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记(10)---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

千秋人物记(10)---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

本       文       约   14280  字

阅       读       需       要

36 分钟

明朝亡国亡的太刚烈,清朝取天下取的太轻巧。而横亘于明清之间,有一个人,怎么也绕不过去,他就是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

袁崇焕像

一个故纸堆里长大的读书种子,家在远的不能再远的广东东莞,竟万里投笔从戎,在女真铁骑肆虐的辽东大地,建立不朽功勋。努尔哈赤(后金建立者,天命汗)在他戍守的宁远城(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县)下含恨而终,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在他驻守的宁锦一线(今辽宁葫芦岛、锦州一带)不得寸进。

而他的命,被大明皇帝一纸诏书取了:通敌卖国,凌迟处死,兄弟妻子徙三千里。

而他的家,抄出来的财富,不过和大明中产之家相抵。高中进士,手握数十万军队,形同一方“诸侯”,命运和名声和他开了太大的玩笑。

愚忠吗?性格过于刚正不阿吗?这三千里故国已无可言语。

山花烂漫风烟昨,可叹一生只是歌;

幻化坟头多少字,如梦似幻任婆娑。

愿晨钟暮鼓醒我世人,要知道,这脚下一方土地上有太多英雄泪和英雄血。

常思常念华夏故土,莫失莫忘家国天下。

①孰非颠簸少年郎

明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公元1584年6月6日),袁崇焕在广东东莞水南袁屋坪(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出生。父亲袁子鹏,母亲叶氏。家业是袁崇焕的祖父和父亲远赴广西梧州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平南之间,从事木材、药材生意,一点点积攒下来的。

梧州城里有店铺,东莞县内有田地。后来,袁崇焕父亲举家落籍广西梧州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

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衣食无忧。袁崇焕个子不高,但斗起狠来不要命,周围人都怕他。

金鳞原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武侠剧《风云》台词)

14岁,袁崇焕高中秀才,在十里八乡扬名久久。

赴省城桂阳三次,颠簸如初,落寞如常,23岁的袁崇焕终于高中举人。报喜的门子,围在袁家宅邸,门楣光耀于异乡,袁家凭着一个举人在广西梧州藤县深深扎下了根,家业兴旺,枝叶开散。

而广东东莞有他另一个家。

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天举行,也称“秋闱”,在省城考试。会试,每三年一次,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也称“春闱”,在北京贡院,由礼部主办,皇帝特派高官主考。

袁崇焕赴京三次,连考三场,三场尽皆落第,九年时光匆匆而逝。从广西而来,由京城而归,这条路他来来回回走了六趟。

一步而迈三千里,不抵东海誓不归。

颠簸习惯了,心波澜不起一点。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落第了三次的袁崇焕,第四次拿着官府发给的路费,从广西踌躇满志出发,住驿站,乘驿马,昂首挺胸来到京城。

三千里地一朝至,城池巍峨还如初。

农历二月初九,礼部主持的会试开始了,贡院的门徐徐打开,一个个举子提着考篮入场,有笔墨,有三天吃食,13000多间考棚(明张居正任首辅时扩建,并把木质考栅改为砖墙瓦顶的房屋)满满当当。

南京江南贡院照片(北京贡院已改为中国社科院驻地)

天冰冷的到处是冰,皓首穷经的人顾不得,没有大毅力绝走不到这一步。

连考三天,连入厕都在逼仄的考棚解决。不到三平方米的地方,袁崇焕白天答题的板子拆下来,裹着朝廷发给的被子,任凭风呼呼吹来,一盆炭火,一支蜡烛,他憧憬着关于保家卫国的无限未来。

南京江南贡院考棚

农历二月十五日,会试结束。发榜那日,袁崇焕榜上有名,那一天,他是大明新科贡士,周围羡慕的目光很多,36岁的袁崇焕压下激动,装作波澜不惊,坦然受之。

这个人与常人好不一样,面容好硬,笑容好冷。

农历三月初一日殿试,袁崇焕往紫禁城去的路上,花开的有些早,有些多。承天门(清顺治帝改为“天安门”)遥遥在望,柿子树一棵接一棵,皇家也垂怜这天下苍生,民以食为天,秋天一树一树火红柿子可以甜腻肠胃。

