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峰、孫紅瑀:宫調變遷考

作者简介

張志峰, 男, 1987 年生, 甘肅甘谷人。現爲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文獻研究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代表論文有 《參軍色考論》。

孫紅瑀, 女, 1986 年生, 天津人。現爲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文獻研究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博士後, 代表論文有 《“把色”考》。

宫調變遷考

摘  要:先秦時期,中國已有成熟的五音十二律理論。彼時亦有七聲音階,但因東周末年禮崩樂壞,七聲音階逐漸失傳。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七聲音階經龜茲傳入中國,對中國聲樂系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隋代產生了八聲音階理論,至宋代進一步發展出九聲音階、十聲音階理論。燕樂所用宫調,晚唐及宋人稱之爲“燕樂二十八調”,金元時實際使用六宫十一調。但據筆者考察,這些調式多同調異名,其核心即十二律。不過因燕樂不使用中管五宫(即西方音樂樂理上的升調),所以實際使用僅有七宫(即七個調式)。

關鍵詞:宫調  律吕  燕樂  二十八調  十二律

關於宫調,前人研究成果較多,但分歧甚大。[1]本文主要以五、七音及十二律爲切入點,重點論述燕樂所用宫調及調式。

一、五音與十二律

五音理論,在春秋戰國時已十分成熟。《六韜》卷三“五音二十八”載武王問音時,便言及五音十二律。“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聲也,萬代不易。”[2]《管子》卷十九則詳細記載了五音生成原則:

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鍾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爲百有八,爲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於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成是角。[3]

三分損益,而成五音。即定宫爲9*9=81;三分而益(上行)得徵,81*4/3=108;又三分而損(下行)得商,108*2/3=72;三分而益(上行)得羽,72*4/3=96;又三分而損(下行)得角,96*2/3=64。這樣,在宫基礎上,通過三分損益有序排列,得到了商、角、羽、徵四聲。

一組五音的有序排列,便稱一律。律有十二,依次爲:黄鍾、大吕、太簇、夾鍾、姑洗、仲吕、蕤賓、林鍾、夷則、南吕、無射、應鍾。關於制律過程,《吕氏春秋》卷五稱:

昔黄帝令伶倫作爲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隂,取竹於嶰谿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爲黄鐘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别十二律。其雄鳴爲六,雌鳴亦六,以此黄鐘之宫,適合。黄鐘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鐘之宫,律吕之本。[4]

如果剔除其神話色彩,則有文獻記載的律,應是通過竹管而定的。[5]

十二律的生化關係,《吕氏春秋》第六卷“音律”謂:

黄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吕,大吕生夷則,夷則生夾鐘,夾鐘生無射,無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鐘、太吕、太簇、夾鐘、姑洗、仲吕、蕤賓爲上,林鐘、夷則、南吕、無射、應鐘爲下。[6]

即黄鍾*2/3=林鍾,林鍾*4/3=太簇,太簇*2/3=南吕,南吕*4/3=姑洗,姑洗*2/3=應鍾,應鍾*4/3=蕤賓,蕤賓*4/3=大吕,大吕*2/3=夷則,夷則*4/3=夾鍾,夾鍾*2/3=無射,無射*4/3=仲吕。

以十二律與五音相配,得六十律。此六十律,即六十個音符(並非宫調)。依五聲音階排列如下表一:

表格中每一横欄,皆屬相同的五音,如第一欄皆爲宫音;每一豎欄,皆代表一律(宫調)。如左面第二欄,便係黄鍾宫。

漢代之前,雖然没有出現六十律之名,但據上表,有六十律之實。史書及今人所謂京房六十律,正此十二律也。

▲《漢書》《後漢書》書影

京房制律事,《後漢書》卷九十一有載:

元帝時,郎中京房(房字君明)知五聲之音,六律之數。上使太子太傅(韋)玄成(字少翁)、諫議大夫章,雜試問房於樂府。房對:“受學故小黄令焦延壽。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終於中吕,而十二律畢矣。中吕上生執始,執始下生去滅,上下相生,終於南事,六十律畢矣。” [7]

京房律來自於焦延壽,《漢書》卷七十五:

京房字君明,東郡頓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壽。延壽字贛。……贛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説長於災變,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8]

結合二人在律吕上的貢獻來看,這裡的六十卦,實爲十二地支交乘五行。依京房之言,京房律的核心依然是傳統的三分損益。

按筆者上列表格,黄、林、太、南、姑、應、蕤、大、夷、夾、無、仲循環之後,應該循環到黄上,但實際經過十一次損益後,下一次回不到原音。《後漢書》記録了這種差異:若定黄鍾爲177147,下生林鍾(118098),上生太簇(157464),下生南吕(104976),上生姑洗(139968),下生應鍾(93312),上生蕤賓(124416),上生大吕(165888),下生夷則(110592),上生夾鍾(147456),下生無射(98304),上生仲吕(131072)。林鍾下一次上生黄鍾,其數爲174762,與初始音差2385。[9]

