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三分钟都坐不住,多动症吧?”家长警惕“标签效应”!

表弟家儿子今年3岁,入读幼儿园小班不到一年,就全园出了名,表弟华丽丽被请去园长办公室谈话了——园长委婉表达,孩子有多动症倾向,希望家长及时带孩子治疗。

孩子调皮,表弟心中也是清楚,当班的老师也不止一次向他反应过:

别的小朋友坐在位置上听课,他时不时离开座位跑来跑去;

课堂正保持安静的时候,他突然高声说话,遭到批评也不改正;

孩子在家基本能够自主如厕,可在幼儿园却常常是故意尿出了才报告老师;

……

为这,表弟尝试过对孩子“做规矩”,可棍棒之后却发现,孩子的表现更加不尽人意了!非但没变好,行为还更带攻击性。

表弟尝试有意夸赞孩子,他发现这孩子喜欢听好话软话,行为适当收敛了,不过坚持不了多久,又恢复原样。

难道,孩子真得如老师说的,得了多动症?

1、“多动”or“好动”: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什么是多动症?

确切地说,多动症是注意力缺陷障碍症(ADHD)的俗称,它通常是指一些智力正常的或基本正常的孩子表现出分心、好动、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的情况。很多言论指出:多动症会对儿童的正常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一听到“多动症”3个字,显得忧心忡忡,在各种善意的劝说下,匆匆带着孩子奔波在各大医院门诊。

据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公布的最新“多动儿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儿童存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等问题行为,其中有1461万至1979万个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儿童多动症。

可中国有句老话又说:“孩子不皮不聪明。”加之孩子天性就爱玩,怎么“皮孩子”就判定为“多动症儿童”了呢?

事实上,在医院的门诊中,有很多孩子是被误诊为多动症!误把“好动”判做“多动症”,家长操碎心,孩子被管束着也很不开心。

那么多动症与好动之间,到底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从多动症的行为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从专注力、自控力、以及行为目的这个三个维度进行判断。

的确,两者有相似点,但若再深究下去,却有很不一样的本质差异。

专注力:

好动与多动症的孩子,在做事情的表现上来看,都有容易分心,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的特征。

但是:

好动的孩子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玩乐高、画画、看动画片时,他就能够很快安静下来,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一般而言,好动的孩子,即便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他能够独立去完成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相反,多动症的孩子,他在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上来看,很难系统地、长时间地去完成一件任务。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多动症儿童都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行为:

好动与多动症的孩子,其活动行为都很多,比如上课爱做小动作,看到什么就爱摸一摸、碰一碰,两只手闲不下来。

但区别在于:

好动的孩子如果他的不良行为被老师批评,或者受到家长训斥,他就会收敛行为;或者在陌生的环境下,多动的孩子也能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做到适度自控。并且在动作精度上,好动的孩子,动作会灵巧一些。

相反,多动症的孩子,他则对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训斥都表现出充耳不闻,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是在陌生的环境里,一样表现得毫不顾忌。也就是说,多动症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做到行为自控。且行为动作,显得要笨拙一些。

行为目的:

好动与多动症的孩子,常常表现在应该遵守某个秩序的时候,却做出一些不被允许的行为。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两者也有明显差异。

对于好动的孩子而言,他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是有一定计划和目的性,比如上课做小动作,多动的孩子他为的是能够多玩一会儿玩具,或者想要引起某人注意等,他能够明确说出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

多动症的孩子,他的行为目的却是缺乏目标的,他所做的事情,往往是没有计划,想到什么就去干什么,随时起意,随时终止。如果再问他本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

孩子天性好动,特别是当他们上了幼儿园,处在集体生活中,孩子与孩子之间一比较,其行为差异就明显拉开。于是家长担心受怕,常常孩子一调皮,就会被疑似多动症;注意力一不集中,也被疑似多动症,生怕错过治疗,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孩子到底是好动还是多动症,家长不妨借助以上3个维度进行观察分析,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一张“多动症儿童”的标签。

