.
胃者,受纳之官,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上、中、下三部,即上脘、中脘、下脘。中医认为,胃内腔宽阔,受纳饮食,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物入口, 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为水谷之海, 饮食物入胃, 经胃腐熟后,必须下行小肠,才能将饮食物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彻底吸收,化为气血津液,输送至全身,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1、胃寒
《灵枢·举痛论》:“寒气客于肠,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胃痛、呃逆、呕吐、腹泻,运用小建中汤、丁香柿蒂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剂。
2、胃热
《灵枢·五癃津液别》:“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胃热可消谷善饥,可发为肉痿;胃痛;多用益胃汤,滋阴清热, 或白虎汤,清泄胃热,止渇除烦。
3、胃虚
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胃气之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生死存亡,。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胃虚则会出现耳鸣,多用益气聪明汤,升阳复聪;中州虚弱,则会泻利不禁,多用真人养脏汤芽方,固涩止泻。
4、胃失和降
胃为水谷之海, 饮食物入胃, 经胃腐熟后,必须下行小肠,才能将饮食物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彻底吸收,化为气血津液,输送至全身,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临床表现: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同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
治疗用药:木香、砂仁、陈皮、厚朴、半夏、郁金、槟榔、生姜、青皮、当归、三七等。
补肾一定要先补气养脾胃,不然会早亡
在用药时,要先补脾胃,脾胃顺畅,气血调和,慢性病症状很多,从头到脚,病虽不是很危重,但总是牵延不愈,时好时坏,令人烦恼不堪。
当务之急是要补的气血,气血抵御病的资本,补气血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补气健脾胃。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气血的前提是必须要先把脾胃调养好才行,有些人吃一点东西难以消化;还有人吃下东西,不能很好的吸收,导致腹泻、便秘、长赘肉等。诸般问题,皆因脾不健运造成。所以补益脾胃是改善体质的关键和前提。如果脾胃连五谷菜蔬都难以消化,那么药物就更难于被吸收了。
大多人因肾虚就去吃补肾的药,其实并不知道补肾的药难以消化,通常肾没补上,而加重脾胃的负担,最后,补药停滞不消化而变成了毒素,所谓的虚不受补,脾胃虚就根本消化不了。还有人心肝火旺,经常服用寒凉之药以清热解毒。岂知寒凉之药最伤脾胃。所以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些储备——气血的储备。只要粮草充足,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怕只怕,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再制造新鲜的气血了。很多病人只因不能纳食,无法吸收营养而丧失了最后反戈一击的机会。抵御疾病是要有本钱的。 对于衰弱的老人,先天不足的幼儿,还有那些重病的患者,我常常给他们建议去吃一些山药、人参。通常的食物即使可以增长气血,我们想要得到它的营养,也需要气血来消化吸收它,而对于气血太弱的人,这点气血也拿不出来,而山药、人参,能直接供给我们气血的良药美食。
山药的功效:山药其性甘平,气阴两补,补气而不壅滞上火,补阴而不助湿滋腻,为培补中气最平和之品,《本草纲目》云: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景岳全书》云: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人参就是补气的不二之选。
虚不受补的开路药
吃中药滋补,没有期待的效果,反复出现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等症状。
属于中医的:脾胃虚弱、不受补。
先要清理肠胃或试探投药,也就是用建脾、助运、化湿等中药来调理。
应用开路药
治则:健脾助运,理气化湿
方药: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5g 半夏10g 砂仁5g 木香5g 佛手10g 炙甘草5g
加减:1.湿重加:苍术、佩兰
2.脾胃气滞重加:川朴、枳壳
3.饮食积滞加:神曲、炒山楂、谷芽、麦芽
4.脾胃虚寒重加:干姜
5.大便溏薄者加:炒米仁、炒淮山
6.夹湿热者加:黄芩、黄连
祛湿不健脾,湿去还自来,用1个穴位,就能帮你健脾祛湿
俗话说:“祛湿不健脾,湿去还自来。”
夏天祛湿的同时别忘了健脾。
健脾有一个非常好用的穴位: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养脾的效果比任何一个穴位都强。
每天坚持按揉太白穴,脾会越来越好!
太白穴的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按揉方法:用一个擀面杖擀太白穴,来来回回得擀。
在擀太白穴的同时也把公孙穴一起擀了。
公孙穴也是养脾的穴位,这样健脾养脾的效果更好了。
每次擀5分钟就行,每天早上或者临睡前都可以擀。
脾好了,运化水湿的能力就强了,湿气也就慢慢退下去了!
不用吃药,按穴位也能健脾
最强的健脾大补穴——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你想加强健脾效果只有打通太白穴这个关口,营养物质才能补得进去。
它的位置: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它适用于:神疲乏力,睡觉流口水,舌边有齿痕,饭后腹胀,消化不良等。不管寒热虚实,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方法:
手法一:吃饭之前,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着另一只脚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压3分钟。
手法二:用手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天气越冷身体越不通,一补就上火的人,这样做既通又补、还不上火!
冬季易烧五脏「火」,如何降火而不伤身呢?
进入冬季,总会有人抱怨,为什么总是口疮不停、喉咙干痒、皮肤干燥、烦闷呢?
其实这和冬季这个大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冬季整体来说偏冷,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分布会相对倾向于向内部、向里面走,以保护内脏器官有足够的能量运作。
另外冬季大家都会穿衣保暖,避免身体热量过多向外耗散,导致内热在体内堆积;加之冬季多数人大量进补,进食温补药物,或嗜食甜辣之物,食积内热,更加重上火的症状。
1分钟教你辨别哪个脏腑有「火」
五脏在人体中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在身体内部上火反应也不同。
在心脏,心为阳中之阳,心火旺盛者内扰于心,神不守舍,则为发热、心烦、失眠;火邪伤津,故口渴、便秘尿黄;火热炎上,则面赤、舌尖红等。
在肝脏,肝火炽热,热灼气阻,则有胁肋疼痛,上循头目则有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热扰神魂,心神不宁,则兼急躁易怒;肝热移胆,循胆经上冲于耳,则有耳鸣如潮、甚则耳聋等。
在肺者,火热雍盛,雍积于肺,肺失清肃,以咳嗽气喘、鼻息灼热、鼻翼煽动、咽喉红肿疼痛为主。
脾脏本身喜燥,一般不太容易出现上火症状,但是与脾互为表里的胃就容易出现上火症状了。胃火重表现为:烦热胃痛、口渴口臭、牙痛、牙龈肿烂、牙宣出血、想喝凉水、容易饿、整个舌头比较红(有时舌红苔黄,黄色把红色覆盖了)就是胃火的表现。
在胃者,里热蒸腾,火性炎上,胃经络主要巡行于口,因此有烦热胃痛、口渴、口臭、牙痛、牙龈出血等。
在肾脏,多有阴虚火旺、虚热为主,肾阴亏损,虚热内生,相火扰动,女子可见月经量少或火热迫血妄行见崩漏下血;虚火内扰,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骨蒸潮热、午后颧红等症。
实火和虚火到底如何区分?
每个脏腑表现有所偏颇,表现众多,那我们普通大众体质不一样,表现也不一样,怎么知道自己就是上火的症状分型呢?