但是這個差值,更多的是理論和震動意義上的差距,故而傳統十二律便忽略了這種差異,繼續回到原黄鍾上。京房則在理論上强化了這種差異,將仲吕之後的黄鍾命名爲執始。以次類推,最後一個音便是南事。所以京房等人的工作,便是在理論上强調了三分損益率音差,並將原有的六十律進行了命名,這則是六十音符的最早淵源。

二、七音與十二律

十二律和五聲音階的這種固定組合,隨着七聲音階(其主要載體爲琵琶、豎頭箜篌等)的入華而被打破了。[10]七聲音階的入傳路線,《隋書》卷十五記載甚明:

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遜等據有凉州,變龜茲聲爲之,號爲秦漢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凉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11]

初變龜茲聲爲秦漢伎,後更名西涼樂、國伎,之後被隋太常所襲,史稱太常雅樂,雜用胡聲。《隋書》卷十四載:

開皇二年,齊黄門侍郎顏之推上言:“禮崩樂壞,其來自久。今太常雅樂,並用胡聲。請馮(憑)梁國舊事,考尋古典。”高祖不從,曰:“梁樂,亡國之音,奈何遣我用邪?”是時尚因周樂,命工人齊樹提檢校樂府,改换聲律,益不能通。[12]

從“尚因周樂”來看,這種胡聲來自北周。北周太常用樂,便爲七聲音階,據《隋書》卷十五:“初後周故事,懸鍾磬法,七正七倍,合爲十四。蓋準變宫、變徵,凡爲七聲,有正有倍,而爲十四也。” [13]

相對傳統五聲音階來説,七聲音階增强了音樂的表現力,前引龜茲樂快速的傳播,便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故而此時議樂的實質,便是需要在國家層面,給七聲音階提供一個理論支撐。這一工作,被鄭譯在龜茲琵琶演奏的啟發下而完成:

譯云:考尋樂府鍾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徵、羽、變宫、變徵之名。七聲之内,三聲乖應。每恒求訪,終莫能通。先是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因而問之,答云:“父在西域,稱爲知音。代相傳習,調有七種。”以其七調,勘校七聲,冥若合符。……因習而彈之,始得七聲之正。然其就此七調,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以華言譯之旦者,則謂“均”也。其聲亦應黄鍾、太簇、林鍾、南吕、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無調聲。譯遂因其所捻琵琶,絃柱相飲爲均,推演其聲,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應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調,故成七調十二律,合八十四調。 [14]

此處所云“均”、“旦”,即前文所云“十二律”之律。蘇祗婆琵琶,可以彈出黄鍾、太簇、林鍾、南吕、姑洗五調。鄭譯根據旋宫轉調方法,又在理論上補全了其他七律,故而云七調十二律。

▲陶彩繪持琵琶女傭

《隋書》所謂七調,即七聲音階。相較傳統五聲十二律,多出了變宫、變徵兩個音階。即十二音符,一改之前的五個一組爲七個一組,進行有序排列,詳見下表二:

如果僅從表格字面看,五七聲音階的差異,僅僅是七聲音階增加了變宫、變徵,實則不然。重新排列後,發生了旋宫轉調。計算方法有多種,這裡以相生原則爲例。七聲音階之黄鍾宫,其排列次序爲:仲/黄、林、太、南、姑、應、蕤/大;原五聲音階則爲:仲、黄、林/太、南、姑、應、蕤/大。原五聲音階之太簇宫,即七聲音階之黄鍾宫。這樣七聲音階之宫調,整體和五聲音階宫調對應如下(見表三):

這種做法,盡最大可能利用舊有調式,調和五七聲音階的矛盾,也糾正了錯律的現象,《隋書》卷十四云:

以其聲考校太樂所奏,林鍾之宫,應用林鍾爲宫,乃用黄鍾爲宫;應用南吕爲商,乃用太簇爲商;應用應鍾爲角,乃取姑洗爲角。故林鍾一宫七聲,三聲並戾。其十一宫七十七音,例皆乖越,莫有通者。[15]

從《隋書》記載來看,當時太樂是以七聲音階之絶對黄鍾宫爲林鍾宫,二者之間,原本等位推移即可,但鄭譯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於是又加一應聲。《隋書》卷十四接稱:

又以編懸有八,因作八音之樂。七聲之外,更立一聲,謂之應聲。譯因作書二十餘篇,以明其指。[16]

這樣,他便又嘗試用八聲音階去解釋這一現象。見下表四:

從表中可以看出,分八音之後,僅可以生成黄鍾、夷則、姑洗三律,其他進入死循環。這樣雖然在理論上似乎增加了音階,但實際上又不存在增加宫調的問題。

所以,八音十二律之後並沒有推行,仍以七音十二律爲主。[17] 針對鄭譯這一做法,萬寶常强烈反對,據《隋書》卷七十八:

開皇初,沛國公鄭譯等定樂,初爲黄鍾調,寶常雖爲伶人,譯等每召與議,然言多不用。後譯樂成奏之,上召寶常,問其可不,寶常曰:“此亡國之音,豈陛下之所宜聞!”上不悦,寶常因極言樂聲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請以水尺爲律,以調樂音,上從之。寶常奉詔,遂造諸樂器,其聲率下鄭譯調二律。并撰《樂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爲宫之法,改絃移柱之變,爲八十四調,一百四十四律,變化終於一千八百聲。[18]

萬寶常一方面極力抵制鄭譯之律,下二律以調鄭律。另一方面,又對十二律進行十二排列,得一百四十四律,復以一百四十四律相乘十二音階,得一千七百二十八音節。所謂一百四十四律,便是實行十二音階制,實際只有一個黄鍾宫。

因而,不論京房律、鄭譯律、還是萬寶常律,其核心都是十二律,即十二宫調。但因音階不同,理論上京房律有六十個音符,鄭譯律有八十四個音符。而萬寶常律一千八百聲之説(144*12=1728),乃是無稽之談。

三、燕樂二十八調

《夢溪筆談》多次提及“燕樂二十八調”一詞,但二十八調之説,早在《樂府雜録》中便有記載,“别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

太宗朝,三百般樂器内挑絲、珠爲胡部,用宫、商、角、羽,並分平、上、去、入四聲。其徵音有其聲,無其調。

平聲羽七調

第一運中吕調,第二運正平調,第三運髙平調,第四運仙吕調,第五運黄鍾調,第六運般渉調,第七運髙般渉調。

上聲角七調

第一運越角調,第二運大石角調,第三運髙大石角調,第四運雙角調,第五運小石角調——亦名正角調,第六運歇指角調,第七運林鍾角調。

去聲宫七調

第一運正宫調,第二運髙宫調,第三運中吕宫,第四運道調宫,第五運南吕宫,第六運仙吕宫,第七運黄鍾宫。

入聲商七調

第一運越調,第二運大石調,第三運髙大石調,第四運雙調,第五運小石調,第六運歇指調,第七運林鍾商調。

上平聲調

爲徵聲,商角同用,宫逐羽音。

右件二十八調,琵琶八十四調方得是。五絃五本,共應二十八調本。笙除二十八調本外,别有二十八調中管調。[19]

《樂府雜録》所録二十八調,係其俗名。其生成原則,仍是十二律(十二調式)。

▲《樂學軌範》所載五音律吕二十八調圖

特别注意的是,這裡所説的角聲,實際相當於原七聲音階中變宫,而非角聲。之所以造成這種原因,是因爲加入應聲所致。應聲只在理論假想狀態存在,實爲七聲音階中的宫聲。以絶對黄鍾宫爲例,七聲音階爲:

夾、無、仲/黄、林、太、南、姑、應、蕤/大、夷

加入大宫之後,變爲:

無、仲、黄/林、太、南、姑、應、蕤、大/夷、夾

這個八聲音階之黄鍾宫,實際對應原七聲音階之林鍾宫,其角聲則是絶對黄鍾宫中的閏宫(舊變宫爲新角聲)。因十二律之名及相對次序不可以改變,所以稱變宫爲角。當然稱變宫也是可以的,但那樣《樂府雜録》中的角聲,則要改稱閏宫或變宫。

▲《事林廣記》所載“五音律吕宫調之圖”

《樂府雜録》載燕樂二十八調,則是段安節删去宫、商、羽、變宫四聲下,五個中管所致,並非八十四律的亡佚。[20]這一點,如果結合日本内閣文庫藏書林精舍本《事林廣記》卷十二“音樂類”則十分明晰(見表五):

▲表五:《事林廣記》載燕樂俗名表

四調中去掉中管,正二十八調。其他角、徵、變徵三調下,亦非無調。如果結合表二,黄鍾角對應夷則宫,黄鍾徵對應仲吕宫,黄鍾變徵對應蕤賓宫。

因而,表四中實際有許多調式是相同的。根據三分損益後,聲律回到黄鍾的原則,調式其實是隔八相生(八律)的。所以上表中,同調異名的宫調有:

黄鍾宫:正宫、大石調、般涉調、大石角;

大吕宫:正高宫、高大石、高般涉、高大石角;

太簇宫:中管高宫、中管高大石、中管高般涉、中管高大石調;

夾鍾宫:中吕宫、雙調、中吕調、雙角;

姑洗宫:中管中吕宫、中管雙調、中管中吕調、中管雙角;

仲吕宫:道宫、小石調、正平調、小石角;

蕤賓宫:中管道宫、中管小石調、中管正平調、中管小石角;

林鍾宫:南吕宫、歇指調、高平調、歇指調;

夷則宫:仙吕宫、商調、仙吕調、商角;

南吕宫:中管仙吕宫、中管商調、中管仙吕調、中管商角;

無射宫:黄鍾宫、越調、黄鍾羽、越角;

應鍾宫:中管黄鍾宫、中管越調、中管黄鍾羽、中管越角;

正宫,别名大石調、般涉調、大石角,依次類推。這一現象,沈括《夢溪補筆談》卷一“樂律”便有記載:“十二律,每律名用各别,正宫、大石調、般涉調。” [21]此處所云每律名用各别,便説明他們都指同一事物。該書卷一並記載了各調音節構成:

今燕樂二十八調,用聲各别。

正宫、大石調、般涉調皆用九聲: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勾、合,大石角同此,加下五共十聲。

中吕、雙調、中吕調皆用九聲:緊五、下凡、高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雙角同此,加高一共十聲。

高宫、高般涉皆用九聲:下五、下凡、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高大石角同此,加高四共十聲。

道調宫、小石調、正平調皆用九聲: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下四、六、合。小石角加勾字共十聲。

南吕宫、歇指調、南吕調皆用七聲:下五、高凡、高工、尺、高一、高四、勾。歇指角加下工共八聲。

仙吕宫、林鍾商、仙吕調,皆用九聲:緊五、下凡、工、尺、上、下一、高四、六、合。林鍾角加高工共十聲。

黄鍾宫、越調、黄鍾羽,皆用九聲:高五、下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越角加高凡共十聲,外則爲犯。[22]

按,以上七宫,分别對應黄鍾宫、夾鍾宫、大吕宫、仲吕宫、林鍾宫、夷則宫、無射宫。

上引七、九、十聲,沈括採用了俗字譜。關於俗字譜和十二律對應關係,沈括《夢溪補筆談》卷一有記載。結合二者,黄鍾宫音階排列應如表六:

其音階關係依次爲:合、高四、高一、上、勾、尺、高工、高凡、高五。

不過沈括所載這種排法,實有較爲複雜的來源。宋代聲律變化頗大,其最主要的一個變化,便是景佑二年(1035)時,因太常雅樂要用鍾磬,而時人又誤解了登歌兩架,懸八用七之法,所以便開始了論争,之後則進一步加入了黄清、大清、太清、夾清等“四宫清聲”。據《宋史》卷一百二十六:

先時,太常鍾磬每十六枚爲虡,而四清聲相承不擊,照因上言:“十二律聲已備,餘四清聲乃鄭、衛之樂,請於編縣止留十二中聲,去四清聲,則哀思邪僻之聲無由而起也。”元等駮之曰:“前聖制樂,取法非一,故有十三管之和,十九管之巢,三十六簧之竽,二十五弦之瑟,十三弦之箏,九弦、七弦之琴,十六枚之鍾磬,各自取義,寧有一之於律吕專爲十二數者?……今照欲損爲十二,不得其法,稽諸古制,臣等以爲不可。……夫五音:宫爲君,商爲臣,角爲民,徵爲事,羽爲物。不相凌謂之正,迭相凌謂之慢,百王所不易也。聲重濁者爲尊,輕清者爲卑,卑者不可加於尊,古今之所同也。故列聲之尊卑者,事與物不與焉。何則?事爲君治,物爲君用,不能尊於君故也。惟君、臣、民三者則自有上下之分,不得相越。故四清聲之設,正謂臣民相避以爲尊卑也。今若止用十二鍾旋相考擊,至夷則以下四管爲宫之時,臣民相越,上下交戾,則凌犯之音作矣。此甚不可者也。” [23]

十二律,原是調式。十六枚,原是李照率先附會四枚爲鄭衛之音,又因度量衡差異而無法恢復古音,所以遭到了馮元攻擊。[24]馮錯誤理解宫調爲樂器之弦管,並進一步將其上升到政治高度。但這次争論,最終以“帝令權用十二枚爲一格,且詔曰:‘俟有知者,能考四鍾協調清濁,有司别議以聞。’”[25]

