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课程 | 教师生涯的经历、寻找、体会——贞元卓越课程研讨实录之小学科学

石星星老师

《绿野仙踪》讲述的是小女孩多萝茜被龙卷风从堪萨斯吹到了奥兹国,想要回家,在去翡翠城的路上分别遇上了稻草人、铁皮人还有狮子,稻草人觉得自己啥也不懂,因为没有脑子;铁皮人想要一颗心,有心才会有爱;而身为森林之王的狮子居然是个胆小鬼,它最需要勇气,于是一起结伴克服了种种困难,并最终达成了梦想。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追寻的故事~是的,每一趟旅程都是一场追寻:追寻者、目的地、前往目的地的指定原因、沿途的挑战与考验和前往目的地的真正原因,那绿野仙踪中追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或者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人的成长,是必须自己去经历的,谁也无法替代。于孩子而言如此,于我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我也想回过头看一看自己来时的路,谈谈我的经历、追寻、体会~

之前跟大家分享过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及内在逻辑,而今天我想梳理一下自己这几年的心理变化过程,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从2016年10月加入团队到2020年7月的今天,这四年分别见证着自己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痕迹,我对科学的认识,我对孩子、对教育的认知,何以一步步生发?我的几个关键词都在这张图上~

The First Year:初相遇

回到旅途开始的地方——运城国际,运城国际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偶然,一个天窗,另一个精神世界,对于刚刚毕业的我,在懵懂之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踏入的一个修炼场~

1)最初的半年间(2016下半年),我完全是懵圈的,对这里的一切充满迷惑,这里的老师有点“特别”,她们满腹才华,却也能用最简单的词语说出最动人的话;这里的孩子有点“特别”,他们看起来很自由、很open;这里的教育跟我脑海中理解的教育有点不一样:课本上所写的“教书育人”四个字太过简单,我竟不知道教育不仅需要师生对话,还需要生生对话(难道不是老师说孩子记就好了吗);原来教育不是淘汰孩子,而是需要发展每一个儿童;原来想要上好一节课,必须以日以年的细细钻研、琢磨……一切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是一种冲击,一种新的认知,带着这种冲击、疑惑、好奇,迷糊的我遇到小石头、小溪流,只是那时懵懂的我却在一厢情愿的用知识去“禁锢”他们~

2)后来(2017上半年),伴随着各种共读(《教育的目的》《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人是如何学习》《正面管教》等)教研,我走进“存在关系?前概念?认知冲突?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浪漫-精确-综合……”,但那时,所有的词汇于我而言都是浪漫的,我无法快速精准的去解读它们,理解它们真正的含义,这些陌生的词汇让我纠结着、撕扯着。但是,隐隐约约的我好像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自身从小到大的教育历程好像是不对的,迷蒙中我感觉王校说的貌似很对,他所指明的、前行的方向是对的。所以,做惯了“好孩子”的我,在还没有清晰的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就开始横冲直撞的开展三年级的种植课程了。是的,就在那个春夏,我开始跌跌撞撞的“搞种植”,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大课间、午饭后、午休、晚饭后)带孩子们去校园外挖土,在教室里播种、育苗,在后操场、校园围墙外建园、种植,从室内到室外,从初春到盛夏,我们一起种了太多太多植物;我也会在每节课上非常郑重的反馈每一个关于植物成长、变化的瞬间~

就这样,我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博、鑫、云、啸、硕、涵、琳、齐……这一个个身影在我眼里灵动起来,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孩子的生命是如此鲜活,它不是机械的、教条的、理所当然的,每个孩子的生命气质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的故事(这跟我从小到大对孩子、对生命的解读完全不同,包括之前念书时兼职在辅导班代课,在我眼里,孩子只分为听话的孩子和吵闹的孩子,天呐,此刻想来真的太惭愧了)。我好像第一次触摸到了所谓的“存在关系”,于我而言,存在关系就是陪伴、是接纳、是倾听、是互动、是对话、是激发鼓励,是走进每一个孩子,也让孩子愿意主动走近我。直到现在我依然能清晰的记得跟我互动过的每一个孩子,他们中有很多生命能量弱的孩子,在我这里,他们可以找到另一种安全感与存在感,所以…很意外的,在那半年里,我收获了一批“小粉丝”,他们愿意走近我、走进科学~

