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粟裕在淮海战役的决策与建议-客观呈现战神的思考
粟裕在淮海战役立下赫赫战功,与刘陈邓等圆满完成了中央歼灭敌人于江北的任务,本文浅析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相关决策与建议。
济南战役前,粟裕向主席汇报刚经历豫东大捷的西兵团非常虚弱,连一个月阻击任务都无法承担,而许谭的山东兵团则是兵强马壮,打两个月进攻无问题。
《粟裕军事文集》
最后,只得以东兵团的7纵调换西兵团3、10纵,增强阻援集团的力量,形成了共计44%兵力攻城、56%兵力打援的方案,并由许世友直接指挥攻城集团,粟裕直接指挥阻援打援集团。
因许世友仅8天就攻下济南城,国军尚未集结完毕,故阻援打援集团并未进行大的战斗,于是粟裕在9月24日向军委提出下一步作战部署。
一、适时提出“淮海战役”
粟裕的作战方案是,打两淮、海州、连云港一带,故名“淮海战役”。此时黄百韬兵团正在徐州附近,敌军在两淮地区兵力空虚,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避实击虚、以小部作战确保大部队休整的方案,与历史上的“淮海战役”完全不同。
主席判断黄百韬将回到新安镇布防,于是提出第一步首先围歼黄百韬兵团,粟裕后来也承认主席的这个计划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解放军出版社《淮海战役》
二、碾庄久攻黄百韬不下,临阵换将
11月4日,华野发布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具体部署是:
1、6、9、鲁南、特纵由粟裕直接指挥,负责围歼黄百韬;
7、10、13纵队由谭振林、王建安直接指挥,吸引邱、李两兵团;
苏北兵团2、12、中野11纵由韦吉指挥在新安镇以东歼敌;
4、8纵队由陶勇指挥负责插入黄百韬西侧,并侧击李弥兵团;
其余两纵队配合陈邓威胁徐州。
由于黄百韬提前西撤,导致华野在新安镇扑空,粟裕只得下令部队不分昼夜大追击。直至11日粟裕得知黄百韬在碾庄驻扎,于是立即下令围攻黄百韬,同时报告军委删、寒两日(14、15日)即可解决黄兵团。
前期围歼黄百韬兵团由粟裕亲自指挥,但进展并不顺利,黄百韬依托工事死命相搏,直至14日晚仍在固守。华野攻击部队气馁叫苦,不愿再攻击,而军委不断催促赶紧解决黄兵团。
《粟裕军事文集》
粟裕只得当晚召开军事会议,由谭振林、王建安统一指挥4、6、8、9、13、特纵围攻黄兵团,他则指挥阻击邱、李兵团。
解放军出版社《淮海战役》
三、粟裕建议先打邱李,刘陈邓要先打黄维
此前,粟裕认为可以很快解决黄百韬兵团,遂建议引诱邱、李兵团东进而歼之。这个计划是很大胆的,但也非常冒险,如果打不好可能重演豫东战役“虎头蛇尾”的结局。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考虑到华野历时12天都未能攻下黄百韬兵团,部队疲劳、刀锋已钝,于是建议第二阶段先打黄维,主席同意。华野主力负责阻援,抽调三个纵队协助中野围歼黄维,同时监视杜聿明集团。
解放军出版社《淮海战役》
四、错误判断杜聿明逃跑路线
12月1日上午,粟裕获悉李弥于11月30日晚占领萧县,但仍不敢断定杜聿明西逃,于是向军委汇报“敌决心放弃徐州,企图向南进犯”。
《粟裕军事文选》
直到当天中午,粟裕才断定杜聿明向西逃窜,报告军委各部队正在追击,因华野主力放在徐州南部、东南部,比敌人行程晚了一天,追击不及。
《粟裕军事文选》
粟裕只好再次命令部队千里大追击,在常校长的配合下,最终将杜聿明围在了陈官庄。奇怪的是,部队再次出现叫苦,不愿再战的现象。
《粟裕军事文集》
五、疲劳过度,委托陈士渠总攻杜聿明
据陈士渠回忆录《天翻地覆三年间》记载,粟裕在第三阶段围攻杜聿明时,疲劳过度病倒了,委托陈士渠指挥。
陈士渠圆满完成任务,在围歼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过程中都立下汗马功劳,为淮海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粟裕围歼黄百韬不利,最终由谭振林接替他指挥完成,何张起义让我军及时穿插到位截住黄百韬,这也是谭振林的功劳。第二阶段,军委采纳刘陈邓先打黄维的建议,并由三人直接指挥。第三阶段,总攻杜聿明最后关头由陈士渠代替粟裕完成。
总的来说,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很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战功无可置疑。但是,粟裕也有判断错误的地方,不应过度神话,需客观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