雖然暫時緩和了矛盾,但景佑五年(1038)六月,翰林學士王堯臣又重提了清聲問題:

竊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鍾準爲十二正聲,以律計自倍半。説者云:“半者,準正聲之半,以爲十二子聲之鍾,故有正聲、子聲各十二。”子聲即清聲也。其正管長者爲均,自用正聲;正管短者爲均,則通用子聲而成五音。……今太常鍾縣十六者,舊傳正聲之外有黄鍾至夾鍾四清聲,雖於圖典未明所出,然考之實有義趣。蓋自夷則至應鍾四律爲均之時,若盡用正聲,則宫輕而商重,緣宫聲以下,不容更有濁聲。一均之中,宫弱商强,是謂陵僭,故須用子聲,乃得長短相敘。自角而下,亦循茲法。故夷則爲宫,則黄鍾爲角;南吕爲宫,則大吕爲角;無射爲宫,則黄鍾爲商、太簇爲角;應鍾爲宫,則大吕爲商、夾鍾爲角。蓋黄鍾、大吕、太簇、夾鍾,正律俱長,並當用清聲,如此則音律相諧而無所抗,此四清聲可用之驗也。至他律爲宫,其長短尊卑自序者,不當更以清聲間之。……臣等參議其清、正二聲既有典據,理當施用。自今大樂奏夷則以下四均正律爲宫之時,商、角依次並用清聲,自餘八均盡如常法。[26]

但是這次論争的焦點在夷、南、無、應四律上。若以三分損益絶對值算,夷則宫聲值爲110592,角聲(黄鍾)177147,這便是以民凌君;南吕宫聲104976,角聲(大吕)165888,亦爲以民凌君;無射宫聲98304,商聲(黄鍾)177147,角聲(太簇)157464,臣、民犯君;應鍾宫聲93312,商聲太簇157464,角聲(夾鍾)147456,亦臣、民犯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相凌的地方,因宫聲使用原聲,所以商角折半用清聲之後,新商、角實爲原商、角的倍音。這樣使用清聲後,增加了夷、南、無、應原有音區,但並不犯宫。

《宋史》沒有記載這次討論的最終結果,從之後沈括《夢溪補筆談》、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來看,北宋中後期乃至南宋,皆用了四清聲。而據王堯臣之論,需用清聲者僅夷、南、無、應四宫,其他八律因無臣民凌君的現象,不用清聲。

▲明崇禎馬元調刊本《夢溪補筆談》書影

但就這一問題,《夢溪補筆談》所載,則是雜糅了應聲、清聲和旋宫理論,突破了王氏的規定,而且出現了犯宫。現將沈括所載工尺譜與十二律對應如下:

正宫,原爲絶對之黄鍾宫。沈括記載九聲爲:仲、黄、林、太、南、姑、應、蕤,外加太清。太清即太之清聲,可以忽略。因而宋代原本的黄鍾宫實爲以仲爲黄,加應聲蕤賓後才成絕對黄鍾宫。其角聲大石角,則是在黄鍾宫基礎上再加應聲大吕,構成九聲音階。

中吕宫,原爲絶對之夾鍾宫。沈括記載九聲爲:夾、無、仲、黄、林、大、南、黄清、夾清。黄清、夾清爲黄、夾之倍音,可以不計。從其角聲雙角,加應聲——下一宫之姑洗來看,中吕宫應爲夾鍾宫。但夾鍾之變宫,原爲太簇,此處右旋,隔宫取用太簇之變宫大吕。

高宫,原爲絶對之大吕宫。沈括所載九聲爲:大、南、夾、無、仲、黄、林、黄清、大清。從其角聲所取應聲太簇來看,原有宫調亦應爲大吕宫。但大吕之徵聲,原爲夷則,此處左旋,隔宫取用太簇徵聲南吕。

道調宫,原爲絶對之仲吕宫。沈括所載九聲爲:仲、黄、林、大、南、姑、應、黄清、太清。從其角聲加應聲蕤賓來看,此處道調宫爲仲吕宫。但絶對仲吕宫之羽聲爲太簇,此處右旋,隔宫取姑洗之羽大吕。

南吕宫,原爲絶對之林鍾宫。沈括所載七聲爲:林、太、南、姑、應、蕤、大清,完全符合絶對林鍾宫構成。其角聲歇指角,則加下一宫之夷則爲應聲。

仙吕宫,原爲絶對之夷則宫。沈括所載九聲爲:南、夾、無、仲、黄、林、太、黄清、夾清。剔除黄清、夾清二聲,宫聲南吕則是變舊有之夷則,左旋取南吕之宫聲。而其角聲所用應聲,則爲南吕之宫聲。[27]