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伴随着持续的教研、共读,随着我对植物课程的开发,我好像慢慢理解了王校口中的“鲜活的生命”,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每一个生命亦是如此,不论人,还是动物、植物。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就是它们独一无二的生存智慧,就是它们能够屹立在这世间的刻在基因里的“本能”。这一年,我对孩子、对生命、对科学有了新的认知,但这所有的领会都需要呈现在课堂上,要真正带给孩子们“思”的东西~

3)2017年暑假年会演讲是一个契机,当时我将自己这半年来带领孩子们沿着季节时序观自然、种植物的历程非常清晰的梳理了出来,演讲前一晚,王校突然让我加入“蒲公英的前世今生”这一节课的课堂设置,我心想:都这个时候了啊…呃呃呃…好吧…,我很“听话”的加入一节课的课堂设置。其实在演讲的时候,我没有领会到呈现这一堂课的意义,但是,就在讲完之后的某个时刻,仿佛醍醐灌顶一般,突然间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科学课堂要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一切的种植活动都是为了让孩子打开感官与植物建立依存关系、与自然更好的对话,给予孩子们丰富的经验,浪漫感知自然之后是思维的砥砺,科学课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让孩子们像科学一样思考、探究。我也对浪漫-精确-综合有了初步理解:孩子不是残疾,也不是水桶,我要充分调动孩子们脑海中一切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一步步去解决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最终达成一个临时性共识。

The Second Year : 改变 行动

2017年开学季,带着对存在关系、对科学学科、对课堂对话、对教育的新认识,我遇到了新新的橄榄树和新新的小蝴蝶。

对课堂观念的转变(以儿童为中心,从知识到探究)意味着孩子是主动的,孩子首先要对我及我的学科感兴趣,我意识到【存在关系先于认知关系】,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同时我也在实践中深刻的感受到了。所以,这一年,我会花大量的课下时间带孩子们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搞各种活动:认领树木、制作标本、叶脉书签、种蘑菇、制作生态缸等等,与孩子建立存在关系,同时也竭尽全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热爱。

但仅有存在关系是不够的,一定要把科学学科的魅力真正的揭示出来才可以,因为无论如何教育都是要发展孩子的,这就是存在关系先于认知关系,认知关系又高于存在关系。所以,这一年,随着我对课程逻辑的理解,带着我对学科的崭新认知,每一节课我都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基于孩子们的已有认知去设计课堂对话,竭力想要呈现本学科的真正魅力!也许我的领悟还未透彻,但行中有知,首先我会非常踏实的去践行,这一切在橄榄树和小蝴蝶得到了非常好的验证。

1)运城国际的橄榄树当时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传说中他们非常“自由、奔放”,要在这个班级践行第一轮相对完整的植物课程,其实我的内心充满着担忧与焦虑,我害怕自己作为新教师太“弱”,hold不住他们。但是意外的,橄榄树就像狂野上的燕麦草“异军突起”疯狂的拔节抽穗,以自己的节奏昭示生命之歌。因为课下活动的丰富性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因为课堂上的思维交锋足以令他们兴奋,所以在植物课程的实施中,我所有的高峰体验都来自这群小猴子一样的橄榄树,效果非常好。是的,就是这样的橄榄树,我到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他们每个人的脸,我记得刑同学,初印象是在制作植物标本时他总是非常稳重、细心的称量出使用胶体的重量,专注的不可思议;每堂科学课开启前他都会准备好写绘本,摆正坐姿,眼睛亮亮的望向我;课堂上不论何时都会积极、深入的思考、参与对话,成为班级的思维流带动者,我那个时候经常想: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好!这么好!以至于偶然的情况下当我得知他居然是非常“调皮”的孩子时,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吧,他在我眼里是那么专注、润泽,所以我想:他是真的被科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吧~还有,有点爆脾气却喜欢做实验的琛,看似漫不经心却永远思维在线的昊,对万物充满兴趣热爱探究的赫…他们是真正的被学科魅力自身的力量所吸引、启发,走进科学然后走近了我~直到现在我依然深深、深深的怀念着这群带给我无限触动的小猴子。