➽ 区分虚实
判断自己的上火症状,首先知道自己火相的虚实之分,简单的说实火为主的人,上火的脏腑部分会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反应,症状出现一般比较急,喜冷喜凉。
而虚火为主者,上火脏腑对应部位一般不会明显发红发热,即使有肿痛,也是隐痛为主,期间仍是喜欢热热的食物,且手脚常有发冷的症状,一般这种「火」症状比较久都不能痊愈。区分了虚实才能进一步更好的判断自己火的症状。
➽ 看舌头舌象
我们的舌头各个部位都对应着五脏不同的位置,正常舌淡红润泽、薄白苔、舌体活动自如。
当出现上火时,舌面整体颜色会较正常偏红,如果舌尖非常红,并且伴随口感、烦躁、眠差等提示心火旺;如舌头两侧发红、口舌生疮,伴口苦、眼睛发红,多提示是肝火为主。
舌头前半部分发红,且伴有咳嗽、鼻子干燥、口咽干则多提示肺热为主;舌头发红且有黄腻厚苔,伴有胃疼、口臭口苦、嗜食辛辣、口渴等多提示中焦脾胃火热。
如舌体发红却没有舌苔、呈现镜面舌等,多为虚火,多数是肾阴虚火旺,常伴有盗汗、手脚心热等。
➽ 看二便情况
大小便是每个人日常都需要面对的一件事,它的正常与否其实也在反应者我们的身体状态。
小便黄赤、短少,一般提示热像;若色红,伴有血丝,多数火盛,血热妄行,这种情况建议马上就医,排除脏腑实质性病变。
大便粘稠酸臭,为火热下行,属热像;质硬、色如紫红色,肛门灼热、或糜烂腐臭、夹有部分食物,多为里热积滞,多是食物消化未完全,多为实热;如有脓血便,便泄暴注,下迫肛门者,多为大肠湿热,可为痢疾,也是需要及时就医的哦。
3个补救方,快速扑灭五脏里的「火」
✍ 足部经络按摩,引火下行、调和阴阳
大部分上火的症状,基本都是以心肺胃肠为主的实火为主,出现上火时,可以考虑将上面的火向下引,将火引向下部,火再通过二便排除体外。
经络是连贯周身,气血阴阳循行的重要通道,是最好的作为引火下行的载体。人体的脚部是身体温度较低的地方,将上部多余的火气能量转化为下部的阳气,便能够相对调和阴阳。
足少阴肾经是是肾脏循行部位,元阳升发之地。它在足部的循行部位较好接触,经常按摩刺激足部神经部位,可以起到调节阳气循行、通畅经脉、重新分配阳气的作用,能够将上部多余火热之气引流至下部。
必要时可采取足部经络按摩,重点可取穴涌泉、照海及太溪穴位,每日睡前按摩5分钟左右,按压力度适中,既能放松,还能起到调养作用。
✍ 饮食对症调养,清热补虚
实火为主,饮用萝卜汤
冬季上火症状很多都是因为气候寒冷、嗜食辛辣温补、里热内炽而成。当发现自己上火较重时且多为实火时,建议停止进补,先清淡饮食,然后适当吃点萝卜汤。
古语有「云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季萝卜赛人参」,萝卜具有清热生津、开胃健脾、通便消食的功效,二便通也就是可起到引火下行的目的。
上火时期,简简单单的炖萝卜汤既能起到清热下火又消食的功效,但是需要主要的是不可与参类同服,容易影响药物吸收。
虚火为主,口服芝麻丸
面对虚火为主的上火人群,既要清热还有补虚,需要兼有这两项功效的食物,可以考虑口服黑芝麻丸,黑芝麻丸经过九蒸九晒之后,脾性非常温和,属于淡渗补法。
同时,黑芝麻性味甘、平,可以补肝肾、益精血,对于虚火上浮人群,起到缓慢滋补效果;另一方面,黑芝麻富含脂肪,可以润大肠之燥,帮助排便,这也是帮助将「火」往外导出的一个方法。
推荐正安国货铺的黑芝麻丸,选用上等黑芝麻,经由九蒸九晒,充分去除黑芝麻的热性,取其补益之性味,充分发挥补益兼润燥通便的疗效。(因具有通便的功效,慢性肠炎及慢性腹泻者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再行服用。)
✍ 八段锦,导热外出
既然上火多因为里热堆积,那出了前面提到的引火下行及借二便排除之外,还可以通过汗液、呼吸将热量导出去。这就不得不提到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八段锦了。
可以选用其中摇头摆尾去心火及双手攀足固肾腰两种术式样。
摇头摆尾去心火:
右脚开步站立,两腿微屈,两掌经两侧上举,两腿半蹲为马步,两臂向双腿降落扶于膝关节上方。身体重心右移,俯身经过右脚面,重心放低,由尾闾带动上体向左旋转,经过左脚面。然后身体重心后移,上体后摇由右向左向前旋转,身体立起。一右一左做三次。
双手攀足固肾腰:
站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两手攀握两足趾,头略昂起。然后恢复直立姿势,同时两手握拳,并抵于腰椎两侧,上身缓缓后仰,再恢复直立姿势。重复3遍之微微出汗即可。
中医科普】不补身体虚,一补就上火——「上热下寒」体质
01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因为我们上半身动得多,比如:眼睛总在动,看手机、看电脑;手总在动,打打字、玩玩手机;脑子也在动,唯独我们的下半身不动,总是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呢?——只好反弹上去,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02「上热下寒」的具体表现对于「上热下寒」体质的人来说,一般会同时出现下述中一个或多个症状:上面出现「上火」皮肤油腻、毛孔粗大、青春痘、口疮口臭、牙疼、咽痛、目赤红肿、眼干眼涩、甲状腺类问题、心烦不安、焦躁、易怒症状主要出现在上焦及中焦。
下面出现「寒气」
手脚冰冷,特别怕冷、腰膝酸软、尿频、小便清冷、便溏腹泻、腹冷胃痛、女性出现白带清稀、宫寒不孕等,男性出现精冷不育、饮食耐温不耐寒、肤色暗沉,长黑斑,甚至有水肿等。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03三个方法改善「上热下寒」适当运动运动不足,经脉的运行自然会逐渐下降,接着会导致阳气生发不畅、郁闭阻塞,该暖的地方又暖不到,「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适当的运动可以使阳气有序运转流动,去到该去的地方。针对「上热下寒」体质,可重点练习八段锦里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和「双手攀足固肾腰」两式:【摇头摆尾去心火】经常上火、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爆痘的人多是虚火,头面飘虚火,中下焦常年寒湿,常做这个动作,可以把上飘的虚火拽回丹田,温暖肾水。
图片|QQfamily《八段锦教程》
【方法】两脚分开,相距约三个足底的长度,屈膝半蹲成骑马势。两手张开,虎口向内,扶住大腿前部。头部及上体前俯,然后作圆环形转腰,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转腰。
【作用】去心火,避免长暗疮、暴发青春痘、流鼻血、情绪暴躁等情况的发生。适合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动作较复杂,可量力而为。
注意:做功时要注意,尽量不要打折扣做,身体摇转时使脖颈和尾闾尽量对拉伸长,速度柔和缓慢连贯。如果费力就一右一左做两次,以后再慢慢增加次数。
【两手攀足固肾腰】
如果长期腰疼、腰肌劳损会导致肾虚,肾虚也会导致腰部不适,二者互为因果。此动作简单易学,功效显著且不受地点限制。
《八段锦教程》
【方法】站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两手攀握两足趾,头略昂起。然后恢复直立姿势,同时两手握拳,并抵于腰椎两侧,上身缓缓后仰,再恢复直立姿势。【作用】可使腹直肌以及脚内侧的经脉得以伸展,透过手的热量对肾脏进行按摩。两手如攀握不到两足趾,可不必勉强。泡脚降火若畏寒、四肢不温十分明显,泡脚便是再合适不过的法子。取艾叶(最好是艾绒)15克,桂枝10克,制吴茱萸10克,加入适量清水煮沸20分钟,然后放凉到你能接受的温度,切记别兑凉水,直接泡,水温不够了就直接再续热水。一般来说,泡脚水最适宜的温度大概是40~44℃,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最好,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边泡脚边用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搓脚底的涌泉穴,滋养肾水,既能补阳,又不至于让人上火。艾灸调理对于「上热下寒」体质的虚浮之火来说,需要用合理的方法把它引到应该去的地方,同时依靠外力驱散积聚在身体下部的寒邪,那么艾灸就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了。
调理时,取神阙、关元、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每个穴位灸25~40分钟左右最佳,连续灸5天,休息两天,然后继续进行。【神阙穴】在脐中部,脐中央。【关元穴】仰卧或正坐位。从肚脐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线直下4横指处即此穴。【三阴交】手四指并拢,小指下缘紧靠内踝尖,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的交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目的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实施完成,而且不至于让你因为艾灸重新上火。
一补就上火,这3种气血差的人,为何越补越差,问题出在哪里?