黄鍾宫,原爲絶對之無射宫。沈括所載九聲爲:無、仲、黄、林、太、南、姑、黄清、太清。黄清、太清與黄、太重複,其餘七聲皆與絶對無射宫合。其角聲所用應聲,爲下一宫之應鍾。

故此,沈括所載七律,除南吕、黄鍾二律外,其余五律皆係犯宫之後的十二律。對於這一現象,沈括批評稱:“皆後世聲律瀆亂,各務新奇,律法流散。”[28]雖然這種新的宫調破壞了原有組織規則,音節之間不甚協調,樂器也需要重新製作,但不管如何變化,其與絶對十二律之間總有一個對應關係。而原有十二律的統轄,則不會發生變化。[29]

四、六宫十一調

元代所用宫調,據芝庵《唱論》,有六宫十一調:

大凡聲音,各應於律吕,分於六宫十一調,共計十七調宫:仙吕調唱清新綿邈,南吕宫唱感際傷悲,中吕宫唱高下閃賺,黄鍾宫唱富貴纏綿,正宫唱惆悵雄壯,道宫唱飄逸清幽,大石唱風流蘊藉,小石唱旖旎嫵媚,高平唱條物滉漾,般渉唱拾掇坑塹,歇指唱急併虚歇,商角唱悲傷宛轉,双調唱徤棲激裊,商調唱悽愴怨慕,角調唱嗚咽悠揚,宫調唱典雅沉重,越調唱陶寫冷笑。[30]

芝庵論曲,《南村輟耕録》卷二十七、《陽春白雪》卷一俱有收録,二者對曲調聲情的規定皆同。這些聲情宫調,除宫調、角調因俗名不明,或抄寫脫字外,其他十五調皆能歸屬於十二律下:

黄鍾宫:正宫唱惆悵雄壯,大石唱風流蘊藉,般渉唱拾掇坑塹;

林鍾宫:南吕宫唱感際傷悲,高平唱條物滉漾,歇指唱急併虚歇;

夾鍾宫:中吕宫唱高下閃賺,双調唱徤棲激裊;

無射宫:黄鍾宫唱富貴纏綿,越調唱陶寫冷笑;

仲吕宫:道宫唱飄逸清幽,小石唱旖旎嫵媚;

夷則宫:仙吕調唱清新綿邈,商調唱悽愴怨慕,商角唱悲傷宛轉。

即此十五調,隸屬於六律下,共含六個調式。若此黄鍾宫爲C調,則正宫、大石調、般涉調皆隸屬於C調。而音樂的主要聲情,則是由主干音符、節奏和演奏速度等共同決定的。换言之,一個宫調可以表現多樣的聲情,而不局限於芝庵的描述。

因而,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十二宫調,實即現代西方音樂學理論上的十二調式。所謂燕樂宫調由八十四調,變爲二十八調、七宫十二調、六宫十一調、五宫四調,皆是前人不明白其中樂理所致。

不過中西方宫調的差别在於,根據沈括《夢溪補筆談》、《白石道人歌曲》所載曲譜,中國傳統的一個宫調,只能在規定的七個(九個或十個)音符中選擇,而不能使用其他音區,否則便爲犯宫。而西方意義上的宫調,則一調可以同時使用多個音區。

作者按:

本文所論先秦音樂中七聲音階及“鍾”“鐘”之別,吸收了黄仕忠教授部分意見;“鍾”“鐘”問題,羅旭舟博士、趙鐵鋅博士也進行過專門討論,特此致謝!

参考文献

  1. 爲節省篇幅,此處不作一一列舉。總的來説,前人主要觀點可分兩類:大多數論文持宫調有節制一宫的作用,但洛地《詞樂曲唱》則認爲金元諸宫調、雜劇的宫調,僅僅在提示换韻。

