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黄帝陵究竟在哪里?

---------桥山与黄帝陵地望考略

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桥山究竟在那里,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的简略记载导致后世的极大纷争;而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中真正的黄帝陵究竟何处显得愈发扑朔迷离。比如前些时轰动一时的《西安副市长反驳许嘉璐:对黄帝的祭典应在哪》就反映出与黄帝相关的敏感话题涉及太多的利益纷争某种程度上早已超越了学术范畴。

但作为真正的炎黄子孙当以探求学术之真谛为己任,否则假作真时真亦假岂不愧对了始祖的在天之灵。

本文不拽浅陋对桥山黄帝陵地望略作探讨,尚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正。

关于桥山黄帝陵,笔者梳理了一下大致有四种主流观点:

其一是黄帝陵在河北涿鹿桥山。

鉴于涿鹿矾山镇一带为“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所在地(侯仁之先生考证);不少学者认为真正的黄帝陵应在涿鹿桥山。而关于涿鹿桥山《水经注》卷十三祁夷水条下有明确的记载:㶟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㶟水。

涿鹿桥山在今河北省涿鹿城东南四十里的温泉屯乡温泉屯村南,以其别有洞天形若拱桥故名。

图表 1摘自哲人其萎的博客:《涿鹿的桥山》

从上述注文“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之精细描述可知关于温泉及建于其上华丽壮美的黄帝祭堂当系郦道元亲身所涉,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郦氏并未提及黄帝冢。

不过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三于延水条前亦出现了黄帝相关的记载: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褫陆也。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水导源县之东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

涿鹿之野是4700多年前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黄炎联盟与蚩尤涿鹿之战的地方,堪称中华第一古战场。(198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侯仁之教授为组长的一行十名学者赴涿鹿考查,确认涿鹿县矾山镇一带正是司马迁、郦道元等人记载的“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所在地。)

从注文“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则可窥知涿鹿县故城与传说中的黄帝城有着很深的渊源;而且在涿鹿故城东一里处的阪泉上亦建有黄帝祠。(备注:西汉涿鹿县以佐近涿鹿山而名,治今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1]。《河北文物地图集》亦指出西汉涿鹿县故城可能为传说中的黄帝城。)

按上述两段注文综合考量,涿鹿桥山距传说中的黄帝城(涿鹿县故城)不远,而桥山附近的温泉上建有黄帝祭堂;另外在黄帝城附近的阪泉上亦建有黄帝祠;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区域内郦道元一直未提及有黄帝陵。(附相关资料:在涿鹿,有关黄帝的史迹大致分布在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较集中范围约8平方公里,即黄帝城附近一带。主要有黄帝城、黄帝泉、黄帝祠、轩辕湖、温泉行宫、定车台、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城、蚩尤坟、釜山、桥山等23处炎黄蚩先祖文化相关遗址遗迹,并有大量出土文物。长期以来,涿鹿一带大量流传着有关黄帝、蚩尤、炎帝等先民的故事,仅涿鹿县组织编写的《轩辕黄帝的传说》一书,即选入故事69个,内容涉及从战争到和平、从生活生产到创造发明各个方面,从而成为今日研究黄帝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和依据。)

为什么在涿鹿桥山郦道元没有提黄帝陵呢?

因为涿鹿桥山与司马迁所载“黄帝崩,葬桥山”之桥山是两组不同概念。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的简略记载之所以未指明桥山是何处之桥山,盖因黄帝陵位于阳周桥山已为时人所共识。(《汉书·地理志》载:“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上有黄帝冢也”。)《史记》中之桥山实则是司马迁默认为即今陕西境内之秦汉阳周桥山;这是需予以明确的。

其二是今甘肃正宁之桥山与黄帝陵。(这大概得感谢北齐史学家魏收先生)

《水经注疏》中杨守敬已直陈其误谬:

《括地志》、《元和志》并云,桥山在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通典》,罗川县有桥山,黄帝葬处。今子午山在庆阳府真宁县东北,黄帝冢山之一,误矣[2]

当然以讹传讹之缘由是魏收在编撰《魏书》时未加甄别便在《地形志》中将秦汉阳周相关信息与北魏所置的赵兴郡阳周县(今甘肃正宁)混为一谈;(《魏书·地形志》赵兴郡下记:“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泥阳城、高平城、秋水。”)由此导致后续《括地志》、《元和志》等诸多的典籍的记载谬传。(流毒如:唐代李泰编纂的《括地志》载:“宁州罗川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汉阳周县。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唐代历史学家杜佑编纂的《通典》记载:“宁州罗川县:汉阳周县,今县城是。后魏为显州,隋改为罗川,天宝初改为真宁。有桥山黄帝葬处。”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子午山,亦曰桥山,在真宁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宋代乐史编纂的《太平寰宇记》记载:“桥山,一名子午山,在真宁县东八十里。黄帝冢,在桥山上。”清乾隆年间的《正宁县志》载:“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

其三是今陕西黄陵县北之桥山。(这个名头最大,但靠谱吗?)

