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部疔疮
手足部疔疮
本病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发病手部多于足部,临床上具有
发病较急,红肿热痛明显,化脓后易损伤筋骨,以致影响患指功能的特点。其发于手指
部者多与外伤有关,故多见于从事手工操作的劳动者.由于发病部位和形态不同而名称
各异,如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生于指甲下的叫沿爪疔,生于指甲后的叫蛇背疔,生
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指腹部的叫蛇肚疔,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生于手指
螺纹的叫螺疔,生于五指丫处的叫手丫疔,生于手掌心的叫托盘疔,生于虎口合谷穴的
叫虎口疔或合谷疔。
古医籍中对本病早有记载,如隋《诸病源候论。代指候》中:“代指者,其指先肿,焮
焮热痛,其色不黯,然后方缘爪甲结脓.极者爪甲脱也。亦名代甲。”形象地描述了甲周
感染以致甲下结脓的临床表现。唐《备急千金方》、《千金翼方》除代指外,还记述了
“瘭疽”一证,曰“瘭疽喜著十指”,能烂筋坏骨,并列举了治法与方药。如唐《干金翼
方》中的治代指的“单煮地榆作汤”渍法,“猪脂和姜末”外敷法以及“和黄泥厚敷患指,
然后内塘灰中令热,泥干易之”等。《外科启玄》论述蛀节疗之预后,“凡手指生蛀节疗,
重则腐去本节,轻则拳挛”。《外科正宗》把蛇头疔名为“天蛇毒”,云:“患指大肿若蛇头,
赤肿焮痛,疼及连心,甚者寒热交作,肿痛延上。”并提出了各期的内、外治法.清《外
科大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本病的辨证尤详,各立命名,分为蛇头疗、蛇
眼疔、蛇背疔、蛀节疔、蛇蝮疔(包括泥鳅疽)等等,并另列代指一证,以别于指疔,使
本病的命名、诊断和治疗日臻完善。
蛇 眼 疔
蛇眼疔是指疔毒生于指甲两旁,形如蛇眼,故名.首见于《外科大战》,又叫虾眼疔,
俗名沿爪疔,相当西医甲沟炎。清以前的文献叫“代指”。如《证治准绳.疡医净说:“代
指者,先肿掀热痛,色不黯,缘爪甲边结脓,剧者,爪皆脱落,但得一物冷药汁溻渍之,
佳。爪者筋之余,筋赖血养,血热甚注于指端,故指肿热,结聚成脓,甚则爪甲脱落.”
(病因病机)
多由外伤感染所致。如针尖、竹、木、鱼、骨、修甲等创伤、昆虫咬伤等,从而感
染邪毒,阻于皮肉之间,留于经络之中,引起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本病。
(辨病}
1 临床表现 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有轻微的红肿热痛,一般
2—3天即成脓。若失治或处理不当,可蔓延到对侧而形成指甲周沟炎;若脓液侵入指甲
下,可形成指甲脓肿,则指甲背面上可透现出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液积聚阴影,形成指甲
溃空或胬肉突出。
2诊断要点 .
2.1 指(趾)甲有刺伤、逆剥或其他外伤史。
2。2 甲沟一侧或两侧皮下组织有红肿热痛,当脓肿向甲下蔓延,指甲下可见黄色脓
液。
2。3 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升高。
3 鉴别诊断
蛇头疔 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酿脓时疼痛剧烈。而蛇眼疔则为指甲一T一侧,或两
侧甲沟或甲下化脓。
(辨证)
1 初期 甲沟一侧或两侧有轻微疼痛,近端处红肿,酸麻不适。
2 中期 2—3天后患处即成脓肿,常蔓延到对侧或指甲周围、甚至侵入甲下,形成
甲下脓肿,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 后期 甲下溃空,指甲脱落,脓出肿消,疼痛渐减,或有胬肉脱出等。
(治疗)
1 内治法 一般不须内治,严重者可参照“颜面部疔疮”处理。
2 外治法
2。l 初起 外敷金黄膏,或用蒲公英捣烂,外敷;或选用10%黄柏溶液湿敷.