要补气血,可这越补越上火。有很多朋友就自己开始吃点补药,可是,问题马上就来了,吃了补药,有立刻就咽喉肿痛的,有的牙痛了,有的脸上长包了,
一补就上火,可能是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通俗来说就是指气血虚弱的人,稍为吃一点补品,就容易出现上火的表现。最后身体很多问题,都是“补”出来的,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腹胀便秘、失眠……
我整理了三种常见“虚不受补”的情况,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情况,避免越补越虚,让身体能够更好的被滋养,迎接寒冬的到来。
脾胃虚寒型
脾胃虚寒,多是因为脾气虚,东西进到肚子里,根本没有力气去消化它,不要说吃补品了。
要确定自己是不是脾胃虚寒,主要看这几点
经常上腹痛 、嗳气 、打嗝,饭后消化不良、腹胀。吃寒凉食物或受寒会肚子痛、拉肚子。很容易大便不成形。总是很容易觉得疲惫,好像在哪都能睡着。
脾胃虚寒的人,就是把这个脾气给补起来,除了吃药 、食补,怎么才能让进补的效果更好呢?一是注意保暖,饮食、穿衣都别让自己受寒、受冻。二是借力,让身体的能量流通起来,给脾胃充电助力 。
摩脘腹
两掌相叠从胸口开始,向小腹摩运。然后两掌分开,沿腹股沟向两侧摩运,再沿两肋向上,经乳根到达胸口。按照环形路径,反复几十次。
按摩时,正好可以刺激到中脘穴。还可以搭配腹式呼吸一起来做。向上按摩时,顺势吸气;向下按摩时,顺势呼气。呼吸以不憋、不喘为度。
每天睡前,起床后都可以推按10分钟,增强脾胃运化的能力,最直观的效果就是调理便秘。
上热下寒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补起来就很尴尬
上热——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难入睡、易失眠,一补症状更重......
下寒——小肚子凉,痛经,饮食耐温不耐寒,下肢常感到发凉......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
调理起来,驱寒补阳是根本,但补阳不能上火,就要引火归元,把上浮的阳气引下来,暖煦下肢。
最怕一补就上火,来点肉桂、彻底调体质
大寒之后,还是要给你们再说一说肉桂,因为它是真的“又暖又不上火”的食材。
作为一个上热下寒体质的女生,对于补阳,我最重视的是:如何能把阳气真正补的进去?而不是补出一身火气。
肉桂的好,就在于它足够暖,但只暖中下焦,它是把身体里本身四处乱窜的火给抓下来,所以不容易上火。
养精神,和颜色,兴阳耐老,坚骨节,通血脉,疗下焦虚寒,治秋冬腹痛、泄泻、奔豚,利水道,温筋暖脏,破血通经——《本草新编》
但凡是中、下焦的问题:不管是秋冬时的腹泻、肚子痛、夜尿比较多、宫寒痛经、下半身虚冷,肉桂都能来调理。
「肉桂只要吃对了就是最日常、好用的暖阳食材」 武老师在具体研究一种食材时,不仅会翻大量的医书资料,还要自己尝试,亲身体会食材作用到身体时,所发生的微妙变化。
他坚持吃了3个月的肉桂粉,每天早上挖一勺用来炒饭或者蒸蛋,最明显的身体反应是:
齿痕变淡,大便也很规律的成形了——这对于常年阳虚的他来说,已经是很好的效果。
肉桂这种暖而不上火的功效,主要是源于它擅长“引火归元”。 大部分补肾阳的食材,比如小茴香、羊肉,都是直接给肾阳添了一把火。
如果不是单纯体寒的朋友,吃多了就容易上火。 但肉桂是把体内的火给引下来,就像古人做运动的时候,都会在最后做一个收势的动作,把分散到四肢的阳气拽回到肾脏的位置。
外国人喝咖啡喜欢加肉桂粉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咖啡味苦,性热,有温燥寒湿、提升阳气的作用。 肉桂能引火归元,温暖下焦,把上升的火气收敛一下,不至于耗散的厉害。 所以不管你是纯阳虚体质,还是上热下寒、容易上火的体质,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肉桂,从内到外的让身体给彻底暖起来~ 「怎么吃肉桂才能吃到它的满满元气?」 炖汤的“肉桂”其实是桂皮,它的气味很窜,味道也偏辛辣,非常擅长去除肉类的腥味。
作用到身体时,虽然也有一定补肾阳的作用,但它引火下行的功效会偏弱一些。 肉桂在吃的时候,有2点原则一定要注意:
①
不要长时间煎煮这样会使肉桂的功效减弱 这一点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有专门的记载:
肉桂气味俱浓,最忌久煎。而坊间又多捣为细末,数沸之后,药力即减,况煎至数十沸乎。
肉桂的气味非常浓郁,如果长时间煎煮,本身的气味就会流失,功效也就随之减弱了。
我推荐大家可以用肉桂泡茶,或者最后撒上肉桂粉的方式进行享用,这样可以吃到肉桂最全的气味和功效。
②
吃肉桂时最好能搭配一些滋阴的食材 中医在补阳这块,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叫做: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举个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了。大家可以把身体想成是一个精密的机器,需要靠水蒸气(阳气)才能产生动能。
而水蒸气,是靠阳光照射水面而来的。如果水不足,只靠阳光,很快就把水都烤干了,水蒸气的来源也就没有了。 回到身体上也是这样,如果光补阳,不搭配一些滋阴的食材,很容易出现越吃身体越燥热的情况。 所以中医在帮助阳虚的人调理体质时,也一定会考虑到要补充津液。 「这个苹果肉桂茶就是又暖又治愈」 考虑到这两个小原则,很推荐你们喝:苹果肉桂茶。
它是用肉桂和苹果,还有红茶一起煮的,味道很香甜,又带有肉桂特有的一丝风味儿~
和肉桂搭配的苹果,《随息居饮食谱》说它“甘凉清软,别有色香,润肺悦心”,能很好的滋养津液。
此外它本身的酸性,也能收敛肉桂的温性,让整个茶方变得更加温和。
红茶性温,除了暖胃,还有一些“泄”的作用,在饮用肉桂苹果茶的过程中,让身体做到有补有泄。 每次喝完,会感觉体内深处慢慢升起一股暖意,扩散到四肢,手脚也变得暖呼呼的。
需要注意的是,肉桂性温,如果体内津液不足,属于阴虚内热体质(手脚心发热,口干舌燥,睡不好觉)、或者有实热的朋友不建议喝这款茶。
经期时,如果量大需要暂停饮用,量小或者正常可以少量饮用;孕期以及哺乳期的妈妈也不建议饮用。
「好肉桂的挑选方法」 肉桂补阳的功效这么好,为什么大家对它却不够了解,不像生姜那么被人所知?
