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为什么骄傲?看到最后我……
生活在上海,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
这里的人相处时,是保持分寸的距离感,尽量不去麻烦别人,也不轻易承诺别人,不欠人情债;
这里的人有高度的契约意识,一旦答应的事情就会规规矩矩的做好,在这里办事情不必非要拉关系,谈合作先小人后君子,严格按照合同来;
这里的人做事情认真,无论是做生意、做学问还是做人。
这里的人守规矩,排队,讲公德,讲文明,讲道理。
这里的男女平等意识非常超前,“上海牌”男人一直是婚恋市场的“金字招牌”,男人买、汰、烧,照顾家庭在这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这里的人精致、普遍重视健康、有文化修养。
在这里,是可以用自已的努力和实力来证明自己的,因为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让这里充满了无限可能。
上面说的这些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精神,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开创性倡导和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这座城市在短短百年间就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西方人口中的“The Greatest City of the Far East”、“Paris of the Orient”,成为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笔下的“魔都”。
百年上海,百年风情。这里曾经诞生了无数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第一”,音乐、文学、美术、建筑、电影、舞蹈、戏曲等领域人才辈出,大师云集。
梅兰芳 刘海粟 邬达克 张爱玲
这里诞生了第一首在国际上广泛流行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而这首曲子的作曲者还有许多作品,让人一听到就想到了上海,想到了那个时代的衣香鬓影,是的,陈歌辛还有《夜上海》《蔷薇蔷薇处处开》《梦中人》《恭喜恭喜》《苏州河边》……
而陈歌辛的大儿子陈钢,前不久用一场音乐会,展现了他的没有《梁祝》的岁月,还可以是那样的芳华。(文章末尾有链接)
他爱上海,他觉得要用音乐向世界奏响上海的声音。于是除了《梁祝》,还有了改编他父亲作品的《梦中人》,有了《雷雨》片段的《鲁妈的独白》伴颂,有了昆曲风三重奏《惊梦》,越剧风三重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评弹风三重奏《三轮车上的小姐》……
他爱上海,他觉得要把上海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于是2011年,他与上海Lady程乃珊聚集了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名家,成立了我们“克勒门”文化沙龙。
来听听这个身体力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人,是如何理解“上海文化”品牌的?而他又是如何用音乐来表达的?东方网记者用3分钟告诉你《梁祝》之外的故事。
问题一:上海为何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牌是中国牌,也是世界牌,上海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文化地发源地,它非常骄傲地创造了诸多中国的第一。李强书记提出的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也是让我们看到了上海的传统和远景。
问题二:“上海文化”,尤其是海派文化的灵魂是什么?打好“上海牌”的关键在哪里?
海派文化非常讲究融合,其实就是一个字“合”,它妙就妙在它是一个新的生命体,我父亲和我都是百年海派文化的见证人。从《玫瑰》到《梁祝》到《王昭君》再到现在的《三重奏》,就是海派文化不断创新、融合,发出的新的光芒。所以海派文化它是时新的。
很多人来听我的音乐会,认为一定有《梁祝》,结果偏偏没有《梁祝》,因为我想《梁祝》已经演了59年了,明年就是一个甲子,而我的其他作品很少被大家广泛知道,我应该比《梁祝》更大更广。我既然继承了海派文化的传统,继承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我理当写出比《梁祝》更多的东西,我也这样做了。
很多时候我创作非常快,但是你们不知道我的创作前后。当年与何占豪写《梁祝》,正式写只用了3个月,还都是业余时间。
中间还出了个事故,我写完总谱后,夹在自行车后座的夹子上,结果骑车时就不小心丢了。5月初总谱完成,而5月27日就要上演,总谱丢了,只能重写了一遍啊。不过这一重写,却定稿了,直到现在一个音符都没改过,但是我的其他作品却改过很多。
比如《王昭君》,写完后,我自己很满意,请老朋友俞丽拿来听首演,当时首演的《王昭君》长达45分钟,我总以为她会表扬我几句,结果她一句“太长了”,我就很生气,说:“我一个音都不会动”。这个气一生10年,10年后俞丽拿打电话给我说要搞一个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汇演,希望我的《王昭君》也能来参加。接着她一连讲了1个小时希望我修改的地方。10年也过去了,我的火气也慢慢地平了,觉得她说的是有道理的。后来我自己砍掉了15分钟,比俞丽拿说的还要短,节奏更紧凑了。所以,虽然我创作的时候很快,可是我的准备期和修改期却非常的长,我一直要修改到演奏家没有意见,我自己没有意见,或者我自认为已经没有能力修改的时候,我才会停笔。
这也就是海派文化为何是时新的?因为它就是不断更新、不断创造,它不会固守一种东西。我自己很得意的一件事情,我写的《三轮车上的小姐》,我把旧时的音乐,把评弹和流行音乐都融在一起,表演艺术家沈昳丽用苏州话一唱将“三轮车上的小姐”唱出了“真美丽”,接下去唱到“你为什么”又用起了普通话,因为这里再用苏州话就不好听了。她将两种语言融合在一起。我们把所有的东西炒出来一个菜,什么都不像了,它就是很独特的一个东西。
昆曲梅花奖得主 沈昳丽 在陈钢作品音乐会上
现在很流行说跨界,而我认为,跨界不是七拼八凑,而是各种文化交融后诞生的一个新的东西,这就是海派文化。
问题三:未来,打磨、擦亮“上海文化名片”又该从何入手?
我觉得对上海文化的发扬,一定要有两个条件。第一是爱上海,第二是懂上海。假如没有对上海的爱和感情,没有对上海城市文化的那种崇敬之心,就不会很好的继承文化,仅仅只是打牌了。
所以我们必须老老实实、恭恭敬敬研究百年上海的文化,研究他们是如何从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最先进的文化,他们是如何把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如何做到雅俗共赏。所以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首先要恭恭敬敬地学习上海的文化,不要空打“上海牌”。
特别感谢
上海信托
静安区文化局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