2。2 成脓 宜切开排脓,沿甲旁0.2cm处挑开引流,甲下积脓应切除部分指甲;重
者,指甲溃空,需要拔除整个指甲,外用红油膏、九一丹。
2。3 溃后 有胬肉高突,伤口难愈者,修剪胬肉,用平胬丹或枯矾粉;脓尽宜生肌
收口,用生肌散或白玉膏。
(预防与护理] l 有外伤破损皮肉,应及时清洁消毒.
2 患肢忌提重物,可用三角巾悬吊。
3 其他参照“颜面部疗疮”。
蛇 头 疔
蛇头疔是指疔毒发于手指末端,肿胀形如蛇头者。若发于手指螺纹处者,又称螺疔。
相当西医脓性指头炎。明《证治准绳.疡医》称“天蛇毒”。《外科正宗》云:“天蛇毒一
名蛇头疗,乃心火旺动攻注而成,其患指大若蛇头,赤肿焮痛,甚者疼及连心,寒热交
作,或肿痛延上.”对该病症状予以了详细的描述。患于手指末节的疔疮,容易合并指骨
坏死,损伤骨骼.
(病因病机罩
多由外伤染毒,火毒郁结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血腐肉败而成。
(辨病工
1 临床表现 初觉指端麻痒,焮热肿痛明显,但皮色不变,随后肿势扩大,手指末
节呈蛇头状肿胀,酿脓时剧烈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约工O天左右
成脓.常伴发热、恶寒、头痛等.后期一般出黄稠脓,肿痛渐消。若溃脓迟缓,约2周
后穿溃,且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尽,余肿不消,多是损骨的征象。
2诊断要点
2.1 多有指端外伤史。
2.2 开始指尖有针刺样疼痛,逐渐患指肿胀严重,疼痛剧烈。当指动脉受压,可有
搏动性跳痛,后期患指可组织缺血坏死,虽疼痛可减轻.但可引起指骨缺血坏死并形成
指骨慢性骨髓炎。
2。3 中期常伴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2。4 透光试验 有脓时,手指上面可有深黑色的阴影;如尚未化脓,则清晰鲜红。
2.5 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3 鉴别诊断
蛇眼疗 甲沟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化脓。但无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患肢下垂
时加重。
(辨证)
1 初期 或痒或麻,焮热疼痛,有的红肿明显,有的皮色不变。
2 中期 肿势逐渐扩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红热显著,疼痛剧烈而呈搏动性,
可引起同侧肘部或腕部署核,约1—2周成脓。伴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等。
3 后期 一般脓出黄稠,逐渐肿退痛止,趋向痊愈。若溃脓迟缓,在10一14天穿
溃,且脓水臭秽,经久不尽,余肿不消,多是损骨征象。必待死骨取出,方能愈合。
(治疗}
1 内治法 参照“颜面部疔疮”。
2 外治法
2.1 初期 用玉露膏或金黄膏外敷,或用鲜猪胆汁工枚套入患指,每日1次.