此论虽已成为天下之共识,本毋庸再言,但治学须究其本源,故此处仍借杨守敬大师之言点破其原委:

《册府元龟》大历四年四月,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黄帝陵阙。坊州,今中部县,此黄帝冢山之再误矣[3]。

从时间维度考量显然今陕西黄陵桥山不是司马迁所指的秦汉阳周桥山黄陵;因为这是唐代方出现的黄帝陵,所以《水经注疏》中杨守敬明确此为阳周桥山之再度误谬。

此外齐天谷先生曾在《桥山黄帝陵考》一文中对此缘由进行了深入探讨:“五代以前,今黄陵桥山定无黄帝陵可言。那么,宋朝初期于黄陵桥山设陵并庙又是为什么呢?……宋王朝建立后,迫于安定桥山地处边境,于是在靠近关中的中部县建起轩辕庙,并拥土为陵。公元1038年,西夏国主元昊自称皇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公开与宋王朝分庭抗礼,自此以后,陕北、陇东一带便成为宋与西夏争夺的战地。因此,官僚阶级自然不会到战马奔驰、烽火连天、尸横遍野的安定桥山祭祀黄帝陵。自此,官方对安定桥山黄帝陵冷落,真正的黄帝陵寝成了被人们遗忘的‘圣迹’ ”

其四,桥山即今子长县高柏山。(这个名头最小,但靠谱!)

不少方志对桥山即高柏山地望有详细记载:《关中圣迹图志》载:“桥山,在安定县北八十里,一名高柏山”。清道光《安定县志》载:“高柏山,按新〔府志〕在县北八十里,即桥山,山有古柏,故名”。嘉庆《延安府志·卷九》载:“高柏山,(安定)县城北八十里,山有古柏,故名。此地即秦二世赐蒙恬死处”。

当然关于阳周桥山黄帝冢地望堪为圭臬的文献记载则是《水经注》卷三走马水条下:

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其水东流。

走马水,即今无定河支流怀宁河;流域内有著名作家路遥故里(清涧县王家堡村)。

按《汉书·地理志》上郡阳周县,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结合上述注文可知确定秦汉阳周故城地望是探寻黄帝冢山”---桥山之关键。

关于秦汉阳周故城地望,亦大致有四种观点:

其一是史念海先生在《直道和甘泉宫遗迹质疑》一文中以为“阳周在今子洲县西南[4]。”而文中所附《直道歧义图》阳周地望方位与《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大致相当。

其二是王北辰先生等认为秦汉阳周故城是在靖边县境内,他认为“古城峁古城就是秦汉上郡的阳周城[5]

其三是柴云鹤[6]认为秦汉阳周故城即今靖边县龙眼古城址[7]

其四是陕西文物局将秦汉阳周故城定于子长县石家湾乡曹家坬村西[8]之汉遗城址;城址位于秦直道支线东侧约2公里;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夯层厚7-9厘米。秦将军蒙恬曾在此驻兵,后被囚于此。(1998,陕西文物局)

笔者结合Google earth 做方位校验(见下图),王北辰与柴云鹤所述显然据注文走马水(怀宁河)相去太远无法形成有效方位参照;故按《水经注》走马水条描述结合相关考古依据综合考析秦汉阳周故城当即今陕西文物局所标注的子长县石家湾乡曹家坬村西[9]之汉遗城址。该城址规模庞大(占地面积约150万平米),不仅符合注文方位描述而且亦与《汉书·地理志》所载“上郡阳周县,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的方位描述基本吻合。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史念海先生《直道歧义图》阳周地望方位亦与此基本相当。

图表 2关于阳周故城与桥山的Google earth 鸟瞰图

此外据齐天谷考证[10]:“在高柏山周围的王家河、新窑上、石家湾、井武塌、曹家坬、中坬、阳台、周家崄等村庄出土过大量新石器时期和商、周、秦、汉的陶器。曹家坬村的城墙梁山发现了古城墙,此即兴盛一时的古阳周城遗址。其上平坦的教盆圪塔,据说为当年的练兵场。在周家墕西面的山原上,残存着宽14米、长百余米的古车道,至今仍可看出当初堑山湮谷遗痕。古车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道旁残留9米多高的一烽火台遗址,登台远望恰与东面墩儿山烽火台、东北面大墩梁烽火台成犄角之势,而阳周城则为交汇点。车道附近还出土了秦、汉时期的铜箭簇、铜车马饰和陶器等。”

图表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阳周、桥山等地望图

故按上述注文“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汉书.地理志》等典籍、方志及考古资料等综合考量阳周桥山当与今陕西子长县高柏山有着深厚的渊源。

综上所述,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中之黄帝冢山—桥山当即今陕西子长县高柏山地望;但按注文“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的记载结合《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等典籍可知:高柏山黄帝冢亦为衣冠冢[11]


[1]河北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241页

[2]《水经注疏》,第358页

[3]《水经注疏》,第358页

[4]史念海:《直道和甘泉宫遗迹质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3楫,第39页

[5]王北辰:《桥山黄帝陵地理考》,《西北史地》,1995年2期,第45页

[6]柴云鹤:《上郡阳周县初考》,《文博》,2006年第1期,第39页

[7][7]陕西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下),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12月,第725页

[8]陕西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下),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12月,第809页

[9]陕西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下),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12月,第809页

[10]齐天谷:《桥山黄帝陵考》

[11](《史记·封禅书》:“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汉书·郊祀志上》:“上(汉武帝)曰:‘吾闻黄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这是目前最早的有史可查的衣冠冢。)

阅读 169

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