  2. 徐玉清、王國民注譯:《六韜》,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第109頁。

  3. 房玄齡注、劉績補註、劉曉藝:《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378頁。按,“鍾”,通行整理規範,乃是依據《説文解字》“鐘,樂鐘也”,“锺,酒器也”而來,但《説文》此説應有誤。本文涉及的“鍾”字,除原文確爲“鐘”外,正文及其他引文均作“鍾”。根據《説文》係聯法原則,進一步考察其聲符,“童,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即童爲罪人。其甲文形狀爲站立一人,中特别標註一横目,其本意大概爲“重瞳”之“童”,《説文》所説乃其引申義。《説文》釋“重,厚也”,而“重”甲文字形即爲人站車上。音樂意義上的“鍾”,乃是據編鍾而來。編锺在隋唐時,逐漸演變爲方響,《通典》卷一百四十四云:“方響,梁有銅磬,蓋今方響之類也。方響以鐵爲之,修九寸,廣二寸,圓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設業,倚於架上,以代鐘磬。”關於方響演奏,《夢溪補筆談》卷一載教坊樂工語云:“樂聲歲久,勢當漸下,一事驗之可見。教坊管色,歲月浸深則聲漸差,輒復一易,祖父所用管色今多不可用,唯方響皆是古器。鐵性易縮,時加磨瑩,鐵愈薄而聲愈下。”則説明方響因不斷敲擊,逐漸變薄後,絕對音高會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也當爲“重”。故而,音樂意義上的“鍾”,應爲形聲兼會意,從金從重重亦聲。實際在古籍流通中,古人亦多用“鍾”而少用“鐘”,從本文保留的幾例“鐘”字,亦可以證明這一點。

  4. 高誘注、畢沅校、余翔標點:《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83—84頁。

  5. 此處所言爲有文獻記載之律管,考古發現的賈湖骨笛尚早於此,但彼時可能沒有文字記載。

  6. 高誘注、畢沅校、余翔標點:《吕氏春秋》,第90—91頁。

  7. 范曄撰、李賢注:《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第3000頁。

  8.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2013,第3160頁。

  9. 音差這一問題,直至朱載堉十二平均律中才得到解決。

  10. 這一説法有争議。戰國七聲之實例,即《史記》卷八十六云:“髙漸離擊筑,荆軻和而歌,爲變徵之聲。”但變徵,《戰國策》卷三十一亦載此事,稱一作“濮上”。從賈湖骨笛及漢代相關記載來看,筆者認爲中國傳統有七聲音階,但自周代以後,禮崩樂壞,逐漸失傳。秦漢之後中國七聲音階及其理論,應是從西域傳播而來。《隋書》卷十五:“據《周官·小胥職》:‘懸鍾磬,半之爲堵,全之爲肆。’鄭玄曰:‘鍾磬編懸之,二八十六而在一虡。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又引《樂緯》:‘宫爲君,商爲臣,君臣皆尊,各置一副,故加十四而懸十六。’又據漢成帝時,犍爲水濱,得石磬十六枚,此皆懸八之義也。懸鍾磬法,每虡準之,懸八用七,不取近周之法懸七也。”鄭玄、《樂緯》所言鍾磬皆爲十六枚,説明之前確實存在過七聲音階,但從二者解釋來看,他們已不懂得如何運用。《隋書》卷十四又引萬寶常語曰:“周之璧翣,殷之崇牙,懸八用七。”又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曰:“孟春月,則太簇爲宫,姑洗爲商,蕤賓爲角,南吕爲徵,應鍾爲羽,大吕爲變宫,夷則爲變徵,他月倣此。”則周樂原應有七聲音階。

  11. 魏征等撰:《隋書》,中華書局,2011,第378頁。

  12. 魏征等撰:《隋書》,第345頁。

  13. 魏征等撰:《隋書》,第354頁。按,梁時所用,亦有七聲。《隋書》卷十五有:“梁武帝加以濁倍,三七二十一而同爲架。”

  14. 魏征等撰:《隋書》,第345—346頁。

  15. 魏征等撰:《隋書》,第346頁。

  16. 魏征等撰:《隋書》,第346頁。

  17. 但八聲則是後來角聲變化的主要源頭,參閱谷傑《宋代燕樂二十八調“角調説”辨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

  18. 魏征等撰:《隋書》,第1784頁。

  19. 段安節:《樂府雜録》,載《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1册,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第62—64頁。

  20. 所謂二十中管,乃是省去升調(或降調),即無升C、升D、升F、升G、升A五個調式,籠統而言之。所以前引《樂府雜録》應是傳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原意即燕樂二十八調外,另有二十中管調,今本“别有二十八調中管調”之“八”爲衍字。

  21. 沈括著、侯真平校點:《夢溪筆談》,嶽麓書社,1998,第245頁。

  22. 沈括著、侯真平校點:《夢溪筆談》,第245—246頁。

  23. 脱脱等撰:《宋史》,中華書局,2013,第2949—2950頁。

  24. 古樂恢復之難,一在前人不明調式變化,二在度量衡的不断變遷。雖然三分損益是等比例,但因度量衡差異,所以會發生宫調變遷,即“以某爲黄”的問題發生。所以音樂問題,總與度量衡聯繫在一起。故古人在考古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在每次論樂時,所謂先朝古樂器便十分重要,因爲這是考察先朝制樂時度量衡最直觀的標準。但並不能以李照不能恢復,便言十二律有問題。