真正好的肉桂,它一定是带甜味的,而且越好甜味越明显。这一点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专门强调了:
肉桂味辣而兼甜,以甜胜于辣者为佳,辣胜于甜者次之。
很多朋友不喜欢肉桂的味道,觉得比较辛辣,或者吃起来像是奇怪的香料,大概率吃的是桂皮,而不是肉桂;或者肉桂在处理的过程中,没有剔除掉坏了的部位。
除了味道外,还可以通过辨别气味、颜色来判断肉桂质量的好坏。 肉桂的气味一定是越浓郁越好。有个小方法是可以用指甲刮一刮肉桂皮,如果稍微一刮,就能散发出浓烈的气味,说明它的芳香物质含量高,品质也越好。 从颜色上来看,好肉桂的颜色越接近红棕色。越南产的肉桂,甚至有一部分是紫红色的,古人称呼为“紫油桂”,非常昂贵,现在也很难买到了。
夏季一艾灸上火,虚不受补,湿气还重,敲一个地方全搞掂!
从我们出生后,身体的元气就在消耗,肾气不断外泄,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补养,冬季温补;夏季清补;虚损既成,不补将何以复。一补就上火!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所谓的“虚不受补”究竟是什么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为什么会虚不受补?
很多人以为缺什么就花钱补什么就好了,其实,当你身体阴阳不平衡,后天之本脾胃虚弱的时候,怎么进补都没有用,甚至会出现上火的症状,比如补完之后,咽喉肿痛、脸上长痘痘,甚至有人流鼻血。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虚不受补了。
那我们总结一下,脾胃出现哪些问题会导致虚不受补呢:
食疗方案:
脾胃虚寒的人常吃生姜大枣粥,暖胃补气血;
食疗方案:
脾胃有积食,常吃山楂粥,消食化痰;
食疗方案:
脾胃有湿热,常吃薏米红豆粥、古方祛湿茶、青菜粥,健脾、清热利湿;
食疗方案:
肝郁脾湿,常吃陈皮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力 ,要想补得好,得先慢慢调养脾胃。
补就上火,可苦了这些虚不受补的,这里有办法
中医当中有一句行话叫”虚者补之,实则泻之”。
虚的时候,你得去用一些能够补益的药,你给他补上去。气虚,你用四君子汤,用点儿补中益气丸、生脉饮;血虚,你给她用四物汤弄点阿胶、当归、白勺;那阳虚,你给他用金匮肾气丸;阴虚,你给那个六味地黄丸,这叫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就是它这个病,如果有很多的这个寒或者是有很多的热,那我们就得根据他这个情况,去把它多余的寒或者多余的热给他泻下来。
但是我们实际上去补,往往是不通,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这叫虚不受补。
是不是有的朋友就是虚不受补,吃什么东西,凡是好的我就不行就上火,我是贱命一条啊,吃不了好的,只能是粗茶淡饭,萝卜青菜,看人家吃什么肉串,烤肉啊火锅,给我馋的都不行,但是没办法,命苦啊。
因为我今天我要是嘴馋了,我吃点火锅好了,明天那秋后算账,这个嘴起泡,舌头破了,口腔溃疡牙疼,哎呀,满脸通红啊是,得缓个几天饿它几天才能好,所以就没办法就甘心情愿地做素食一族了,没办法,虚不受补。
那这还算不错的,有的人吃个大枣就上火;有的人吃一片儿生姜,还有的人喝一口肉汤也不行,这就把虚不受补推到了极致。
那么一方面是虚,另一方面,还不让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但得你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一定要思考一下为啥中间差了哪个环节。
实际上虚不受补的患者,他都有一个共性,共同的特点。
就是患者的存在严重的经络不通的问题。
我们给你用的人参,当归,黄芪,白芍,黄精,太子参,大枣儿,红糖,这都是好东西你也的确需要,但是为什么一补就上火, 因为你的经络不通。
你把它吃下去之后,你必须得通过胃经,脾经,然后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 在脾往上升为往下降升,清降浊,他把这个吸收了,做一个初步的加工,然后就会用血液把它运送到各个脏腑器官,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的路不通,你这一车红糖啊,你这半车人参,就落在半道过不去,前边堵车,你干着急过不去呀。那这个时候给你就上火了,嗓子也起来了,嘴也起泡了,鼻子也破了啊,还有的流鼻血,还有的眼睛起针眼。
总之一句话,如果你虚不受补了,你先别补,你要把你的经络给畅通了,拍拍胆经,按摩按摩脾经胃经,你把这经络畅通了,你吃什么都能补。
虚不受补治法:
逍遥丸,用路路通是煮水做药引子送服逍遥丸,打通经脉不通,这样再去补就不会上火了。
虚不受补上火了怎么办?虚不受补如何进补调理吃什么中成药
在应用补药养生保健的过程中,他们有明显的虚证表现,比如身体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腰膝酸软、两腿沉重等各种虚弱症状,每个中医大夫给他们诊脉后都说是虚证,或气虚,或血虚,或肾虚,或脾虚。但就是不能补,这些人只要一补,马上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干燥、头胀耳鸣,甚至鼻子出血、睡眠不安、大便秘结。这就是“虚不受补”。
中医医生一般从五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第一,这个病人是否是单纯的虚证?很多“虚不受补”的病人,并不是单纯的虚证,而是掺杂有实证,比如肝阳上亢、心肝火旺、痰热扰心、湿热内阻、肝气郁结等,这个时候,如果要补养身体,必须先要把内热祛除,才能用补。临床上曾治疗一个病人,身体虚弱,疲惫不堪,稍有活动就出汗,晚上睡觉也出汗,基本不能干活,所有人都说他是虚证,要补,但是,一补就上火,牙龈肿痛,大便秘结。我诊后说,内有湿热、气阴两虚,当以去湿热为主,补气应为辅,用当归六黄汤,七剂汗止,体力大增,后用玉屏风散调养而愈。
第二,这个病人是什么虚证?中医虚证类别很多,有气血、有血虚、有阴虚、有阳虚、有肾虚、有脾虚、有脾肾两虚、有肺肾两虚、有心脾两虚等等,有时患者难以区分,用错补药,当然上火,上火还是小事,有的甚至引起血压升高、脑出血等严重后果。有病人,女性,年龄不到三十,工作劳累,精神不济,气短乏力,自觉体力不支,每用补药,如西洋参、阿胶,必定上火无疑,前来就诊。我诊脉,关脉和尺脉和缓正常,唯有寸脉沉细无力,心中已有定论。患者气虚并不严重,关键是气机下陷,开盐山张锡纯“升陷汤”原方,七天霍然而愈,总花费不足50元。这么简单就解决了问题。
第三,讲究服用方法。有的病人是典型的气虚或阳虚,确实需要补气助阳,但又容易上虚火,这时候,服用补药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里面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需要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大剂量,患者就会慢慢适应这个药物,逐渐把气补上来。
这时候不能急于求成,补快了就上火。另一种情况是病人虚得比较厉害,以至于虚阳外越、身体发热、口舌干燥、脉象浮大、重按无力,这时候不能小量进补,不但不起效,还能让病人感到更热,必须用大剂量的补药,吃完之后,病人马上热退神清,津液来复,这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李东垣的“甘温除大热”方法。
