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丨只因没看透这一点,99%练的不是真太极

眼下的太极拳修习者,99%练的不是真太极,最主要一点就是缺乏太极拳味,缺乏太极拳味的最重要表现,就是没有练出沉劲。

目前太极拳各门派都特别强调和注重“放松”二字。很多跟风者不懂其中原因,人云亦云大肆宣扬大松大柔,更甚者连最基本太极拳间架结构都懈的如一团烂泥,还不停地松松松……太极拳难道真的如此吗?



想要抱起一个孩子,只要孩子张开胳膊,你手掐着他的腋下就能不费力气的把他抱起来。可是若是他不想让你抱,浑身松松垮垮的,要想抱他在怀里是要废很大力气的。同样的那个人,平时可以搂着他的腰抱起来的,也没觉得他有多沉。可是当他喝醉了酒,完全没有了知觉的瘫在地上,你试试还能抱得动他吗?

一个是平常的状态,一个是完全放松,给人的沉重感完全不同。太极拳的松沉就有同样的道理。完全的放松自己,不要自己了,都给对方了,看看他还怎么应付得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也提现在太极拳里,你给对方多大的力,就会感觉对方给了自己多大的力。如果做到了完全不用力,让对方觉得不是在推一个人,而是在推一个挂在墙上的窗帘,如同推空气一般,看他还如何对你下手?

推手的时候自己的胳膊不要了,全都给对方了,让他担着自己的身体玩去吧,用不了一会儿他就得放弃!如果不是这样,那很快就受不了的人就是你自己了。把对方的来劲引到自己的脚下,对方走的时候仅仅是随着他走,体会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不能一味地追求推倒对方,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谋。

正常人如何才能做到像个醉汉一样的瘫软松沉?方法还是站桩!北方的农村,在麦收之后会把麦秆理顺一层层地垛成一垛,然后用黄泥覆盖在垛的顶端,防止雨水浸入。一年的收成会垛好大的一垛。等来年再看,麦秆垛会明显的矮了一截;第三年再看看又小了许多。麦秆还是那些麦秆,只是年头多了却看着少了许多。麦秆哪去了?其实麦秆还是那些麦秆,只是整个麦秆垛更加沉实了!

这就是我们站桩要体现的东西,一个人天天坚持站桩,身体会越来越松,越来越有整体感,也越来越会有沉重感。当关节肌肉松开后,肢体的沉重感就会随之而来。这种结果看似不合理,松了不应该散吗?怎么会越来越“整”了呢?这就是放开肌肉的控制,转为筋与骨的运动带来的奇妙效果。

在超市里买一袋大米,一般人都能提起来就走,可是把这一袋米放在一个加长的袋子里,你再提起来试试看?这就类似于松开后的沉重感一样,同样的重量在松开后的感觉完全不同。

站桩就是松开关节,用对拉拔长的方法,使连接各块骨头间的筋放长,达到类似于加长了口袋的效果。关节间的筋放长后,身上的肉就会变得格外沉,整个后背上的肉往下坠,胳膊也像一根粗粗的铁链子一样抬不动,走路的时候脚底下的负重感也越来越大。

沉劲有以下特点: 

1.沉劲是内力、内劲,伴随内气而生。

2.沉劲不是僵拙、死板、蠢笨之劲。

3.沉劲垂直于地面,且有松柔性、沉稳性、自然和谐性及灵活性。

4.沉劲来源于周身的协调一致及所有关节的节节贯串。

5.沉劲的方向是三股内劲如绞索般垂直带螺旋的从上向下。

这三股内劲是:

①从脊背由劲源点沿椎管内侧向下向脚趾骨点渗透;

②内气经丹田、会阴及大腿内侧向涌泉渗透;

③由脊椎椎骨骨髓空隙线向下经胯骨、腿骨、髁骨向脚底骨髓渗透。

6.沉劲有所积蓄时其发放有弹性,弹性的大小与速度决定于积蓄的大小与神经的灵敏程度。

7.沉劲的收蓄与发放由经络运行引领。

沉劲训练,需要在太极拳训练的大前提下进行,要遵循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诸如立身中正、颈竖头悬、周身轻利、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圆裆开胯、塌腰溜臀、松腕弛踝等。在这些要求中,沉劲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周身轻利(轻灵)及心地清净。



1、在 “站桩”中去寻找:

站桩的关键是对拉拔长,双臂向外舒展,目的是拔开背部的两个肩胛骨之间的筋;

首先心静体松,百会虚虚上领,下颏微内收,颈项松直,松肩虚腋,宽胸圆背,命门后塌,垂臀圆裆,屈膝微蹲,两臂缓缓抬起合抱于胸前,似抱树状,两手之间相距一拳头,两大拇指虚虚领住劲,两肘下垂低于手肩,肘弯大于90度。两眼平视,嘴微闭,舌舐上腭,呼吸自然,全身从头到脚依次放松。

再者用意找出弯腰时两臂沉重的感觉,逐渐把这种感觉由局部扩展到全身。方法是从头部开始,逐节下沉。意念头部肌肉与骨脱开,像挂在架子上的肉一样下坠,颈部肌肉下坠,两肩、两臂肌肉下坠,胸背肌肉下坠,腰腹肌肉下坠,两胯、两腿肌肉下坠,两踝、两脚肌肉放松下坠沉入地下。如此反复地用意念导引,速度要慢,要静心找感觉。

2,在平常“弯腰”中去寻找:

首先,两脚开立与肩同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思想入静,慢慢向前弯腰90度,两臂自然在体前下垂,意念两臂从肩关节脱开,然后腰胯左右摆动或转动,带动两臂像钟摆一样自由摆动或游荡。两臂只靠重量下垂,丝毫不用力,要用意细细体会手发胀、两臂像灌了水银一样向下沉坠的感觉。

再者当有了明显的沉重感觉后,两臂松垂,保持沉重感,慢慢起身。起身后仍要静心体会两臂松沉的感觉。如果起身后感觉不明显,就再弯腰找感觉,直至找到感觉后再起身。

3、在“练拳”中去寻找:

首先把站桩在静的状态下找到了沉重的感觉后,然后把这种感觉运用到行拳中去,久之就会在各个动作中找到这种沉甸甸的感觉,要将这种感觉贯穿行拳始终。

再者在行拳中,要认真琢磨通过周身放松找出手臂的沉重感,开始时会觉得手臂发酸,再抬手臂就会觉得沉重,这其实就是肌肉力少,沉重感增加了。然后使其作用到肩,肩放松,手臂的沉重感就会通过肩部作用到脊椎。并再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胯上放松下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