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41)令人趋之若鹜的徽州古镇馄饨挑
舌尖上的徽州(41)令人趋之若鹜的徽州古镇馄饨挑
司马狂/文
小时候,家里穷,想吃肉,很困难,上深渡,吃馄饨,好幸福,多少年,没吃到,想得很。一晃三十出头的人了,在外面闯荡多年,尝遍世间诸多美味,却总是惦记着,老家那碗让人垂涎三尺的馄饨。
上周末回家的时候,在程乔兄陪同下,前往休宁榆村,在村落中溜达了一圈,有做豆腐的老手艺人推荐我们去吃桥头的馄饨。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们找到这家毗邻榆村桥头的馄饨摊。尚未抵达馄饨摊,便见到两张八仙桌上,坐满了操着普通话的城里人,这些人大抵都是从屯溪市区开车过来,就为了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馄饨。
看我们不停拍照,站在边上抽烟的馄饨摊老板,笑呵呵的与我们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老板祖上六代之前是安庆人,彼时长毛祸乱江南,老板祖上挑着馄饨挑一路自安庆来到榆村。因为榆村所处之地相对安稳些,便在此扎下根来,这馄饨挑子的手艺也就一辈辈往下传开来。现在包馄饨的是老板的儿媳妇,煮馄饨的则是老板的夫人,婆媳两人搭配干活,麻利的很。
(程乔兄与老板合影)
(包馄饨的是老板的儿媳妇)
(煮馄饨的是老板的夫人)
记忆中,每次上深渡去的时候,总是会被码头上那一缕缕馄饨飘荡过来的香味所引诱。那时候码头上的馄饨摊也都是这样的挑子挑来的,挑子一头是用来包馄饨的,另外一头则是用于煮馄饨的,那煮馄饨的一头,底下烧的是木柴,上面的锅子一分为二,一半煮馄饨,一半是开水。两个挑子的连接处,是用来搁置调味品和放置馄饨碗的地方。
榆村的这馄饨挑子依旧保存着传统的手艺,馄饨皮薄,肉馅新鲜,更为紧要的是,那化油(猪油)融入馄饨汤中,这才是我小时候的纯正味道。猪油浦(油渣)、榨菜末、葱花,依次排开,颜色夺目,加上各式调味品,琳琅满目。重点是,还有一节竹筒装着的调味品,竹子上开个小孔,抖一抖散落碗中。
一碗馄饨端上桌,人倚着河沿的美人靠坐着,四方的八仙桌旁几张古排凳,不相识的客人围桌而坐,沸水冲进去的汤,在冬日里暖了整个胃。轻轻一口咬下去,肉的鲜美顿时在味蕾中四溢开来,加了酱油的化油汤融入了榨菜的味道,混着馄饨一股脑儿滑入腹内。冬日,来一碗馄饨,既可以一解乡愁,又能让人暖和起来,挺好。
本公众号文章皆由歙县南乡人“司马狂”原创完成,司马狂,本姓方,徽州灵山方氏后裔,旅居杭州,因生于八〇后,故将本号定名为“黄山八〇后舍”。本号文章禁止其他公众号和运营机构转载,有未经授权转载者,我会维权到底!想看我更多文章,请长按下图指纹,然后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