2)小蝴蝶作为四年级的新班,班级里三分之二都是男生,江湖传言他们班非常的“社会气”,不好管。但因为当时作为小蝴蝶的第二副班,我自认为跟他们有更深一层的链接,所以,当我极力在班级里成立各种小分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时,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从跟我的学科相关的鱼缸换水、动物墙绘到教室言行、餐厅就餐行为等等生活中的点滴,我都会及时的、坚决的、就事论事的表扬某个人或者明确指出我所看到的不美好行为,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并分享我的经历与看法(可能觉得有种隐隐的责任感,不仅仅是知识、思维、还有道德人格)。于是,走进荆同学、辰同学、文同学…我深深的体会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不同,通过对话、互动,我明白了他们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我们永远不能根据某一现象对孩子“妄下断言”,作为老师不仅要在行为上谨言慎行,更要在思想和语言上警醒这一点!生命因为不同而精彩,而不是因为相同,我想要去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如此与众不同,当你真诚的时候,孩子也会真诚。所以,他们很喜欢跟我聊天,我们成了独特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当然,学科的魅力和老师是合二为一的,一定要让孩子爱上课程本身,所以,我们的互动不仅在课下,还在课堂上一次次的对话中,在这个过程中,也真正唤醒了我对植物、对动物生命本身的触动与爱(以前我对植物的惊叹可能是为了感染孩子,但现在我是真的为这些生命本身的存在而惊叹)。

这一年,我真正明白也体会着:一个优秀的老师,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而是一个好的聆听者、对话者、启发者、感染者。所有的观念、思维活动都是发生在儿童大脑内部,我们要基于儿童发展儿童。我也更清晰的认识到一节课如何基于“浪漫-精确-综合”设置对话。何为“浪漫-精确-综合”?它不是外在的资料包,它是发生在孩子大脑内部的、内在的认知节奏。每个孩子的脑海中都不是空空如也的,浪漫就是要调动起孩子脑海当中的已有经验,这是一切认知及后续对话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寻找孩子的认知冲突点,并通过逻辑、对话一步步帮助孩子解决这个冲突,建构观念,这就是精确的建构过程。最后,用已经建构起来的观念去解释最初的现象或者生活中的问题,在运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让观念变得更灵活,另一方面可能会遭遇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开启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这就是综合。这一年,在王校的引导、自己的坚持、孩子的推动、我对学科、对教育的领会(探究 建构)下,在实施课程时,所有的一切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互动与体验,给了我很大很大的力量,也唤醒了我自己内在的对自然万物、对儿童生命的敏感、好奇。

The Third Year : 挑战 新认知

我不是在做之前就领会到这一切的,而是在不知道的时候先去做,做了之后感受到这一切、得到验证,进而体会到了它们真正的含义,我想这就是在行中获得知。就这样,我带着巨大的力量,带着对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带着对课程的理解,跟随团队来到晋中。

晋中对于我而言意味什么呢?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遭遇到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未知的领域——天文地理;也是一次新的机遇,我听许多人说过我的科学课之前一直很稳,但在晋中迎来了一个爆发期;是的,这一年的经历很特别,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我不断突破自己的短板,探寻到了关于教育的新板块,且有所收获。毫无疑问,那段时光是充满喜悦的,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也是我最痛苦、最黑暗的一段时光(可以说直到我们离开,它都是我理解的至暗时刻)。

首先,我本身是理科出身,对地理少有涉猎,在专业知识层面,这就是我的“天花板”,没有任何参考,我两眼一黑,完全不知道如何设计地理课程的内容;其次,我所掌握的三四年级的生物课内在逻辑似乎与地理课程不太一样,这让我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跟王校的交流中,我清晰的知道了学地理必须带入适当的户外考察,让孩子们直面大自然最本真的样子从中获得启示,但…怎么考察呢?初初踏入这个领域的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专项考察活动,还要带领一批孩子去,怎么去,去了怎办,如果毫无所获怎么办?……一大堆问题横冲在我的面前,让我濒临崩溃。是的,我在最初的时候是完全绝望的,所有情绪都崩在心坎里,这种紧绷的状态从学期初一直持续到学期末,从未松懈。

