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中药,通阳化气

湿为万病之源,湿多为水,水液积聚,便是一潭死水。死水会生有害物质,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引起不适或疼痛。

五苓散是汉代仲景大师所创著名利水方,被赞誉为千古利水第一方。用以治疗气化不利所致蓄水诸证。

气化不利通常和阳虚有关,阳虚就像出太阳的时间少,地上阴寒一片,水湿不能蒸腾,引起代谢障碍而生多种病症。与肺脾肾尤其是脾阳的温煦有关。

若脾阳虚,上不能输送水谷津液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便会痰湿内生,或水湿停滞。

若脾肺肾均阳虚,互相不能帮衬,水液难以蒸发气化,于是积聚形成有害之水。

经方名家黄煌教授认为:只要是体腔内积液,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肝硬化腹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等,都有用五苓散的机会。

从最基础的来说,利水可让身轻,身轻可减肥。利水可泄浊,从而排毒祛斑。利水还可行气行血,从而消肿止痛,兴阳事,治肿瘤等。

五苓散组成:

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方中猪苓,性味甘淡平,淡能渗利,故其偏于利水渗湿。又因升而能降,降而能升,不仅能除体内之湿,还能除皮肤之湿。

泽泻能宣通内脏之湿。

其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最善利水而泄下,通行小便。

泽泻的另一个功效,是泄热。由于其性偏寒,能够清膀胱的热,也可泻肾的虚火。由此养五脏,补虚损。

与猪苓相配,泽泻偏重于祛内在之湿,猪苓偏重于祛外在之湿。共同利水泄浊,将身体打造得干净舒爽。

白术苦辛温,为健脾补气要药,既能去脾胃之湿,把湿气化成水蒸汽,通过体表毛孔散发出去,又可将有用之水湿气化为津液,为人体所用。

茯苓,得松之余气,甘淡而平,能守五脏真气。为健脾利水消肿之要药,能将中焦脾胃的水湿也就是废水从二便排出。

四味良将相配,从多角度达到利水之目的。

不过它们的出场,就像拿到手中的信用卡,还需一个激活码,整个方子才能运转起来。

桂枝便如那个激活码。其性辛温助阳,善祛风寒,温通经脉,能像个小太阳般将水湿气化。与茯苓猪苓们接通,通阳化气,加强肺脾肾的排水利湿能力。

难怪黄煌教授有上述言论。列举几类运用,看其为何运用颇广。

1 干眼症

使用五苓散后,可使津液上乘,口中生津,眼内也生津液。

2 褪斑

经方名家刘渡舟先生说,脸上的色斑是水斑,水毒。多余的水分在体内沉积,水为阴,而面部是诸阳之汇,阳气不到面上,便开始生斑。所以对于色斑可用到五苓散。

3 减肥

五苓散用于减肥,最适合伴有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尿酸、痛风的浮肿型肥胖。减肥时最好加味葛根生有用之津液,黄芪补气,让身体有力气来减肥。

4 保肝

脂肪肝最适用五苓散。这是由于脂肪肝患者容易自汗,脸上油腻腻的,腿有时候还肿。由于此症常和喝酒有关系,故在运用的时候可加葛根,让葛根来解酒毒。

另外,有黄疸的慢性肝病也适用五苓散。这是医圣张仲景说的,“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5 消积水 

体腔内的积液或者积水,五苓散最擅长把它搬出来利掉。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的积液、胸腔积液,甚至胃中有水都可以用五苓散治疗。另外,若是肿瘤导致的心包积液,用五苓散配上四逆散、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胸水可逐步消除。

6  兴阳

这个问题,有一种是水多,有湿。这类病人大多有“浮肿,下体沉重,肥胖”,也就是所谓的发福。用五苓散治疗此类阳痿,可加味葛根,葛根能够升阳利水,并另服金匮肾气丸。

一个问题:五苓散之如何制作服用?

五味药捣为散末,每次服6-10g。也可用水煎作汤剂。服后多饮热水,以令微微出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定夺。此方有成药。

唯此二君可“起阴气”——葛根、泽泻

在常用中药之中,明言有“起阴气”之功效者,只有葛根和泽泻两味中药。“起阴气”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葛根条下,“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泽泻“起阴气”之功用始见于《名医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葛根之“起阴气”

自《本经》提出葛根“起阴气”以来,关于“起阴气”内涵很多医家均有注解。有云“提气”者(《本草新编》);有说“升津液”者(《本草问答评注》);有载“升阳”者(《汤液本草》);有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者(《本草正义》);有言“能使阴器勃起”者(《本草经疏》);“起阴气”就是“曳脾阴”(《本经疏证》);起阴气起的是营血、津液等水谷精微物质;起阴气三字应解为升布阴液等。