第四,选择合适的补药。不同的病人,不同的体质,虽然都是种虚证,但适合的药物也可能不一样。比如气虚证,有的人适合人参,但有的人用人参就上火;有的人适合黄芪,但有的人用黄芪就胸闷;有的人适合西洋参,有的人适合党参,有的人适合山药缓补,各有不同。还有些情况是因为药物质量不好,比如女性用阿胶补养健身,一吃就上火,找到我,说自己“虚不受补”。我一看派血虚之象,适合用阿胶。仔细盘查,才知道,她用的阿胶全是朋友从企业带来的,刚刚生产出来的,自已认为绝不会有假,但是,岂不知,阿胶不能用新生产出来的产品。民谚说:“陈酒不上头,陈胶不上火。”酒是越陈越香,而且不上头,阿胶也是越陈越有效,而且不上火。因为阿胶这个药是经过三天三夜熬制而成,新做出来的阿胶中医认为有“火毒”,不适合服用;多长时间才适合吃呢?一般要在阴凉干燥处静置3年,火毒退尽,才能服用。
第五,制约补药的热性。有些“虚不受补”的病人,如果不是用单味药养生,而是到医生这里开处方的话,中医医生可以用药物制约补药的热性,比如可以用麦冬制约人参的热性,可以用知母制约黄芪的热性,用陈皮制约黄芪引起的胸闷,用山药制约鹿茸的热性等等。不过,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补气和助阳药物吃下去以后,有一些上火是有效的征象,如果完全没有上火的感觉,那么,您用的剂量肯定还不够。
所以,建议“虚不受补”的病人,如果自己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原因,最好到医院就诊,请有经验的中医医生指导。
何为“虚不受补”,补法不是滥补、蛮补,而是补泻兼施
何为“虚不受补”?
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益之谓也。“虚不受补”这种状况在临证时常常会遇到,如不能正确处治,会影响治疗效果,贻误病情,以致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虚不受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临证时明明表现为一派气虚之象,如体倦乏力、面色萎白、纳差食少、舌淡脉弱等,但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山药补之,反而更加乏力,腹胀不适,口淡无味。
2.临证时明明是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口唇淡白、脉细无力等一派血虚症状,但用四物汤加阿胶、鸡血藤之类补血之品,患者服后不见有功,反见加重。
3.临证时明显见到唇红、口干、两颧潮红、全身乏力、口干不欲饮、舌红无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表现。但用大量补阴之品,如生地黄、石斛、沙参、麦冬之类却无寸效。
4.临证时显是阳虚之体,见畏寒怕冷、身倦无力、口淡不渴、舌淡脉微等阳虚证候,但用四逆之辈则难见功效。
其实古代医家早有告诫。李时珍说:“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于一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古人运用补剂早有制方之妙。如六味地黄汤用三补三泻、异功散要配陈皮、归脾汤中要配木香等,可见配方之玄机也。
我们运用补法,也不能滥补、蛮补,而是要辨证施之,补泻兼施,在大队补品之中,稍佐行气消滞之味。人体受病之后脾气亦必受损,脾虚不能运化,中焦失斡旋之力,补药呆滞胃中,则精微不能运化四旁,补养之剂当然不能发挥作用。
如在补剂中加陈皮、木香、麦芽之品,则能理气畅血,充分发挥补药的效能,不会出现“虚不受补”现象。另外,慢性病在初用补剂时用量宜轻,待脾胃运转起来之后,再逐步加重补药之量,这样才能达到补虚的目的。在运用补血药时,不要把补血药堆积在一起,可加入补气药以佐之。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少佐行气之品,还能起到补而不滞之作用。
在用补阴药时也不能仅仅把滋阴药叠加运用。可在大队补阴药中反佐一味助阳药,以求“阴得阳助,生化无穷”;在大队补阳药中稍佐滋阴药,使得“阳得阴助,泉源不竭”。
以上是我对运用补药时所出现的“虚不受补”的认识。然在临证时,因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和症状表现的程度不同,还是要观其具体证候,随证治之。
进补有讲究,这5类人极易虚不受补,看看你补对了吗?
五类人极易虚不受补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孙清廉
所谓虚不受补,是指一些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脾虚胃弱、运化功能较差等种种原因,在服用滋补之品以后,不但不能承受,达不到补虚之目的,反而会引发胃呆厌食、消化不良,甚至导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上火等各种不适。
脾虚胃弱之人
脾虚胃弱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由于胃的消化和脾的运化功能差,若用药剂量较大,或药物多滋腻之品,在服用补品后,不但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会增加肠胃负担,出现消化不良、腹部胀满等症状。
◎ 对策
1. 对脾虚胃弱之人可先调脾胃,采用健脾除湿、芳香化浊、开胃助消化等法则,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人参健脾丸(汤)、藿朴夏苓汤等,以消除湿浊、恢复肠胃正常功能,为进补开拓道路。
2. 在进补的方药中,加入适量(一般剂量不宜过大)芳香化浊、醒脾开胃之品,如藿香、砂仁、白蔻仁、木香、陈皮、焦三仙、炒莱菔子等,防止与减少滋腻碍胃药物对肠胃运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3. 食疗为先。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对脾胃虚弱者,可先采用食疗调理脾胃,其饮食原则是多品种多变化,富营养而易消化,饮食宜温、宜软,少食多餐,每餐只吃七八成饱,首选奶类、瘦肉、鱼、豆制品、山药、莲子、大枣、核桃仁,以及新鲜蔬菜和果品等,要少吃生冷、油腻、煎炸、熏烤、黏性、容易胀气和过于辛辣刺激的食品,以免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
阴虚内热之人
阴虚内热之人,阳邪偏亢,进补稍有不当就易引发上火。而不少人又喜欢用人参、鹿茸等温燥之品进补,因此不但达不到进补之目的,反易引发头痛、鼻衄、血压升高、内分泌紊乱等严重副作用,这是应严加防范的。
◎ 对策
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补,采用清补、平补之法则,选西洋参、沙参、百合、银耳、麦冬、枸杞子、石斛、黄精、黑芝麻、玉竹、灵芝以及秋梨等偏凉性的蔬果等组方或配制成药膳进补。
肝气郁结之人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生气动怒时就吃不下饭。所以,性情急躁易怒以及爱生闷气的人往往吃不好饭,进补也难有好的功效。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抑郁,疏泄失职,肝阳上亢,不但易引发肝火内盛,容易上火,木郁克土,还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虚不受补。
◎ 对策
应努力保持平和乐观的良好心态,尽量避免生气动怒。或在中医师指导下,先服用舒肝解郁的方药,如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等方,以消除抑郁不良心态。或在进补方药中适量加入舒肝解郁理气之品,如郁金、柴胡、木香、陈皮、香附、枳壳、佛手、玫瑰花、合欢皮等,火盛者加黄连、丹皮、栀子等,减轻与消除肝郁的不良影响。
痰湿内盛之人
