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爱的论语》

爱,不是累赘

这是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妈妈和媳妇都掉到河里了,先救谁?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讲过,我还是要讲,因为这个故事体现了心理学的精髓、爱的精髓。心理学会告诉大家一些新的理念。

每次讲到这个问题,答案很集中:“救离自己最近的”最多,其次是“救妈妈”。从这些回答看,有一种思维定势:“谁近救谁”,妈妈和老婆没有感情的远近区别,于是,在感情没有办法取舍的时候,只能从物理的远近来区别。然而,这些回答,基本上都在心理学之外。

首先,爱,不能是累赘。假如爱是一种累赘、你成了你所爱之人的累赘,这不是真爱。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空手跟老虎搏斗、不会游泳却徒步过河而徒受伤害,我不与这样的人为伍。孔子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爱,就不要给对方当累赘;爱,就尽量不要给对方成为麻烦。爱,是一种准备;爱,是一种扶持;爱是支持、是资助、是有用。假如你爱你的丈夫,你一定会帮助你的丈夫去救他的母亲、你的婆婆,为什么呢?因为——你会游泳。

为什么女人掉到水里,就一定要是被救的角色呢?为什么你不早一点会游泳呢?掉到水里了,要淹死一个,这是悲剧,就像孔子所讲的“暴虎冯河”,现在变成什么呢?变成——妻子、丈夫一起勇敢地去把老人救上来——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完美的、健康的结局。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因为所有的太太都可以学会游泳。

妈妈是老人,精力和体力会有些影响。但是,作为中年人、壮年人、青年人,我们不是被救助的对象,当你所爱的人碰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首先站出来,因为:爱是准备、爱是支持,爱,不是累赘。

年轻人谈恋爱,许多女孩子总是出些难题,看男人是不是爱她。说着玩儿呢还可以,就怕养成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麻烦,你都等着被救,这样时间长了,爱慢慢会成为伤害,就会出现许多壮烈的、凄惨的、悲剧性的故事。这就是因为有一方总在等待着被救,而不是说怎么去自救,更不是说当对方出现什么状态的时候,我怎么去给他资助。如果爱的双方、爱的三方、爱的五方、爱的八方,爱的一万方,大家都在想着不给对方造成累赘、不给对方制造困难,只想着给对方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去支持他,悲剧的东西就会减少了,而喜剧的、美好的东西就会增多。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人,在时刻准备着考验对方,这是一个巨大的出发点的不同。如果我们定位为:爱是准备。在爱一个人、爱一个团体的时候,我们把自己能做到的、可以想象到的事情,都做好准备。我在课堂上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就跟女大学生们讲:我们有游泳池,学游泳去!为什么非要等那个时候?而且学校的游泳池还很便宜,就在你旁边距离不足300米、400米的地方,你为什么不练?

爱,先于食物

再讲一个故事,请大家来猜猜:婴儿在出生以后,头24小时内,他会去主动寻求什么?对什么有反应?

我做过百场讲座,问了很多人,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把故事再扩展一下:假如说,在头24小时内给他奶、食物,或者他的爷爷来了、姥姥来了、亲爹来了,或者派一个年轻的女护士过去……用这些方式和他接触的时候,他可能对什么最有反应呢?他会主动寻求哪一个、哪一类人呢?

我听过的答案有很多:“温暖的手的抚摩”、“寻找妈妈的气味”、“他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人”、“护士”、“哭”、“爱”、“保护和食物”、“食物和妈妈”、“奶”、“母亲的奶”……

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人类母亲一般是分娩三天后才下奶,三天之内,孩子可以没有母乳、也接触不到母乳。那么,在头24小时,他们的第一个能力是什么呢?

孩子生下来了,三代单传,爷爷最高兴:“三代单传,我这悬着的心可落地了,过去看看。”抱着亲孙子:“看我这孙儿,真英俊!”小孩儿是不会有反应的。姥姥也过来了:“你看看俺妞多有本事!一米六的个儿,生个儿子7斤9两,还是顺产,我这外孙儿多漂亮!”小孩儿没有反应。亲爹来了:“嗬,看看,我这儿子真像我!这眼睛,这鼻子,这嘴……不用做亲子鉴定,肯定是亲生的!”孩子还没有反应,但是,假如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年轻的女护士:“都出去吧,孩子需要安静,来,让我抱抱,我给他喂点儿水。”——小孩子有反应了。

婴儿在头24小时,有一种能力,他能寻找年轻女人的声音,这是人的第一本能——他在找妈妈。找妈妈,是婴儿的天性,是我们离开母体的第一个本能。这个时候,他可以不吃奶,但是,他要找妈妈。心理学家研究之后告诉人们:人类需要爱先于食物。三天才下奶,但是,第一天就要找母亲。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佳的状态是第一眼、第一个时段和母亲在一起。他会用耳朵听,去寻找年轻女性的声音,这个年轻女人最好是自己的母亲,这样,他就会得到安定感,得到保护,他的情绪会比较稳定,这样的心理发展是符合天性的。千万不要在生下孩子以后,头一年、头一个月、头三天,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养。那样的话,孩子的爱会错乱,他的神经系统会受到干扰。最佳的哺育者,最有利于孩子将来身体健康、智力发育的,就是自己的亲娘。母亲的怀抱能给孩子温暖、亲切、欣赏、保护、关怀、安定。

心理学对人性的本身做了许多非常定性、定位的研究,因此,年轻的妈妈们在自己生了孩子以后,不要非得跟丈夫搞个彻底的平等,觉得好象自己养孩子很亏一样。这不是说男人他不愿意这样做,而是孩子开始不找爸爸,爸爸去了他都没反应,这个时候,他只对妈妈有反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现在的心理学倾向于这么认为: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在头两年,孩子的稳定性、情感的丰富、以及依恋的发育都在这个阶段,这个认亲阶段、依恋阶段很重要。头两年时间,孩子不要完全送给别人去带,有个保姆或者爷爷奶奶在家帮你的忙都可以,但是,一定要以母亲为主体,而且要以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意义,不在于它的质量要比牛奶强,当然了,头半年确实强,它有免疫因子在里头。后来,主要在于母亲促进孩子的依恋感等情感的发育。

这些东西我们人类还没有研究得很透彻,但有一点是绝对明确的:在母亲的怀抱里养大的孩子,将来身体是最健康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是最强的,尤其是对一些身心疾病、精神类疾病,而且基本上是能抗御得了犯罪诱惑的。因此,男人应该在外面多做一些事情、多挣一些钱;女性应该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在孩子身上下一些功夫,这是天性使然。心理学的研究越久,就越能证明这种做法是很有道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