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旧照,带你回眸“上海的1990年代”
上海滩 叶丽仪 - 传奇巨声叶丽仪蜚声DIVA
图为一个男子骑着三轮车到街上卖盒饭,是一个流动摊点。那些卖盒饭的流动小贩,往往是在街边就近设摊。
20世纪90年代是盒饭的鼎盛时期,在一些车站码头、医院门口、闹市区的街边巷口,凡是人多的地方都能看见卖盒饭的,那些盒饭都是使用白色的泡沫塑料盒装饭菜。
图为位于上海长乐路的陕西南路站,是26路的公交车站点。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公交车年客运量达到近50亿人次,每年行驶的里程有100多万公里,拥有408条线路、6562辆公交车的规模。
图为夏天,两个在街边卖茶水的老人。
在街边放一个凳子,摆几杯茶水,路过的客人如果渴了,可以到小摊上喝一杯,那时候一杯好像是一毛钱左右。
图为一个“土豪”坐在街边的摩托车上和一个男子在聊天。
那时候,能拥有一辆摩托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会让其他人很羡慕,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是当时很多男人的梦想。
在那个私家车还遥不可及的年代,摩托车是人们觉得最高大上的交通工具了。
图为在街边的公共电话亭排队打电话的人们。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共电话是人们的主要通迅工具,90年代初也流行BB机,但是回电话还是要用到公共电话。
那时候安装一部家庭电话要好几千元,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是一笔'巨款',所以家里装电话的人并不普及。
如今,不只是家庭电话,连移动电话也是普及到人手一部了,再加上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以前的公共电话现在已经绝迹了。
图为大街上一个中年男人骑着人力三轮车搬运家具。
人力三轮车是安装三个轮子的脚踏车,在上面装置一个车厢,可以用来装货, 是那个时候主要的载货交通工具。
图为公交车上的女售票员,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公交车售票员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
售票员的主要工作是售票、报站,一般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要是遇到高峰期,乘客多的时候就痛苦了,他们要在拥挤的车厢里穿梭售票。
如今,公交车售票都改成自动投币或者刷卡,公交售票员这个职业也随之消失了。
图为位于上海茅台路的公交车站和71路公交车。
图中的上海市民在公交车站整齐的排着队,等待着公交车的到来。
图为路边的一个修鞋摊,一个修鞋匠正在修鞋。
曾经这种修鞋摊遍布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双鞋子坏了要修修补补好几次才舍得丢掉,所以那个时候修鞋匠遍布在各个角落。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鞋子没穿坏就丢掉了,修鞋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只有少数的修鞋匠仍然坚守在一些小巷里。
图为当时的上海,鲜有高楼大厦,大都是低矮的房子。
90年代的上海虽然没有现如今的国际化,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城市总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对于这座从清朝开便开始发展的城市来说,90年代又是一次新的蜕变。
图为90年代的上海图书馆,一大早就聚集许多求职者的身影,可见当时的上海有多活跃。
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文化,首先要看他们的图书馆是不是很活跃,如果够活跃,那么这座城市就越具备活力。
这是当时上海某弄堂里的小便处。
那时候的人们相比现在人来说相对保守,但由于上海是个国际化都市,所以当时上海人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的;画面上一名男子正在小便,而还有一名女性骑着自行车在他身后走过。
市民帮助推公交车。
90年代的上海公交车大都是有轨电车,但是这种电车在长久的时间中使用就会造成局部故障,所以一旦安生故障,就得先靠乘客或者路人来帮忙推车。
这是90年代的上海女性。
照片上的他们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在那个年代里这样打扮是很时髦的,而站在中间那位戴着墨镜的女性则显得很美。
图为上海一家餐厅中的时装秀。
图为90年代上海的南京路,街上有不少乘凉的人。
那时候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空调,电费也不便宜,在屋外乘凉成为了不少上海市民的选择,如今的中国很难再看见这一幕,可见这些年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
图为90年代上海的城市规划模型。
图为上海的包工头老板。
他骑着摩托车带着漂亮的女朋友,手中拿着大哥大电话,想必应该是早一批富起来的人吧!
大世界门口的天桥。
上海外滩露台餐厅。
图为90年代上海的妇婴保健医院。
路边的招贴画描绘了美好的未来。
小夏利出租车,起步费还记得是几块吗?
证券公司的“红马甲”。
岁月匆匆,日月穿梭
一转眼沧海桑田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