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品质,做不好和不好好做,生产出来的产品截然不同
拿着不高的工资,却“享受”着与世界接轨的高消费,这是很多国人的现状。
在国内,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同样的东西卖得比国外贵,而品质却比不上国外。
前几年出国的人,除了带回旅途的回忆,就是大包小包地背回来电饭锅、马桶盖和其他各种生活用品,原因就是国外的东西质量好、可靠,不过令人尴尬的是,这些东西里有一些就是中国制造,不过是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但消费者并不傻,即使就算知道这个情况,还是会购买,因为有些东西确实是双标,同样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同样的商品,在国内一个标准,在国外是另一个标准。很明显,大部分这样的产品在国外的标准要高于国内。不仅如此,这些产品卖得还比国内便宜。东西又好又便宜,消费者一定会用脚投票。
大部分出口的产品在国内采购原料,在国内加工,出口到不同的国家,就需要符合所在国的标准。实际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有着世界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加工手段、配套设施、流水线工人等综合条件处于世界一流。很多世界知名品牌贴牌我们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made in china出现各国超市的货架上。
来自中国的产品不仅价格便宜,并且品质一流,我们的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质优价廉的代名词。但同时,内销的产品却比国外同类产品质量上差了一大截,价格却贵了很多。这说明我们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好好做。
个体还有可能受道德约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而群体不可能自觉约束自己,只能靠规则约束。此时,标准要求就是企业最低一道门槛。
将产品销售出去的环节很多,很多环节投入产出比单纯增加质量的投入高效得多,所以多数企业也就选择了满足最低标准,而在其他环节上下功夫。
对于销往国内的商品,过度宣传、过度包装等过度营销比投入人力物力提高质量见效更快。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局部竞争过于激烈,造成多数企业在赚快钱的氛围下,很少有企业会去真正地投入资源提高质量,加高自己的门槛。
但同时,为了满足出口目的地区的标准,赚取外汇,这些企业又不得不提高质量,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加工环节,都需要严格符合国外标准。此时标准就是企业生产产品质量的最低门槛。国外的标准高了,产品的质量也就同步高了。
而同时,卖到最终消费者手里的商品并没有因为质量提高而同步提升价格,相反,很多产品的价格卖得还比国内低。原因不言自明,这部分节省下来的成本来自于流通环节。
在提倡内循环的今天,企业更应该重视国内用户,将国内标准作为基本底线,提高自己的标准,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国内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