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困家庭生育需要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教陪体制革新

育邻梦

网友提问:取消所有校内外补习、严控老师补课,还教育界一片净土。您认为可行吗?

回复:纾困家庭生育需要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教陪体制革新,需要将行政管理、房产开发、教陪、保险、文创、金融等与家庭生育相关行业进行一次全盘梳理整合。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具智慧且唯一直立胎生的高等级哺乳动物,自然生命体系之中唯有人类进化创造出了极为抽象的社会文明。然而,降生之时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会使用人类信息交换工具【语言】、无法控制自己的身躯......人类婴儿是所有哺乳动物之中最初级的形态,人类婴儿出生之后必须通过漫长的模仿学习才能具备基本生理自理能力。因此,人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创造出了特立独行的智慧财产继承制度——教育。

教育,人类引导、辅助子女长大成年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世代传承的核心抓手,是每个人出生之后习得基本生存技能的根本保障,是纾困现代家庭解决生育“后顾之忧”的坚强后盾。因此,文化传承、授业解惑、成长陪伴就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三级核心价值,教育就好比促进人口繁育的贴身内衣、保暖内衬和御寒外套。人类社会文明史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越向前进化积淀、供后世子孙“学以备用”的知识成果就越多,做好教育工作的难度越大、家庭生育对社会教陪的依赖程度就越高。然而,借助既有完善知识体系教导孩子们适应未来生活的本质,注定教育工作的组织形态、教学体系天生存在“后知后觉”性。

教陪安全必需要与时俱进

鼓励育龄夫妻生育三胎、鼓励为每个孩子培养一两项兴趣特长、鼓励孩子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师生旧书交换使用......然而,现实社会状态却是:成长进阶道路上学业比拼环境越来越多样化,致使不参加课外补习的孩子被迫提前下了“擂台”;童年成长保险制度不健全,没有人敢放手代管邻居家的孩子;邻里互助平台建设不完善,家庭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物品几乎没有共享的可能;家长不被视为社会职业分工协作的一部分,参与社会工作和陪伴孩子学习成长在时间管理上成为了“零和博弈”关系;采取志愿服务的方式为留守儿童送温暖、公办课后托管,亲密社交生活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社会养老、家庭养娃,拉低人口生育积极性;童年户外游戏活动不足,导致青少年综合体质逐年下滑、近视&精神疾病发生率逐年走高......
社会反馈家长没时间陪孩子写作业,于是行政方式规定家庭作业量;社会反馈课外补习严重,于是行政查处课外培训机构;社会反馈假期孩子们无人陪护,于是行政托管班遍地开花;数据反馈孩子们近视严重、成长精神压力大、综合体质下滑严重,于是强化学校教育期间的视力监测与心理疏导、升格升学考评艺体比重......教育工作貌似正在马不停蹄地、挤牙膏式的“亡羊补牢”。那么,是不是这些“亡羊补牢”措施就能真正为家庭生育纾困呢?
能够缓解部分家庭生育“后顾之忧”,但绝非治本之策。真正的治本之策应该是完善小区级儿童乐园配套、把家长纳入社会分工协作体制、给社会职业化生产劳动减负。因为:

1、小区级儿童乐园是孩子能够自主、自由前往的公共文娱场所,是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家庭生育陪伴问题的根本策略,是能够延续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文明传统的行为实践基地,是孩子们能够获得的唯一普惠性才艺展示平台。因为,小区是供城镇居民生活的现代版“四合院”。

2、生儿育女之后不但不能获得社会价值认同、还可能间接被社会分工协作体制所淘汰,专心工作事业发展更好、专心工作购买社会养老福利保险老年生活可能更滋润,是现代青年男女主动节育的关键。所以,把家长纳入职业分工协作体制、让生儿育女获得足够社会价值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调节当代青年男女的生育观念。因为,当代社会盛行多劳多得、不做没有价值回报之事。

3、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带在眼能看见、手能摸到、叫唤能够应答的地方才安心。然而,工作时间、任务、薪酬被企事业主严格精算过后的现代职业化生产劳动治下,参与社会工作和陪伴孩子学习成长在时间管理上的“零和博弈”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不借鉴北欧生儿育女家庭相对宽松、自由的职业模式,职业“军备竞赛”都不会答应为家庭生育纾困。

食品供给、教陪辅助、健康调理......人口生育是人类社会中最复杂的事业,它几乎涉及人类社会今天拥有的所有劳动生产分工业态。所以,纾困家庭生育需要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教陪体制革新,需要将行政管理、房产开发、教陪、保险、文创、金融等与家庭生育相关行业进行一次全盘梳理整合。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