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参、黄屹的青春峰值
3月5日,两位处于青春峰值的音乐家黄屹与高参,在星海音乐厅携手广州交响乐团演绎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门票一早就告售馨,号召力不一般。音乐会安排了3个作品,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和马蒂奴的交响诗《为纪念利迪策而作》。虽然风格各异,但都是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都是表现性很强、内容深刻的音乐。投入地欣赏的话,并不轻松,因为音乐里记录着那个时代人类无法释怀的阵痛。当然,要驾驭这场音乐会,对独奏家、指挥家和乐队也是不小的考验。尤其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有着太复杂的结构和内容读解。
李乐为 / 摄
作为纪念利迪策的交响诗,规模不长(不足10分钟),但是情感浓烈。音乐会开始就安排这个作品,不自觉地将大家的心情拖入比较沉重的情景当中。其实,“救救孩子”的呼唤声一直在鸣响,并不遥远。马蒂奴音乐中柔板的圣咏歌调,仿若对被屠杀的人们的哀悼和爱的呼唤。广交演奏家们的演绎严肃认真,听众也屏息聆听,整个气场非常高级。接着高参出场,以轻柔的北国音调稀释先前的沉重,但是d小调的忧郁仍然缠绕在整个音乐厅。当晚的音乐调性(肖五也是d小调)确实是挥之不去的愁怀。此前我的听觉印象中,高参拉这首作品的第一个主题是比较结实的声音,当晚听到的却是近似泛音的处理,给我新颖的透明感。北国风光的声音体验,西贝柳斯的音乐是无可代替的存在。辽阔的森林、冷峻的山峰幻化成音乐中斑斓的色彩,却有坚实的质感。高参与乐队的合作无间,除了个别地方管乐声部和弦乐的错牙,整体上来看作品的演绎是比较完整的。高参在第一乐章的第二段华彩中展示了高超的技巧和音乐即兴陈述能力,尤以复调部分清晰的两个声部流动令人印象深刻。为答谢乐迷的热情,他返场的《我的中国心》也很精彩,不是以简单的歌调应景,更有小提琴演绎的独特品味。
下半场的“肖五”,有着贝多芬风格的称誉。不过,两者到底是身处不一样的时代,表达出不一样的深刻人性体察。贝多芬听起来也许是吃力的,但是肖斯塔科维奇就是复杂的,甚至是惶恐不安的——苦涩多于甘甜的人生真相,怎能不让人唏嘘。《第五交响曲》四个乐章的音乐性格既有明显的对比,也有相互间层次入微的情感情绪递进和迂回,变化之复杂、幅度之大是器乐作品中比较罕见的。而弦乐声部钻心的高音长线条抒情,算是俄罗斯作曲家的专利了,第一乐章便以此撩人心脾。指挥家和乐队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高质量完成了肖斯塔科维奇这位天才的音响设计。第二乐章的谐谑曲,接近广东音乐的轻松自如,不同于我以往听“肖五”经典版本的体验。长笛、黑管、钢琴、竖琴、打击乐,包括首席小提琴的个别表现都不错,可圈可点。第四乐章中,黄屹略显夸张的挥拍,带出了强大的管乐呼号,是难得的“广交色彩”,不太容易在东方的交响乐团中听到。
广交的专业水平不好作对比,但是从莫扎特到肖斯塔科维奇,他们都会拿出过硬的质量,无论跟谁的合作,均不会让听者失望。黄屹是年轻的指挥家中较具个性的代表,肢体动作传递音乐韵律。他当晚指挥的肖斯塔科维奇有着奇峰突兀的审美意趣和不失感动的情感力量。
文 | 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