幸运的是,我是一个“乖孩子”,我还是一个充满韧性和足够努力的“乖孩子”,尽管前面一片黑暗,还是要踏脚前行;幸运的是,我遇到一批优秀的小伙伴:路遥——总是以她专业的视角给予我帮助,只要我求助总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手,帮我攻克知识上的难关;每一次外出考察前,都是她陪我一起各种倒车前往目的地“踩点”,不计较旅途的奔波、往返的费用、遇到意外从未抱怨过,沿途对我的所有询问、质疑都耐心回应,给予我最真诚的陪伴和指导,其实我一直对此都是心怀愧疚的,但却无法开口表述,我知道这一趟趟的路途都很辛苦、劳心劳力……所以,路遥,谢谢你,谢谢你的一切;俊梅——她常常对我的学科充满无限的包容、支持和鼓励,其实我们一开始一点也不熟,但当我提议要去考察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她愿意跟我一个“菜鸟”一起去尝试新东西,她能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去审视我的一次次出行活动,洞见这些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推动所有,真的,太感谢她!我这样的“边缘学科”其实要做成一件事真的太难,它需要很多其它方面的支持才能开展实施;甚至和晶同学,作为一个艺术家,总是被我折磨,因为她是我的室友,所以,我总会把她当做我的前测对象,一遍又一遍的提问,现在想想太残忍,我拿科学的问题去折磨一个艺术家;还有我那些不美好的崩溃情绪都会展露在她面前,谢谢倾听和包容;还有我们小团队每周日晚上的文理综的课前教研,都对我这半年的课程开发至关重要。

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是团队的力量让我能勇敢前行,就这样莽撞的开启第一次红崖峡谷的考察活动。踩点的时候,我会把沿途走的每个风景都拍下来,用小本子记录在这里看到的一切现象,思考它可能给予孩子们的怎样的启发、问题、思考,回来后规划好出行路线,确定沿途考察停靠点及时间,预设一系列的问题及猜想,把底线目标卡在这里。然后小心翼翼的跟老师、跟家长对接、沟通,得到认同。

其实去之前,我并没有报很大的期待会有怎样的收获,甚至在想只要安全就好,出乎意料的,抵达之后孩子们完全被大自然的一切所吸引,观察、记录、收集、发问、对话、思考,那是直面自然本身的力量。当时我能强烈感受到那些东西对他们的触动,可能只是微妙的变化,回程后就会忘记,但那种改变是刻在生命里的,不是只是刺激动物神经,而是整个人从思维到心灵的打开。回程后对岩石分类、组织演讲、考察报告,这一系列对我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孩子也是。那一次,我体会到这个课程的重要性,同行的家长也是。那一次,我意外的走进了新的领域,初次触摸到“专业考察and课程融合”的魅力,如何理解呢?出行必然有具体的明确的目标、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展开活动,它就像是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其他所有的一切比如诗歌、音乐、绘画、创作都是自然而然生发的,对孩子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全息性的,他的生命是整全的,在自然面前不要试图割裂它(之前也专门跟大家分享过课程融合的事情)。外出的目的是明确的,但外出的过程是未知的,会收获什么也是未知的;让孩子用尽一切方式去感受,去与整个天地连接才是最重要的,生活在自然里的人一定是跟自然有联通的。

从感官层面的打开到更深层次的思维、生命的打开,这一年,我和孩子一起好奇着、成长着。当然,这个过程难吗?难!非常非常难!比如:我们去后沟古村考察,会遭遇天气、出行、餐饮、安全等等一些问题,许多问题不是没有,只是它们被解决掉了,我希望通过这次的分享也能让大家意识到,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有迹可循的。在我混沌的时候我就开始策划活动,当我策划之后,迈出这一步经历这一切后,获得了满满的力量感!