中医认为有实邪者不宜进补,否则易导致“闭门留寇”、“留邪致变”等隐患。痰湿内盛者,不但脾胃虚弱,还会阻滞与影响气机的运行,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差。若此时盲目进补,不但达不到进补之目的,还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不良后果。
◎ 对策
邪实无虚者不可进补,体虚而有实邪者,一般应先清除实邪之后再进补。表现有咳嗽痰多、苔白厚腻、痰湿内盛的患者,最好先调理脾肺,方用健脾理肺、除湿化痰之方药,实邪清除后再进补。若邪不盛,也可采用“补泻双施”、“补中寓消”等法则治之,以达“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之目的。
气滞血瘀之人
有气滞血瘀表现之人,往往会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瘀血日久,血中郁热,盲目进补,血热妄行,很可能会引发出血等问题。特别是老年人,若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不但达不到进补之目的,若出血量大,还可能诱发中风等更严重更危险的疾病。
◎ 对策
此类人群,平时应注意服用活血化瘀、疏通血管、改善血管功能的药物,常用药如丹参、川芎、当归、赤芍、红花、三七以及木香、枳壳等,方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若进补服用补品的同时,一定要与行气活血化瘀之品同用,“补中寓通”,方可达到理想功效。
此外,不论什么季节、服用何类补品,凡遇患有感冒发热、不思饮食、呕吐泻痢等症状之人,都应暂时停止进补,等病情好转或痊愈之后才可继续进补。
总之,进补一定要辨证施补,补要对证,并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对年老体弱多病之人,只宜平补、缓补,不宜骤补、峻补,急于求成。用药最好先从小剂量开始,没有“虚不受补”等情况,再逐渐调整到最佳剂量。而且药物要选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品,凡过寒过燥、大辛大热、滋腻碍胃之品,对年老体弱多病之人都不适宜。
“虚不受补”先养胃
虚不受补先要将脾胃养好,养脾胃最好的方法就是晨起喝粥。《粥记》说:“每一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肚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脾胃虚寒的人常吃生姜大枣粥,可暖胃补气血;脾胃有积食者常吃山楂粥,可消食化痰;脾胃有湿热,常吃薏米红豆粥、青菜粥,可健脾、清热利湿;肝郁脾湿,常吃黄花菜粥,可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另外,调养脾胃有几件事情必须坚持做,才有效果:少生吃寒性水果、蔬菜,寒易伤阳,减弱脾胃功能;晚餐少吃,七八分饱足以,千万不可暴饮暴食;不要吃从冰箱刚拿出来的东西,寒湿最伤脾胃阳气;生气后不要吃东西,“怒后不可即食,食则不化”,带气吃饭会造成气机不畅而胃痛。推荐几种比较平和的进补方法:
1芡实脾肾双补
芡实,也叫鸡头实,用来补养脾肾特别好。苏东坡有一家传益智强身之法,就是每天吃一些芡实。《本草经百种录》中也说:“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它的最佳搭配是西米、银耳、莲子肉、山药、白扁豆之类的白色食物,既可强强联手,又可弥补润肺功能的不足。经常用它煮粥或煲汤后细嚼慢咽,一次不要吃太多,25~50克就好。由于芡实有较强的收敛作用,便秘、尿黄的时候及产妇都不适合。
2足三里健脾和胃
“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名医华佗用足三里治疗“五劳赢瘦,七伤虚乏”,因为它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肠导滞之功 。体质虚寒的人经常艾灸足三里20分钟左右,搭配关元穴、三阴交穴,效果更好;有湿热的人按揉更适合,每天用大拇 指 由 轻 到重 按 压 足 三里穴,每个穴位按压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摘自中国知网)
一吃补药就上火,是虚不受补?这是一个误区,虚中夹实才是根本
现代很多人觉得身体很虚,怕冷,但一吃点补药就会上火,如党参,黄芪这些补气药,都说这是虚不受补。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真正的原因是,现代人不仅有虚,还兼有实、有火。
1、兼有肝郁、肝火
有的人有气虚的表现,如气短、乏力、脾虚、怕冷,同时可能还有口苦、心烦、头胀,还有胸胀、胸闷等。这是肝郁、肝火的表现,口干、口苦是有肝火,所以在补气的时候,气补上来一点,但另外还会出现助攻邪气的现象,使火更旺。
有肝郁、肝火时,用香附、青皮、柴胡、佛手等舒肝理气,用菊花、龙胆草、栀子清肝火,注意有口苦时才用龙胆草的,而且用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伤气。
2、兼有痰湿
有的人有痰湿,痰湿的表现有:体型肥胖、四肢浮肿、口中粘腻、胸闷痰多,舌苔厚腻等。
这种人在补气药中应加入陈皮、半夏、茯苓、枳实、藿香、佩兰等化痰袪湿。有的主张先化痰湿,再进补,也可以的。
3、兼有湿热
有的人有湿热的表现,那湿热是什么表现呢?脸上发油,口臭、尿频尿急、大便粘腻不爽等,同时还有怕冷、乏力、脾虚的表现,但是你直接补气还是会加重体内的湿热,所以又上火了。
可以加入黄柏、苍术二妙丸,清热利湿。
4、兼阴虚火旺
有的人是气虚的时候还有阴虚,叫气阴两虚,或者阴阳两虚,当补气时,阴虚就更明显,所以火越重。
服用补气药时,如有阴虚,要同时滋阴,加入生地麦冬,这样阴阳就平补了。
5、兼有瘀血
还有的人有体内有瘀血,很多原因都可以导致瘀血,如气虚、阳虚、气滞,有瘀血的人表现为舌暗红有瘀斑,月经中血块较多,色暗黑。
发现有瘀血的人,可加入丹参、丹皮、三七活血化瘀之品。
这些就是一补就上火的原因。我们在这类人服用补药时要辩证论治,气虚时还要看夹杂其他表现。
很多人不是所谓的虚不受补,而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情况,不是纯粹的气虚,如果是纯气虚的人,吃补药不会上火的。但是很少有单纯气虚的情况,所以中医还是要辩证论治。
这个补阳方剂,专攻于补!虚不受补怎么办?
很多人都知补肾阳用金匮肾气丸,但有人用了之后无效怎么办?右归丸了解一下。
这是由明代大医张景岳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减化裁出的方剂。如果说金匮肾气丸在补肾阳上还比较温柔,补泻兼而有之,右归丸就是一个百分百猛男,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专攻于补。
由于肾阳在右,肾阴在左,所以张景岳给这个方子起名叫右归丸。是温补肾阳的经典方子。
来看看右归丸是怎么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产生的。
金匮肾气丸由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四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泽泻三两、附子(炮)一两、桂枝一两,共八味药组成。
主药是熟地黄,与山茱萸、山药,肝脾肾同补:地黄补肾、山茱萸补肝、山药补脾。是为三补。
茯苓和泽泻,丹皮,活血利水,共同调节水液的疏泄。是为三泄。
在前六味药补充津液,排除废水后,附子桂枝负责推一把,补充水中能量,让肾水活动起来,生发阳气,焕起阳火。
也就是说,这个方子是以补津液,排废水,再补有能量的水的思路,肝脾肾同补,温肾助阳,温阳通脉。是张仲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用药思路的展现。
此方一扫性功能低下,尿频尿不尽、腰膝酸软疼痛等肾阳不足症状。
但是有的患者肾阳非常的虚,根本就不用泻,怎么办?