2、警惕“标签效应”,勿把“好动”好动培养成为“多动”!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过一个经过她观察干预后,从多动症转变正常儿童的二年级男孩。

当时,这个男孩被判定为严重的“多动症儿童”。

老师上课,他满教室乱跑;谁都管不住,课堂纪律经常被搅得一团乱,直搅得老师无法正常上课。并且,这个男孩的行为充满了攻击性,经常对同学恶作剧,行为恶劣到甚至把同学的头摁到了小便池……

为此,男孩的奶奶不得不每时每刻陪坐在孩子身边陪他上学,就怕一个冷不丁不注意,孩子又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尹建莉老师没有给他贴上“多动症”的标签,而是先去根源寻找答案,却发现这个孩子是非婚生子,长期缺少父爱母爱,从小到大都由爷爷奶奶管教。与此同时,爷爷又是个暴脾气,动不动就棍棒相交。

了解情况后的尹建莉老师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暂时放下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她自己又主动与孩子亲近,聊天,并与班主任达成一致目标,以鼓励表扬为主,由此,逐渐建立了与孩子之间友好的信任关系。

改变很快取得了效果,四个月后,男孩再不用奶奶陪着上学了,他开始学会了自我约束,也不再主动攻击同学。一年以后,尹老师再次得到反馈,孩子已经不再打架了。再后来,孩子完全恢复正常,成为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标签效应”,指的是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去发展。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时,结果就往往会朝着预设角色发展。

孩子也一样,当他听多了来自家长对他的评价,也便会在无形当中,朝着家长评价的方向努力发展。一张“多动症”的标签,只会让一个原本正常的“好动”的孩子,不断去接近“多动症”的角色。反之,如果家长一直正面鼓励孩子,他也便会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好动”还是“多动”,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这本质区别,千万别因为家长的焦虑,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多动症儿童”。

3、为啥我家的孩子那么好动?这些原因要知道

孩子与孩子在一起,常常不出一分钟,家长就能够看出哪个孩子比较乖,哪个孩子比较淘气。

有些家长就很疑惑了:我也是这么按部就班在培养孩子,为啥我的孩子就好动?

其实,原因来自多方面。

生理上而言,多血质的孩子,他们常常表现得活泼好动,很容易对一件事感兴趣,也非常容易分散注意力去关注另外一件事,这也就是我们家长口中常说的“做事不专心”。对与多血质的孩子而言,年龄越小,表现特征就会越明显。

从心理而言,特别是孩子到了小学,随着年级不断升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基础知识薄弱,这种差距会让孩子越学越吃力,潜移默化中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本应该学习的状态里,孩子他却时不时想做其他事,看起来,也就好动几分。

从教养而言,现在的孩子备受宠溺,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常常随之任之,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习惯一形成,就很难改变,由此也会表现出多动。

4、如何帮助孩子释放“好动”天性?2个建议给家长!

堵不如疏。特别在教育上,“不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既不打压孩子好动的天性,又能够引导孩子养成专注的好习惯,离不开父母们的用心教育。

一要释放

好动的孩子,往往精力很充沛,针对这类孩子,有意识增加他们的运动量,是释放好动天性的主要途径。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户外做运动,比如球类运动。

在进行球类运动中,孩子既要集中精神关注随时变化的球,还必须尊重运动相关规则,运动的同时,既合理释放了孩子的天性,也能够潜移默化培养孩子遵守公约的意识。

二要平息

当孩子表现出不好的动作,引起亲子矛盾时,家长切勿一味指责,一方面要平息自己内心焦虑,告诉孩子正确做法;一方面也要平息孩子的心情,给孩子一些时间来冷静,待双方平静后,再理智讨论问题。

孩子好动是天性,家长只有全面了解,有了正确的认识观,才能让孩子既不失天性,又能够对自己有要求,而这才是家长为孩子提供的最好成长空间。

(诺妈 /白羊小妈一枚。世界很大,理想很小,读书、写作、遛娃,笑看窗外事,静写心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