这一年,伴随着课程开发、实施以及共读(《儿童心理学》《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我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何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我对科学有了新的认知,我体会到了考察和课程融合的力量,我也对科学课程目标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们能够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探究万物,不是记忆知识本身,而是训练孩子们的科学思维,让孩子们具备创造、探究的能力。贯穿始终的是:训练孩子科学思维,你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能提出什么样的猜想,你如何设计严谨的实验去证实或证伪你的猜想?当你证实了你的猜想,你获得了一个所谓的结论,你如何运用这个结论去解释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现象,揭示所谓的自然奥秘,这就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我的目标就是充分打开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们的热情,渗透科学思维。

The Fourth Year

带着对课程开发的更近一步的认知,来到六年级的物质科学,我们要走近物理、化学,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依然步履蹒跚的行动着。但跟五年级的挑战是不一样的,这一次我的眼前是清晰的,我知道整个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方向,我也明确每一节课背后的逻辑及课程设计,我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也能清晰、高效地进行课堂对话,也许我真的成长了,我也焦虑、慌乱、不安,但这一次我感觉自己有力量、有信心去攻克它。

由于我对目标and方向的明确,所以,我很快的扎入物质世界,慌乱着、痛苦着、执拗着去研磨每一节课,我们组的小伙伴经常说我“难产”(其实他们也是这样),是的,每节课从知识到逻辑、从实验到对话、从图片到文字,每一个环节我都会“死抠”,只要哪个环节在我这里卡住了,我绝不会绕过去,一定反复思考、调整,因为我跟孩子一样都需要这个建构历程,如果我都过不去那我的孩子们肯定也会卡在那。我极度渴望跟王校讨论一下,听听他的建议,所以总是在操场上假装“偶遇”他,也在办公室请教团队的小伙伴。就这样,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穿越过来,我拿下了这个很难很难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我们脑海中的科学世界一起澄澈起来。

随着孩子们科学素养的提高,王校又提出了新要求,他让我再大胆一些,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来探究【光】,看一看孩子们的可能性。当时我是很崩溃的,本身就面临网课,这样的要求不就是在“折磨”我吗?发泄一下,冷静思考,我依然想到的是各种棘手问题:反馈问题,能力问题,对话问题等等,但是身为“乖孩子”的我,还是决定试一下。尽管遇到的问题很多,但这一次的尝试也让我看到了这些孩子身上无限的潜能,有的孩子在极度自由的空间里,稍加指导,就生发出更具创造性的东西,这种能力一发不可收拾,比如我们的洋同学,沉迷于创造、发明无法自拔;有的孩子,在一次次的独立探究中开始对科学探究历程清晰起来,比如我们的茜同学、冉同学;有的孩子在论文创作中“杀出一条血路”一边与自我意志斗争,写下“我与科学论文相爱相杀的故事”,一边体会到身为光学家的乐趣,从中获得满满成就感,比如我们的魁同学、石头同学…是的,当他们穿越这几年的科学之旅后,已经能够把握科学探究的流程,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兴奋点。

是的,这个时候,我和孩子都在寻找彼此的可能性,更开放一些、大胆一些,也许我们会给予彼此新的启示。所以,绿棕社团诞生后(当然要感谢美术活动在创团时给予的巨大帮助),我尝试给孩子们更多发展的空间,希望他们更多的用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些事情。从最初活动策划的教师主导,到后期运行的社团成员核心主导,这个历程与孩子而言意义巨大。比如:我们的社长洋同学,在整个手帕倡议活动中都亲力亲为,看着他能够站在社长的角度,自如的跟前来认领手帕的老师对话,跟同伴对话,甚至跟幼儿园的小可爱们耐心解释宣誓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看着他也会反思活动中的不足,尽管青涩但可贵极了;比如:我们的粟同学在一次次的演讲中获得锻炼,记得去年年末演讲紧张的都把自己的头发抓花了,而今年通过连续三次演讲,已经能够逻辑清晰、镇定自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了,简直是飞跃式成长;我们的薛同学,我只是简单跟他提了一下我们可以搞一个废品回收活动,简单讨论了一下活动意义and流程,他当天晚上回家就开始自己在网上查阅电话,并一一拨通自己沟通,最终货比三家选择合作伙伴,到后来的沟通、交流、买卖都是他全权负责的,简直让我叹为观止~所以,这就是行动的力量啊,这就是自立的力量啊,这就是生命无限的可能性~