右归丸在张景岳“补必兼温”思路下,热气腾腾、火力十足的来了。
保留了三补,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同时将山茱萸进行酒制,增强了补益肝肾的作用。保留了补火助阳的附子。减掉了调节水液疏泄的茯苓泽泻丹皮。
加补血和血的当归,并改桂枝为肉桂,增强温补肾阳之力。另加壮阳药物鹿角胶,菟丝子,枸杞子,杜仲而成,共十味药。
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稍微懂点药理的人,都看出了此药以温补药材居多,一幅摩拳擦掌大补特补,往身体里添柴火的架式。
鹿角胶
温补肝肾,益精养血。通督脉之血,是兼入血分的,可以温补下元,补阴中之阳,用于阳痿滑精,血虚头晕,腰膝酸冷,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等。
杜仲
性温,味甘。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
由于杜仲的药性是入气分的,燥而善走,在应用熟地的时候,为了不使其性滞腻,配伍杜仲,可避免此问题。
杜仲生用的时候强筋骨的力量更强,炒用则滋补的力量更强,本方就是炒用。
菟丝子
性平味甘、辛。既能养阴,又能够补阳。
对男人,菟丝子可补肾固精,是壮阳药,对女人,可改善习惯性流产和不育症,可安胎。用于治疗肾亏造成的腰酸背痛,小便频繁和白带过多等。
枸杞
味甘,性平,具有补气强精、滋补肝肾、抗衰老、止消渴、暖身体的功效。枸杞滋补肝肾,这种观点在民间已基本普及,不知晓的人很少了。
桂枝改为肉桂,温阳的力度更强
肉桂,是桂树的老皮。桂枝入药,则仅取其带木质心的嫩枝。
肉桂和桂枝虽同属于肉桂树的产物,都味辛、甘,能助阳散寒、温经通脉。但两者的药性是有区别的,肉桂温阳的力度比桂枝强。
桂枝的特性,就如它努力向上生发生长的模样,性轻而走上。又由于其归心、肺、膀胱经,所以是走表又走里。治表能治里寒轻症,治风寒感冒,走里能治阳衰。
肉桂是老皮,性沉而入下,入肝肾。用于治阳衰与里寒重症,补命门火、治寒疝腹痛等症。
整个方子,附子、肉桂、鹿角胶这三味大热壮阳之药成了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
在金匮肾气丸中大出风头的熟地、山茱萸、山药成了臣药,另加了一味走肝肾的枸杞,四味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
佐以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养血和血的当归在这里成了佐药,辅助鹿角胶补养精血。
诸药配合,不在乎什么阴中求阳,就是单纯的添柴火,峻补纯阳,没有一点余地,以达温补肾阳,填精补血止遗之功。
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等症。
张景岳总结此方:“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崇,或阳衰无子等证,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现代研究表明,右归丸能促进造血机能。使用右归丸加减对性功能障碍、慢性浅表性胃炎、坐骨神经痛、乳腺增生、白细胞减少症、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多种疾病亦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由于本方大热,肾虚而有湿浊者不宜服用。
有湿浊的人,会因湿性重浊粘腻,阻碍阳气的活动。右归丸大热,如果遇上沾腻之湿气,会让人体像湿而冒烟的柴火垛,不仅不能改善症状,还会让人产生腰痛等不适。
因此,如果确实有补肾阳的需要,可以先将湿浊去了再吃。
人体有湿浊,会是什么表现呢?
脘腹痞满(胀满)、周身困重、不思饮食
关节疼痛、大便臭秽、小便浑浊、倦怠乏力
这种情况, 可饮用菖蒲酒来防湿浊。 菖蒲有豁痰,理气,散风,去湿等功效。
菖蒲 10克
冰糖 50克
米酒(白酒) 500毫升
菖蒲打碎后加入冰糖和米酒。
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半个月到20天左右即可饮用。
一天饮用不超过一两。
不过阴虚的人比如口干口燥
容易口腔溃疡、手脚心发热的人慎饮。
另外,由于津液在体内停留的时间长了就会化痰,所以湿浊和痰湿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痰湿的表现为:舌头沾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痰多色白恶心呕吐、倦怠乏力。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吃两三天二陈丸。
方剂中,陈皮具有宽胸理气、化痰和胃等功效,是向上散气的,可将胃中阻滞的气机向上发散出去。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茯苓健脾、利湿、安神,是向下降气的,能将人体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通过下焦顺顺当当地排泄出去,而不是停留在胃中上不去下不来。
这样,人体气机就顺畅了,通调了,脏腑的功能就能正常。
连吃两三天二陈丸,舌苔会干净一点,但不会一点苔都没有,而是会变成一种薄薄的白苔。这个时候,想通过补药来调理的人,才不会导致虚不受补的情况出现呢。
特别提醒:右归丸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和使用药品。本文重在分享,用药请咨询医生哦!
气血两虚,虚不受补怎么办?“进补”之前先“灸补”
【导语】
小杨一直就是妥妥的瘦竹竿一枚,加上最近工作任务繁重,体重又暴跌了10斤。“没点儿脂肪可怎么过冬啊”,便买了党参、黄芪、当归等中药材,隔三差五炖一锅羊肉汤犒劳自己。谁知,没补多长时间,小杨就口腔溃疡了,喉咙也成天干巴巴的,怎么喝水都不管用。“气血两虚,虚不受补,进而引起上火症状”。这下,小杨傻眼了:怎么进补才能补得进呢?
没点儿脂肪可怎么过冬啊,我要大补特补!
时值深秋,自然界和人体都开始进入“阴盛阳衰”的阶段,很多人出现畏寒怕冷、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实这些均与肾阳不足有关),想通过进补改善身体状况。小编一早打开电脑就看到一条后台留言,一位灸友说她气血两虚,想好好进补一番,问具体该怎么进补?
灸友:气血两虚该怎么补呢?
小编:当然是“灸补”咯!
日常生活中,似乎一提到“虚”,人们就习惯性地将之与进补联系在一起。但你知道吗?对于气血两虚的人来说,往往越进补越添乱,因为虚不受补,稍不留意各种不适症状就会找上门来。今天,小编就跟您一起讨论,针对气血两虚的状况,该如何科学地“补”?