  25. 脱脱等撰:《宋史》,第2950頁。

  26. 脱脱等撰:《宋史》,第2963—2964頁。按,清宫的來源,雖然宋人不知所出,但實爲《隋書》所載倍音。

  27. 從沈括現有記載來看,此處仙吕宫和林鍾角所用音符完全相同。筆者疑仙吕宫之工前,脱一“下”字,因宫聲必然要用本音,其他各律也不見换宫事。若係下工,則仙吕宫所用七聲,全在夷則宫。

  28. 沈括著、侯真平校點:《夢溪筆談》,第246頁。

  29. 宋之四宫清聲,相比原有十二律,實爲高低音之别,並不構成新的宫調。因而這四清宫並沒有宫調上的意義。燕樂因不用中管五律,故實際演奏中只能出現七律。

  30. 楊朝英選:《陽春白雪》,上海書店出版社,1987,第5頁。

按:本文原載於《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八輯(2019年第2期),係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明清梆子腔流變研究”(18CZW020)階段性成果。

編輯:周紅霞

(0)

相关推荐

  • 【雄鹰视界】传统纳音的几个知识点

    二十八星宿十二宫,象钟表刻度一样,与北斗斗杓和斗魁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北斗斗杓东指.南指.西指.北藏,以正四时.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它却是研易者必须要思考的精髓,代表了两种不同 ...

  • 律吕成书

    [臣]等谨案律吕成书二卷元刘瑾撰瑾有诗集传通释已着録是书以气为定律之本因而推其方圆周径以考求其积分盖瑾之学笃信宋儒故其注诗守朱子之说不逾尺寸其论乐守蔡氏彭氏之说亦不逾尺寸也考管子地圆篇称呼音中徴中羽 ...

  • 同位取妻,隔八生子,纳音五行推算法,你知道吗

    古文:纳音之法,同类娶妻,隔八生子.(此<汉志>语也)律吕相生之法也.甲子,金之仲(黄钟之商),同位娶乙丑,(大吕之商,同位谓甲与乙,丙与丁之类,下皆彷此.)隔八下生壬申,金之孟.(夷则之 ...

  • 陈志峰工笔国画作品选

    笔墨丹青新视角2018-04-25 06:59:00

  • 吴志峰——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美丽相遇:2021年佛山二模数学第7题的研究

    一.题目呈现 二.解法分析 三.试题分析 1.此题以学生熟悉的正方体为背景,在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的交汇处设计轨迹问题,充满了创新性.此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

  • 王志峰:这些金融监管科技改变金融生态

     2020-07-08 !4 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金融科技市场.如果说科技是驱动金融发展的发动机,监管就是刹车片.发展监管科技是应对金融风险新形势的需要,也是解决金融监管瓶 ...

  • 【诗歌】陆志峰/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外四首)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外四首) 陆志峰 他站在羞涩的水边,目光如火 思 ...

  • 十亩之间--陈志峰花鸟画小品展

    六月是浓郁的,总能营造出绚丽多姿的色彩,总能恣意出淡雅清新的情愫."十亩之间"--陈志峰花鸟画小品网络展也正式为盛夏拉开了欢快的序曲. "十亩之间"出自< ...

  • 蔡瑞初、陈微、郝志峰:因果推断与因果性学习研究进展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因果推断方法和因果性学习这两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这两方面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 键 字 人工智能:因果推断:因果性学习:领域自适应 0 引言 因果关系 ...

  • 「诗情画意」黄志峰| 柿子情

    作者简介 黄志峰:山西运城人,编辑职称.擅长新闻报道.公文写作,爱好诗歌.散文创作,现为稷山文联委员.作协常务理事,<当代美文杂志>星空诗社会员 . 柿子情 冬日至山村,见柿子如灯笼挂满柿 ...

  • 「诗情画意」黄志峰|法 会

    作者简介: 黄志峰,山西运城人.本科学历,编辑职称.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运城广播电视学会会员.稷山文联委员.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曾在南京青春文学院诗歌专业.山西师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川省速记协会培训中心 ...

  • ​張志雄《一缕炊烟》【朗诵|雅君】

    一缕炊烟 文|張志雄(武汉),朗诵|雅君  主编|若欣 一缕炊烟绕着屋梁 挤出瓦缝飘飞远方 那是母亲每日为儿女谱写温饱的诗章 粗揉细    细拉长 有鱼吃鱼 无肉 用南瓜野菜做羮汤 与星星日月结伴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