2.2 中期 宜切开排脓减压。应在患指侧面纵形切开,切口尽可能长点,但勿超过
手指中节与末节交界之处。切开后用药线蘸九一丹或八二丹插入疮孔,外敷金黄膏。
2.3 后期 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
2。4 合并指骨坏死者,溃烂肿胀,久不收口,可用2%一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每
次10~20分钟,每日1—2次,再按中期用药。如死骨存在,用镊子钳出部分碎骨片或
整节指骨,即能收口。
(预防与护理]
1.忌持重和剧烈活动。
2 其他参照“蛇眼疗”。
蛇 肚 疔
疔疮生于指腹部,肿胀如蛇肚者,叫蛇肚疔。相当西医化脓性腱鞘炎。常可损坏筋
膜。影响手指的屈伸功能。《外科证治全书》中叫蛇腹疔、泥鳅痈,“泥鳅痈,一指通肿,
色紫,形如泥鳅,焮热,痛连肘臂”.又说:“蛇腹疔生于指中节前面,形如鱼肚,色赤疼
痛。”如筋骨损坏,可影响手指的伸屈功能. 、
(病因病机)
多由脏腑火毒凝结,加之外伤染毒,阻隔经络,气血凝滞而致血腐肉败形成本病。
(辨病]
1 临床表现 整个患指红肿,疼痛逐渐加重,皮肤极度紧张、发亮,肿胀成圆柱状,
患指呈轻度屈曲,不能伸展,任何伸指动作都会引起剧烈疼痛。一般7"-10天成脓,但
由于指侧皮肤坚厚,不易出现波动,溃后脓出黄稠,症状逐渐减轻,约2周左右愈合。如
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并影响手部功能。
2 诊断要点
2。l 常有外伤史。
2.2 发病快,1—2天患指出现明显红、肿、痛,患指呈半屈位以减少疼痛,明显均
匀性肿胀,沿整个腱鞘均有压痛。
2。3 透光试验 有脓时可见深黑色阴影,如尚未化脓,则清晰鲜红。
2.4 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升高。
3 鉴别诊断
蛇头疔 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患肢下垂时加重。而本病则多患指呈半屈位以减
少疼痛,病变可及整个腱鞘。
(辨证]
1 初期 患指红肿,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皮红而光亮,关节轻屈,不能伸展,
伸则痛剧。
2 中期 疼痛日剧,7-10天成脓。多因指腹皮厚而无波动感,亦难自溃,常伴发
热、畏寒、全身不适。 .
3 后期 溃后脓出黄稠,症状逐渐而愈,若愈合缓慢,多为影响手部功能。
(治疗]
1 内治法 同“颜面部疔疮”。
2 外治法 ’
2.1 初期 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2。2 成脓 宜切开排脓。切口应在手指侧面,切口长度不能超越上下指关节。切开
后用红油膏、八二丹药线引流。
2。3 溃后 脓尽改用白玉膏、生肌散外敷。
(预防与护理]
1 忌持重和剧烈活动,应以三角巾悬吊。 .
2 愈合后,影响屈伸者,应注意关节的功能煅炼,以帮助早日恢复。
3 其他同。颜面部疔疮”。
托 盘 疔
疔发生于手掌心劳宫穴处,肿胀形如托盘之状,叫托盘疔。又因发于手掌心,故称
掌心毒或手心毒。相当西医掌中间隙感染.《证治准绳。疡医》称为穿窟天蛇,曰:“手心
结毒,焮赤肿痛,俗名病穿掌,又名穿窟天蛇。”
(病因病机)
多因脏腑火毒凝结,尤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两经火毒炽盛所致;或由外伤染
毒,气血凝滞,郁而化热而成。
(辨病]
1 临床表现.初起先见掌心红点如粟,继而坚硬起泡,随后变为黑色。肿胀可失去
正常的掌部凹陷,甚或稍凸出,肿势还可延及手臂,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因患处皮
肤坚韧,虽已化脓,不易向外透出,亦有损伤筋骨的可能。初起即有发热、头痛、食欲
不振等全身症状,并可在患侧肘部或腋部发生馨核;严重时,可致走黄。
2 诊断要点
2.工 可有外伤史,或中指和无名指腱鞘炎。
2.2 手掌心正常凹陷消失而隆起,皮肤紧张发白,压痛明显,中指、无名指、小指
半届曲,手背部水肿严重。
2.3 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升高。
2.4 X线检查 疑有骨髓炎时,可确诊。
3 鉴别诊断
蛇肚疔:病位在指腹,红肿热痛明显,患指呈半屈位,而手掌心凹陷正常,无压痛。
(辨证}
1 初期 手掌肿胀高突,手掌心失去正常凹陷或稍凸,疼痛剧烈,伴恶寒、发热、
头痛、纳呆,苔薄黄等。
2 中期 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厚难以自溃脓,伴疼痛、发热,脉滑数等。
3 后期 溃后脓出黄稠,症状逐渐减轻,亦可损伤筋骨而致功能障碍。.
