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认知的源代码:感觉制品公司
【上帝之眼】
【感觉是制造出来的产品】
人类视觉的残像、或者后像、完形,背后的原理都差不多:我们大脑对光有一种纠偏的机制,有一种将残缺的东西补完整的倾向或者能力。
【这就有问题了,同样的对象,如果不同的大脑进行脑补,得到的感觉就可能不同了。这个脑补的过程,就是第二道的生产工序吧,第一道工序是上周介绍的电信号的传播到大脑处理。这种脑补不仅仅是视觉,其他感觉都会如此,当你一个人走夜路,被路边的树枝刮一下手就脑补是不是被鬼碰到。还有其他心里的脑补。
夫妻两人相处的过程也是这样的,一开始不熟悉,相敬如宾,虽然对方有些缺点,但此时心里都想着对方的好,为对方脑补缺点产生的原因,到后来双方逐渐了解,或者过了甜蜜期,就不再掩护对方的不好,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见解而经常争吵,在这些争吵的过程中才逐渐从不同维度理解了对方,对大部分的事情都能达成一致,也就是说感觉生产过程基本一致,所以生产的产品感觉基本也一样。这样夫妻双方也就是经历了磨合期,再次相敬如宾,相处融洽。
就算是这么亲密的夫妻关系都需要这么长时间来磨合,来达成一致(或者是“打成一致”),更何况是其他人,所以世界上还是会存在很多东西是无法达成一致,对于同样事情,如“白金”和“黑蓝”裙子,这么具体的东西分歧都这么大,更何况是那些概念等虚的东西,更会感觉对方不可理喻。】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的所有感受,都是特定的流程制造某种特定的结果或产品。
无论盲人摸象,还是白金和蓝黑裙子之争,都说明一个道理:
任何一个感知,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合成的。借用佛教的话就是“因缘和合而成”。一个是“输入”,也就是所谓的外界、身外、我们通常叫做“对象”的东西;还有一个因素,是我们自己的感知方式。【可能认知维度也不同。盲人摸象说明我们有不同维度而盲人只有少了视觉维度】
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发生改变,或对象,或处理方式,我们最终得到的感觉就是不同,如盲人摸象是输入的不同,因为每个盲人摸到的是不同的局部【盲人摸象这个例子也可以证明,拥有多维度的认知就像上帝之眼,降维打击易如反掌】,而裙子之争是处理方式的不同,因为人眼的差异。
哪怕我们都是明眼人,但我们的眼睛和别人的眼睛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知道这种不一样,这就导致两个结果:
第一个结果,我们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产品。
第二个结果,由于眼睛这个感知设备的生产线是不一样的,而这一点我们没有意识到,所以,我们会对最后的结果非常诧异。
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对方在睁眼说瞎话,纷争由此开始。而至于香菜,口味等喜好,还是把它停留在趣味层面的偏好吧,“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像英国人说的:论到趣味无争论。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我们不能强求别人的趣味要跟你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
任何物种都是有缺陷的,如果一个物种的缺陷相对于环境会形成致命障碍,那这个物种就不存在了;如果一个物种活了下来,那么一定是因为它的缺陷不足以妨碍它的生存。
生存的环境做选择,一旦环境变化了,之前不妨碍生存的缺陷可能是致命障碍,可能也是生存优势,如白金和黑蓝裙子之争的视觉差异。这也是大自然需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对于一个物种,他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一定没有妨碍生存的缺陷,也就是没有“选择压”,这个选择压概念第一次听到,就像水压、电压等,需要有势能差,就有一个流动方向,就有定向性,就有一个沿着这个方向演化或者进化,没有压力就没有演化的方向,此类物种就能大量繁殖生存下来,也就能继续积累大量没有选择压的能力。
这好像海尔集团的开放式创新的HOPE平台。当企业不知道未来发展的方向,就培育多种多样的创新企业,来延续自己:
撒豆成兵:推行小微企业制度,每个小微企业有独立的财务报表
浇水施肥:海尔平台通过“海创汇”给这些小微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培训,加速成长。
收获未来:和海尔整体规划不是很相关的企业,海尔占小股,收获投资收益;和海尔整体方向一致的海尔占大股,收获公司未来。
或者说,海尔的张瑞敏理解了大自然的自然选择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单个的生物体来说,会倾向于抛弃一些不能够影响我们生存的能力,否者就会消耗大量能量来维持这种能力。所以对于单个生物体来说,没有妨碍生存的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生存的优势,甚至抛弃对生存无碍的能力。
所谓的“可见光”是我们人类的可见光,是从电磁波里截取的一段对我们的生存有用的“光”。而对我们生存没用的,不能够影响我们生存的电磁波或者声波,人类就选择放弃它。这里就引入了进化论的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原则:“管理”是要去掉一切不创造价值的环节,优化创造价值的环节。人类的认知是整个进化的无形之手,它是对人类以及其它物种感知的一种管理,或者一种塑造。所以回顾之前的内容,我们是一个感觉制品公司,而感觉的制造过程又因为每个人对生存的能力的选择不同,或者聚焦点不同出现了偏差,导致我们对于相同的输入有着不同的感受输出。
同一物种之内都能出现这么多差异,更何况不同物种之间呢?所以任何物种在形成自己的感知能力时都会遵守一个原则:谋求生存优势。在形成生存优势的前提下,够用就好。而感知也是一种生存工具,它的功能遵循着一个法则:去掉一切不创造价值的环节。从这个规则看物种的话,所有物种其实都是残障者。
观点是说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东西。你的观点只是表达了你在什么位置上,而不是说你真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所有面相。或者说你的观点是你所处在的位置,接收到的信息,再经过你这个感觉制品公司处理之后的结果。只要存在这两个过程(输入和制造),就不是全知视角,没有全知之眼。
正如“达克效应”,就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作为人,虽然没有全知眼,但我们至少可以具备一种态度:知道自己不具有“全知眼”,或者说,知道自己的观点只是一个观点,是在无数个观察点上的一点看到的东西。起码有双环认知。
那么,看待世界的视角就会改变,更宽容别人,自己也更谦逊。
你的判断、认知在实际操作当中出现问题了,就自然证明它是次品了。就像一辆车,做成什么样子无关紧要,管用就行——“管用”这个限制使得所有的产品最后都难免趋同。
既然判断“感觉生产系统”出错的唯一的标准是“管用不管用”,那自然产生了一个问题:发现这个错误的效率太低了。【而且有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制造出来的产品是次品,如达克效应,那怎么会去改善制造过程呢?所以设备升级换代是关键。不要等待次品产生了才去认知升级。常说“后悔莫及”就是因为生产制造的次品到用户手上使用了才知道是次品,为时太晚了。】
我们通过反思和冥想,让自己抽身出来看自己的产品。而最近接受的“感觉制品公司” 的概念就是让我们有抽离出来看自己的想法。
反思,或者复盘,就是切换场景,从旁观者(当局者迷)或者换个视角看待同一件事情。这也就是“事后之悔悟”和“临事之痴迷”:事情发生之后,就是另外一种场景了,我们会有所悔悟;或者你遇到一个事情的时候,在那个场景当中一开始往往是很痴迷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所以,“反思”的本质就是要切换场景。
冥想:讲究的是“观照”,冷静的旁观者,观看自己的想法而不做干预。
在反思或者冥想之后,可能很难直面真实的自己,但有痛苦才有认知。忍受痛苦,是改进、优化、升级你认知的一个必要手段。否则如果感觉制品公司出现重大失误,就后悔莫及了。很像刻意练习讲求的导师的反馈和纠正,就是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纠正训练动作的偏误。反馈和改正越频繁,升级迭代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