气血两虚,那是“脾”在发脾气
气血两虚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气和血紧密相连,相互滋生,气虚可致血虚,血虚亦可致气虚。打个比方,气与血就好比火与柴,火(气)不够,柴(血)就不够;同理,柴(血)不够,火(气)也不够。这也是中医临床中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要气血双补的原因。
气血两虚常伴有以下症状:面色萎黄、头发脱落、皮肤干燥、视物模糊、指甲开裂、失眠健忘、神经衰弱、贫血头晕、疲倦乏力、月经不调、经血色淡等。
中医认为,“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对气血的生成起主导作用,因此脾虚会直接导致气血不足。《证治准绳》亦曰:脾胃者,气血之父也。可见,气血两虚归根结底都是“脾”在发脾气。
虚不受补,都是脾胃惹的祸
虚不受补,就是说身体虚弱,难以承受补品补药的威力。虚不受补,其根在脾胃不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与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消化任务,脾胃不调就无法消化吸收补品补药的精华,更无法将之转化成人体需要的气血,进而淤积在体内,出现上火症状。许多人气血出问题,就一味地补气补血,殊不知没有脾胃加以运化吸收,再怎么补也无济于事。这其实就是中医开膏方前先开“开路方”的道理所在,只有先运脾开胃改善脾胃功能,才能为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有利条件。
气血两虚,“进补”之前先“灸补”
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中缘由,小编想以举例的方式来阐释,比如:震后,灾民急需救援物资,但山体滑坡导致道路堵塞,救援物资无法送到灾民手中。因此,此时首要任务是打通道路,如若对道路堵塞置之不理,等四面八方的运输车拥堵到路上,可想而知,不仅救援物资无法发放到灾民手中,还给道路增加了新的负担。
在这个例子中,补品补药好比救援物资,道路堵塞好比脾胃不调,若不先解决脾胃不调的问题就一味进补,便极易出现“重伤脾胃”和“闭门留寇”的现象,不但补品补药无法吸收,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各种不适症状。艾灸就蕴含着“先通后补”的道理,此时艾灸相当于起到抢修、疏导道路的作用,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障补品补药被人体顺利吸收。
气血两虚之人由于脾胃不调,服用补品补药后很难消化,容易引起食滞,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腹胀便秘等症状。若骤然大补,肠胃更是不堪重负。因此,气血两虚之人“进补”前必须“灸补”。
艾灸以下穴位,效果杠杠滴!
除了为“进补”扫清障碍、夯实基础,艾灸还可以凭借健脾和胃及行气活血这两个功效直接补充气血,并且效果十分理想。
具体取穴如下:
脾俞穴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是脾经的经气传输之处,为健脾要穴,具有健脾利湿、和胃益气的功效。常灸此穴,可促进脾的运化功能,有效缓解腹胀、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脘穴
中脘穴又名“胃脘穴”,本穴气血与胃经气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常灸此穴,可促进经气运行,增强胃功能,对腹胀、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均有作用。
神阙穴
神阙穴为任脉经穴,常灸此穴,可温通元阳、健旺脾胃,对因脾胃虚寒引起的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效果尤佳。
气海穴
气海穴意为“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认为气海穴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是补气的首选穴位。常灸此穴可补元气,暖脾阳。
关元穴
关元穴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常灸此穴能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理气和血、补虚益损,“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
血海穴
血海穴具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的功效,常灸此穴,可以活血化瘀、引血归经、补血养血。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擅治脏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所谓“肚腹三里留”,常灸此穴,具有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的作用。
注 小腿集中了很多脾胃经的穴位,比如阴陵泉穴、三阴交穴、太白穴,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艾灸。【结语】
平日里,我们常用“气色好”来形容健康有活力的女性。“气色”其实就是“气血”的外在表现。因此,想要气色好,调理气血是关键,而调理气血首在健脾。值此进补佳季,注重保养的朋友们都开始进补,但无论是食补还是药补,首先得要有一副好脾胃,而艾灸就是你健脾和胃的不二之法。So,赶紧行动起来吧!
这五类人“虚不受补”,须分清哪种虚来补
说到“补”,人们通常理解为“温补”,所用的药也常常是温性的补药。这样的认识有点狭隘。正确的“补”应分别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不同情况,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用药也有凉补、温补等不同。即使是补阴或补阳,仍然有个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问题。所以《黄帝内经》曰:“不别阴阳,开口动手便错。”
虚不受补,通常是指患有虚证的人,用了补剂后不能耐受,出现上火症状或其他不良反应,不仅起不到补虚的作用,反而感觉更不舒服。各人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差异,进补的手段就应具备不同的针对性。中医将人体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究竟哪些人容易虚不受补呢?
一.阴虚之人》
偏于阴虚体质的人最容易虚不受补。阴虚的人由于体内阴精缺少,阳气相对偏多。阳生热,这种类型的人很容易上火,稍微用点补药就会上火,所以虚不受补。
比如,临床上遇到一些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服些中药就容易上火,症状迟迟未能改善。仔细辨证,此类患者脉证中都有一些阴虚的信号,比如体型偏瘦、脉较细、口干、眼干、睡眠差等,其所服方剂用药常常偏于温补。采用和阴兼疏通的中药汤剂,病情就会较快好转。
其实,还有一种治法会使疾病去除得更快,非常可取,即卢崇汉先生倡行的扶阳理路。按照阳主阴从的关系,阴虚证实际上存在本质上的阳不足,采用扶阳的方法治疗,只要配伍得当,用法合理,不仅疗效高,还可以引火归元,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
二.体弱之人
体质虚弱之人也容易虚不受补。因为体虚之人身体各种机能偏弱,整体代谢能力也是低水平状态,补药稍多即不耐受。日常人们所用的补品,容易偏多偏热,体弱之人非常脆弱,也非常敏感,用药稍过则不能耐受,出现胸闷、胃堵、头晕、心悸等现象。
另外,体弱之人,多在先天之本——肾虚的同时,有后天之本——脾虚。尤其是后天之本更加重要,因为先天不足之人后天可以补充,如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后天补充先天的机会就大打折扣了。况且,如果存在脾胃虚弱,很容易出现脾胃呆滞,进食、进补均会出现中焦堵塞现象,上下左右气机均会受阻,故虚不受补就很容易发生了。
因此,脾胃虚弱之人,无论食补、药补都要和缓进行,如果有条件可以配成丸剂或者膏滋剂等剂型,使得药物缓慢发挥作用,这样就容易达到目的了。
三.肝郁之人》
肝郁之人虚不受补的情况最为多见。肝郁,通俗讲就是情绪不畅。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就会出现肝郁气滞,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等。同时由于心主神志,故心火与肝火常常是互相影响、互为作用,以致出现心肝火旺等表现。这些人稍用补品就会使得郁火燃烧,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身体不好的人往往容易有心烦及不良情绪的存在。如果只注意到体弱的一面,而未注意到情绪郁滞的问题,只是一味地应用补品,一定不会起到好的效果。中医用补剂时非常强调要兼用疏通的药物,才会使得补而不腻,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痰湿阻滞之人
痰湿之人,体内痰浊胶着,阻气伤阳,也很容易出现虚的情况。这时候如果不先清理痰浊郁滞,单纯地应用补品,会加重痰浊的郁滞,也会出现越补越不舒服的现象。
常看到有的患者用了大量的党参、黄芪,却感觉更加乏力。一看舌象只见舌苔厚腻无比,这样再补下去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故一定要先将体内痰浊充分清理干净,之后才好谈补;况且,很多人将体内痰浊湿气清理干净之后,会感觉身体轻快,体质增强,也就达到进补的目的了。
五.瘀血阻滞之人
也容易虚不受补。瘀血日久,血中郁热日深,如果进补,有的就会出现出血的情况。如果出血在小血管,如牙齿、皮肤尚无大碍;但是当大的血管出血,出现尿血、脑出血等问题就严重了。
尤其是老年人,患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血管功能薄弱,最容易出现问题。
平日必须注意应用疏通血管、改善血管机能的药物,包括中药或西药,使得血液浓黏凝滞状态得到改善。如果需要用中药补剂,一定要同时加用疏通气血的药物,方可达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