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针灸“五心疗法”配“五脏俞”一月病已
华医世界
图*北京中医药大学穴位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刚教授
痉挛性斜颈,又称颈部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病。
主要表现为头颈部运动、姿势异常及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
李志刚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穴位研究中心主任,从医30余载,师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缙教授,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如痉挛性斜颈、面肌痉挛、抑郁症等疾病。
今天,小师妹将其运用改良“五心疗法”配合针刺“五脏俞”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1则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临床资料
患者,女,30岁
2013年3月12日初诊
主诉:颈部不自主向右转动3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2013年1月因工作压力过大,身体极度疲惫,突然出现颈项不舒,颈部向右转动不利,多发生于晨间和夜间,且呈进行性加重。
于2013年2月出现颈项不自主向右转动,持续性点头、抽搐,且不能保持常位。
经核磁共振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痉挛性斜颈”,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无明显好转,遂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就诊。
刻下症:患者头颈不由自主向右转动,持续性点头并抽搐,伴颈、肩疼痛症状,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休息、睡眠时症状减轻,四肢活动自如,纳可,眠可,二便常,舌淡暗边有瘀点,苔白腻,脉弦细。
内科检查正常。
神经系统检查:
双瞳(-),眼球运动灵活,视野无缺损,无眼颤;
颈抵抗(-),肌肉无萎缩,左侧胸锁乳突肌、左侧斜方肌、颈夹肌肌张力高,左侧胸锁乳突肌肥大,颈部左侧可触及结节;
四肢肌力Ⅴ级,无病理反射;
感觉系统检查正常。
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
中医诊断:痉证。
中医辨证:肝肾亏虚,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神失所养。
治以顺气理筋、调整脏腑、息风止痉。
采用针灸治疗。
主穴:
膻中、劳宫(双)、涌泉(双)
百会、筋缩、阳陵泉(双)
运动区(中央前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感觉区(中央后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
颈项排刺等
配穴:
印堂、风池(双)、列缺(双)
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
肝俞(双)、脾俞(双)、肾俞(双)
太溪(双)、足三里(双)
三阴交(双)、太冲(双)等。
针刺手法:
劳宫、涌泉直刺0.5cm,采用提插泻法,待患者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留针;
膻中平刺1.5cm,采用捻转泻法,待患者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留针;
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沿皮刺入皮下,当针尖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阻力减小,将针与头皮平行,快速推进到相应深度,留针深度因人而异;
风池、足三里、太溪直刺1.5~3.0cm,施以提插补法,待患者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留针;
运动区(中央前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感觉区(中央后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针灸强刺激,持续不间断捻针3min,捻转速度200次/min。
诸穴得气后留针20min,并在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颈项肌肉扬刺,快速刺入即出针。
每日1次,局部闪罐,隔日1次,10d为1个疗程。
嘱患者避风保暖,忌辛辣刺激。
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症状缓解,头部点头症状减轻,颈部向右牵拉力量下降,食欲提高。
继续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痉挛及点头症状完全消失,头项活动自如,可以正常工作。
随访5个月,未复发。
按语
痉挛性斜颈属中医“痉证”范畴。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又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金匮要略》言:“肝中风者,头目。”
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主筋,故凡有“振掉”、强急、抽搐、眩晕欲仆等症状,为肝风内动之象。
痉挛性斜颈病机多为肝气郁结,化热生火。发为肝火,阳热亢极而生风,多为实证;
病情进一步发展,肝火过盛,耗伤阴血,阴血不足导致筋脉失养而生风,肝风内动则发为痉证,多为本虚标实。
李志刚教授认为,多数痉挛性斜颈患者神志清醒,且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颈夹肌的痉挛、疼痛情况与生活压力、紧张情绪成正比。
本案多系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调,肝气郁结不畅所致,病久则气机郁滞,气血瘀阻,筋脉失养。
治以顺气理筋、调整脏腑、息风止痉。
传统“五心穴”即劳宫(双)、涌泉(双)和水沟,为醒神开窍要穴,因位置分别为头心、手心、脚心,故名五心穴。
劳宫是心包经之荥穴,性清善降,可代心受邪,清心降火。
《勉学堂针灸集成》言:“荥主身热,心邪也。”
荥穴主治心之疾患,心属火,身热为心火亢盛的主要症状之一,热伤神明则心烦失眠,故刺劳宫可清痰舒气,开七情之郁结,清胸膈之热,清心安神。
涌泉是足少阴肾经之井穴,阴阳二气之根皆从下而上,刺肾经井穴兼根穴涌泉,可固阴阳之根、滋阴清热、交通心肾,使水升火降、上下相贯,若虚火上炎者,可壮水制火,实火独亢者,亦能釜底抽薪。
《灵枢·经脉》言:“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水沟可安神定志,醒神开窍。
天地交泰,阴阳交合,气血畅行,神府得养,魂魄意志各行所司。
“五心穴”属通智调神之穴,醒神开窍之要道。
李志刚教授改良了传统“五心穴”,将水沟改为膻中,改良后的“五心穴”针对性地减轻了痉挛性斜颈的症状。
膻中系八会穴之“气会”,又为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阴经之交会穴。
《灵枢·邪客》言:“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其具有补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之功。
劳宫和涌泉合用,起到醒神开窍、交通阴阳、沟通心肾的作用。
膻中有加强调畅气机、舒畅心智、放松心情的作用。
阳陵泉和督脉合用可理筋舒筋,缓急止痛;
百会升提阳气,调神理气,“诸病之治,调神为本”,针刺百会可加强膻中功效。
运动区(中央前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感觉区(中央后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针刺强刺激,可通过大脑中枢系统调理颈部肌肉感觉及运动功能,加强治疗效果。
颈部排刺旨在疏解局部痉挛,放松肌肉,活血化瘀。
痉挛性斜颈多与情志疾病有关,痉挛性斜颈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症状,故治疗上除采用针刺“五心穴”外,常配合“五脏俞”以调整脏腑。
“五脏俞”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是指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穴位对应临近胸腹部的五脏位置。
《针灸大成》中治疗“五脏结热,吐血不已”的针灸配方为五脏俞加膈俞。
金针大师王乐亭将其用于治疗五脏虚弱、气血两亏及久治不愈的病证。
现代研究表明,五脏俞和膈俞针刺法可治疗失眠、抑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且收效显著。
中医认为,五脏藏五志,因此可用五脏俞调理五志。
五脏俞配合印堂,可加强安神定智作用;
配合风池,可祛风;
“头项寻列缺”,配合列缺,可调治整体;
配合膈俞、太溪、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可整体调理脏腑功能,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顺气舒筋。
通过针刺手法从根本病因上治疗斜颈;
辅以局部闪罐,引气血来聚,可加强针灸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