可见,葛根的起阴气之功,是指葛根对人体所产生的功效而言。从具体的过程看,起阴气应解为葛根可以将阴液化生为阴气,也可以理解为升阳。通过“起阴气”的作用,升腾外散,从而治疗消渴、身大热、痹痛、呕吐、下利等症。但因葛根不能直接滋阴,故而阴液亏虚时应当配伍滋阴养液之品,不能单独应用,否则有“竭胃汁之虞”。葛根“起阴气”之理为“阴者从阳者也,人生阴气,脾为之原,脾与胃合,辛甘入胃,鼓动胃阳,阳健则脾阴亦起也。”“起阴气”的目的即“阴阳并至,津气兼升”。 

泽泻之“起阴气”

泽泻的“起阴气”之功,始载于《名医别录》。为了好理解泽泻的“起阴气”之功,可通过比较泽泻在五苓散、猪苓汤中的作用而有所领会。

五苓散主治蓄水证。由于水蓄不化,精津不得输布,故渴欲饮水。愈饮愈蓄,愈蓄愈渴,饮入之水,无有去路,甚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而不直驱于下。又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五药合用,利水渗湿,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表邪得解,脾气健运,则蓄水留饮诸证自除。

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下焦,兼真阴亏损证。水热内结,津液不得四布,故小便不利,口渴身热;热邪伤阴,阴虚热扰,故心烦不寐。方中以猪苓为君,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以助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佐以滑石之甘寒,利水而清热;阿胶之甘咸,润燥而滋阴。五药合方,利水渗湿与清热养阴并进,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使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症自解。

猪苓汤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皆治小便不利,口渴,身热,其证相似,但病因病机迥然有别。五苓散证系寒气阻滞水蓄下焦,故用泽泻、猪苓、茯苓利水,配伍桂枝温阳化气,组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证乃邪已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猪苓、泽泻、茯苓之利水,佐以滑石之清热、阿胶之养阴,合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两方均治“渴欲饮水”之症,均用泽泻,这可能就是《别录》说泽泻“起阴气”。

葛根、泽泻“起阴气”功效比较

  葛根与泽泻起阴气的功效,都是与水液代谢异常有关。葛根是从下“阴化随阳生”,泽泻是从上“化阴而阳复元”。正如《本草思辨录》说,泽泻起阴,虽不及葛根输胃汁以注心肺,而得气化于水,独茎直上,即能以生气朝于极上。凡眩悸颠眩,多归功于茯苓,而泽泻汤治冒眩不用茯苓。冒眩者,支饮格于心下,下之阴不得济其上之阳,于是阳淫于上如复冒而眩以生。泽泻不特逐饮,且能起阴气以召上冒之阳复返于本。

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猪苓

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本品甘淡平,入肾、膀胱经。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作用,凡水湿停滞者均可选用。常与茯苓相须为用。

(1)治表邪不解,水湿内停之膀胱蓄水证及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桂枝、白术等同用,如五苓散。

(2)治水热互结,热伤阴津,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阿胶等同用,如猪苓汤。

(3)治脾虚湿盛之水肿,泄泻。常与茯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四苓散。

(4)治中暑伤湿所致的水湿泄泻。常与茯苓、白术、厚朴等同用,如胃苓汤。

(5)治热淋。常与木通、滑石、生地等同用,如十味导赤汤。

(6)治带下。常与茯苓、车前子、黄柏等同用。

猪苓汤  ▲▲ 

〖方源〗 《伤寒论》“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组成〗 猪苓 去皮   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碎,各一两[各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主治〗 
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下利口渴欲饮心烦不寐咳嗽呕恶,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功用〗 利水清热养阴。
 
君 猪苓 ── 专入肾与膀胱。苦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

  ┌ 泽泻 ┐
臣 ┤    ├ 以甘淡之性,助猪苓利水渗湿之力。
  └ 茯苓 ┘

  ┌ 滑石 ── 甘寒,利水而清热。
佐 ┤
  └ 阿胶 ── 甘咸,润燥而滋阴。

[本方特色]

①五药共合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②使水去而热消,阴复而烦降,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

[对比研究:五苓散与猪苓汤

  1.本方以利水为主,兼以清热养阴。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亦可用于热淋、血淋属湿重热轻而兼阴虚者。若治热淋,宜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3.泌尿系感染、肾炎,小便不利兼阴虚有热者可用本方。
  《古今名医方论》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去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热,亦于胃中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临床报道:用猪苓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13例,与西药治疗的同期患者12例对照,猪苓汤的疗效优于对照组。13例患者中,11例在休克期前阶段给药,有9例未进入休克期后阶段,2例进入休克期后阶段。另2例先经西药治疗,因治疗棘手,在进入休克期后阶段后改用猪苓汤治疗。结果无1例死亡。对照组12例中,有3例死亡。在治疗中,观察两组病人的反复休克次数、出入水量和血压变化以及扩容效果(通过血钠、血红蛋白的测定),证明猪苓汤优于对照组(中医杂志,1982;6:34)。
  若内热盛,阴津大亏者忌用。《伤寒论》中指出:“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