这一年,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看着他们卓然而立,我深深的为他们开心,但我依然也想告诉所有人,大家看到的是他们的高光时刻,但我清楚的知道每个人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与汗水(我想我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非常非常在意这一点)。

这一年,River教室的孩子毕业了,期末听到孩子们的“告白”时,我想我本身是一个很努力、很耐心、付出型的人,孩子们应该会慰问一下我的劳苦吧,没想到孩子们都在细数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他们在回溯过往的时候,明确的道出自己的在科学上的成长,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且对未来的科学之旅充满兴趣~本来有一丝失落,但当我听到芝娴真诚地诉说自己在科学上的成长与变化时,瞬间我很触动,我觉得这恰恰好是作为一个科学老师,我想要带孩子们的东西啊,我们的师生关系是亲密而克制的,我们的认知关系是宁静而热烈的,这是对我最好的褒扬了。可能我依然对这个世界保有好奇,可能我的孩子正在对这个世界保有好奇,我们一起努力着向未知伸手、大胆尝试。

这一年,我也跟着团队共读《论语新解》《历史哲学》《儿童心理学》等等一系列书籍,我时常会通过自我反思,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and意义,我想我对教育、对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对生命日渐有了新的领会,也许我还未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但是我清晰的知道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可以坚定行走,走下去,去经历、去寻找、去体会。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

  • 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照

    汪基德 关于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的内涵,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可以说还没有形成共识.西方国家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 ...

  • 课后感想

    一学期以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历了很多.反思了很多,在科学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向身边的老师.前辈请教,自己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努力以求自身的完善与进步. 小学科学课程 ...

  • 农场如何轻资产投入,利用场地资源开发教育课程,这家农场值得一学!

    目前,我们做农庄,大家的切入点和运作模式完全不一样.但不论做什么业态的农庄,我们拿到的地都有一样的自然资源,做的时候也都有一样的初衷,让游客重返户外自然,为游客建一个去野的乐园.今天,我们通过案例了解 ...

  • 掀起你的盖头来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课堂是什么?即使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每天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课堂度过的任课教师,面对这个问题都会迷茫.课堂已经熟稔到不需要我们进一步审视.花时间反思.探寻其本质的程度.但 ...

  • 儿童哲学,人文教育的“童真”思考

    文丨雪峰 · 主播丨涂山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不要等一个人的生命消失殆尽时,才开始教他如何生活.既然孩子们跟我们一样需要学习哲学,那我们为什么不教他们呢?"人文教育的初心是回归生命 ...

  • 无招胜有招的高手炼成秘笈之三:贞元掌门人的无影鞭

    编者按: 贞元掌门人王志江,又称江子.他有根无影鞭,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鬼魅出招,鞭得人措手不及,于是,老师们都苦练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绝招. 有次数学教研课,江子又突然出招,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跟数学老师 ...

  • 刘可钦:以真实的学习,应对真实的挑战 | 头条

    我们理解的"真实的学习" 一提这个话题,常常就会听到"还有不真实的学习吗?""难道过去的学习是不是真实的"等等这样的疑问.这样对立的思考,大 ...

  • 立体教学

    立体教学 李广生 "立体教研"的背后是对"立体教学"的追求.一个教学主题.一个教学单元或是一门课程,我们更希望它像一首交响乐,而不是一幅画.参与教学的每一个人- ...

  • 没读过科学读物的孩子,初中真的会很吃亏

    不少小学生父母跟我说,孩子文学读物读了不少,但就是不喜欢科学类读物:也有不少初中生父母跟我们说,孩子理科课程学起来特别困难. 在我看来,不喜欢科学类读物的孩子,很可能将来就是在理科课程上遇到困难的孩子 ...

  • 一节课,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一节课,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李广生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后,大脑一片空白.作为一名从教近25年,而且正在从事教学研究的老教师,面对这一问题,居然糊里糊涂--不是我有问题,就是教育有问题,或是我和教育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