(治疗]
1 内治法 参照“颜面部疔疮”.
2 外治法
2.1 初期 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2.2 成脓期 切开排脓,应依掌横纹切开;开口应足够大,保持引流通畅。切开后
用红油膏,八二丹药线引流。
2.3 溃后 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
量预防与护理)
工 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
2 宜手背向上,手掌向下,使脓毒易流出。
3 其他同“蛇肚疔”。
虎 口 疔
虎口疔是指发生在手拇指、食指歧骨间的疔疮,因其位于手足阳明经合谷穴处故又
称合谷疗,相当西医手掌鱼际感染。有较重的全身症状,重者若治疗不当亦可造成疔疮
走黄或愈后造成筋脉受损影响手的功能。
古医籍中亦称本病为“虎口疽”、“丫叉毒”、“擘蟹毒”等。明《证治准绳》又称合
谷疽,谓:“虎口结毒,焮赤肿痛,又名合谷疽.”<<外科正宗》则以合谷疔命名,并对本
病发病部位、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治疗法则一一作了概括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所示;清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则在本病的辨证方面,提出“根深为疔大为疽”的辨证要点,
在内治方面应用内疏黄连汤通里泄热解毒,补充了《外科正宗》的不足。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脏腑积热,外伤染毒,湿火阻于经络,凝聚于肌肤,气血凝滞,化腐酿
脓而成。饮食不节,脏腑壅滞,湿热内蕴而发,尤以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湿热火毒内
蕴,凝聚于肌肤而发者多。而虎口为手阳明经脉所过,合谷为十二原穴之一,故《灵
枢》谓:“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诸病源候论.时气毒攻手足候》认为:“热毒气从
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掀热赤肿疼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故此
毒从内而出也。”虎口部又为劳动操作最易受摩擦破损之处,其下有鱼际间隙而位于次指
屈肌腱的深面,一旦皮肤外伤,邪毒乘隙而深入,沿肌腱而抵此间隙,外邪深入与气血
并,郁滞久而化生火毒,火毒壅盛则生脓肿。
(辨病)
1 临床表现 虎口合谷处初起有黄粟小疱,麻痒相兼,锨赤热痛,根深如钉,合并
红丝疔则见有红线上腋内;严重者,初起如豆,漫大色青,木痛坚硬。一般3"-'5日,或
7一工O日化脓,溃脓后肿痛即减,约10天左右则脓出而愈,常伴发热、头痛口渴、尿赤
便秘等全身症状。
2 诊断要点
2.1 多有虎口处外伤史。
2。2 大鱼际和大拇指指蹼肿胀明显,压痛;拇指外展半屈位,拇指不能对掌,可伴
有全身症状。
2.3 并发急性淋巴管炎时则可见红丝一条走窜腋下。
2.4 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升高。
2.5 X线检查 怀疑骨髓炎时,可确诊。
3 鉴别诊断
托盘疔 手掌心正常凹陷消失而隆起,皮肤紧张发白,压痛明显;而本病则为虎口
合谷穴处肿胀、压痛。
(辨证)
1 初期 虎口有黄色粟粒小疱,麻痒相兼,或无小疱,唯肉里胀痛、刺痛.红肿一
般以手背为著,重者虎口部效赤肿痛,累及一、二指基底部,手指屈伸不利,可有红线
隐隐自疮肿沿手背而上延肘腋,兼见形寒、发热、便秘尿黄等症。
2 中期 局部焮赤暴肿,胀痛不休,虎口部高肿,大指、次指微屈相对成蟹叉之状。
若初有小疱者,多此时成为脓疱,疱顶凸而中软复指。发自指蹼者多见蹼间赤白鱼际处
鼓突,鱼际部饱满,按压中软而痛剧,伴有寒热交作,头痛口渴,苔黄腻,脉弦数等。
3 溃后 溃脓后肿痛即减,若脓液引流通畅,约10天则可收口而愈。脓泄过多者
可见面色苍白,唇舌色淡;或愈后仍遗手指屈伸不舒。
(治疗罩
1 内治法
1。l 初期 治宜疏风通络,清热解毒。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归尾、赤芍、秦艽、丹皮。
加减:焮热暴肿者,用黄连解毒汤;局部红肿不著者,用羌活散加减;红丝上窜,馨
核肿痛者,用五味消毒饮去菊花,加夏枯草、玄参、牡蛎;口渴便秘、苔黄脉数者,用
内疏黄连汤。
l。2 成脓期 治宜透脓泄毒,消肿止痛。选用仙方活命饮加减。肿痛胀急、壮热烦
渴者,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僵蚕、皂角刺、乳香、没药。
1.3 溃后 治宜和营益阴,清解余毒。选用四妙散加赤芍、丝瓜络、秦艽、桑枝。
筋挛不舒者,加苡仁,伸筋草、木瓜。
2 外治法 .
2。l 初期 治宜清热消肿,活血止痛。选用金黄散水调围敷;或鲜草药蒲公英、野
菊花、木芙蓉叶洗净,任选一种,加生姜少许,捣烂外敷。患部有疱者,可将疱头挑破,
外贴红油膏。
2.2 成脓期 切开排脓。切口宜作在虎口中央处,挑出脓后,用红油膏纱布条或黄
连素软膏纱布条置入脓腔引流。
2.3 溃后 脓尽后用生肌玉红膏外敷,换药至愈。愈后筋挛不舒者,可用中药桂枝、
红花、伸筋草、艾叶、苏木煎汤熏洗患手,并加强功能锻炼。
(预防和护理)
l 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手部皮肤损伤。
2 发病后患指要适当制动休息,抬高患肢,忌持重物。
3 忌食辛辣厚味、醇酒及发物。
4 后期应注意患指功能锻炼,防止筋挛僵直.
足 底 疔
足底疔是指发于足底部的疔疮,相当于西医的足底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常因发生于
足底部的具体病位不同而有特定的名称,如生于涌泉穴者,又叫涌泉疔,古籍中又称涌
泉疽,《证治准绳.疡医》说:“足心发毒肿痛,亦名涌泉疽,俗名病穿板。”
(病因病机]
本病多有火毒挟湿的特点。外伤染毒,或脏腑蕴毒,酿生湿热,下注足底,气血凝
滞,化腐成脓,则成本病。
(辨病]
1 临床表现 初起时足底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3—5天有搏动性疼痛,修去
老皮后,可见白头。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活动.可伴恶寒、发热、头
痛、纳呆等全身症状.偶可并发红丝疔,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
之消退。
2 诊断要点
2.1 常有外伤史。
2.2 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但皮色多不变,3—5天有搏动性疼痛。
2。3 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
2.4 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可升高。
3 鉴别诊断
足癣 多生于足趾脚丫,随起白斑作烂,先痒后痛,破流臭水。严重者亦可出现脚
面俱肿,恶寒发热及继发红丝疔等。
(辨证}
湿热下注证 足底部肿痛、坚硬,肿势可蔓延足背,痛连小腿。伴发热、纳呆,舌
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疗]
1 内治法
1.工 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证 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选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
加减:发热口渴甚者,可加黄芩、生地、生石膏、知母等清热及生津护阴之品;大
便秘结,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
1.2 成药、验方 参照“颜面部疗疮”。
2 外治法 参照“托盘疔”。
{预防与护理]
1 忌多走动,休息时患肢抬高30度。
2 其他参照“颜面部疔疮”及“手足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