万历皇帝高高坐在龙椅,奉天殿(清顺治帝改名太和殿,后乾隆皇帝把殿试地点改为保和殿)里气氛肃穆。文武官员分列两旁,大红大红朝服迸射出大明王朝无限风光。

袁崇焕打量着这间民间传说中玄之又玄的金銮殿,雕梁画栋,气派非常,这是大明帝国炫耀四方的脸面。

他位置太靠后,看不清皇帝的样子,但他知道,他的命运已经改变,他的一生将自这里展翅高飞。

胸有壮志已凌云,济世救民当悬壶。

殿外广场上,笔墨纸砚都已备好。皇帝拿出了考题,贡士们纷纷入座。

方块汉字跃然纸上,是那么优美和富有旋律,那么别致和富有诗意。

殿试只是一道点上金身的过程,不黜退一人,而之后,人人皆是天子门生。

万历己未科进士状元出现了,不是袁崇焕,名叫庄际昌,所有进士名字都刻在了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上。

而四百年后,这煌煌众进士中,人们只记住了袁崇焕,包括史书。

②唯有一死可报国

皇家赐宴,新科进士意气风发。而十一万大明军队正在辽东大地征讨不臣。

万历四十七年农历二月,大明辽东经略杨镐在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誓师出征,大军兵分四路,兵锋直指叛军核心据点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

冰天雪地里委蛇行军,辽东经略想到了平叛之战旷日持久,却想不到接战之后,竟在三五日间便已结束。

三月初一,大明殿试当日,西路军总兵杜松兵败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主将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原任总兵赵梦麟阵亡,六万精锐明军全军覆没。那一天,辽东大地大雾浓的看不到人的影子。雾散后,是遍地尸骸,着火红色明军甲袍的尸体最多。

血水化作了冰,为一地大明将士壮行。

尽做孤魂辽东土,徘徊无去恨依依。

农历三月初二,大明北路军战败,副将麻岩等战死,总兵马林仅率数人逃归。

农历三月初四,大明东路军战败,总兵刘铤战死。

农历三月初五,大明南路军不战而逃。

南路军总兵李如柏带回来了2万5千名溃兵,未损一人,未接一战,已故伯父辽东总兵官李成梁为辽东李家打下来的赫赫威名一坠千丈。

命有了,名没了,大军胆破了。

九万大明军人,或横尸荒野,或落难被俘,无一人不是战至身疲力竭,包括海西女真叶赫部一万名叶赫军人,包括从朝鲜翻山越岭而来的一万三千名朝鲜军人,此一刻他们的旗帜都是大明。

日月兮且佑魂归去,天不假我以年;

山河兮蛮夷窃据,拔剑四顾茫然;

魂兮魂兮我不能归去,修我戈矛兮与子同仇再战江山。

明军三路合围示意图

而他们还是败了。大明从此由盛而衰,一衰再衰,再未出现转机。

京城的气氛一下子变了。

明军主帅杨镐引咎辞职,后被拘押,崇祯二年(1629年)被处决。

北路军总兵马林3个月后主动寻死,匹马独身战死在开原(今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对敌前线,南路军总兵李如柏日日夜夜活在自责之中,怪行军太慢,怪接敌太迟,一年半后自杀以明志。

这就是大明军人,惟身死以报国。而在大清修的《明史》里他们皆是贪生怕死、卑鄙误国之辈。有不惜性命,大群大群军人战死在沙场之上的误国吗?

后金损失惨重,本就不多的建州女真族人死伤近十分之一,努尔哈赤展开了疯狂报复。

后金军席卷辽东大地,攻城拔寨,如入无物,一群群汉人被报复性杀死。

史载:辽东汉人被杀者十之五六,三百万汉人躺在血泊之中,活下来的,皆成为了旗人奴才,妻女被他们侮辱,男人为他们耕田。

袁崇焕在一张张从辽东带回朝廷的血书中,悲愤异常。他开始关注边事,誓要有朝一日屠尽蛮夷,收复辽东。

做大明的岳飞,精忠报国,誓死抗金,百死无憾。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公元1620年,袁崇焕授福建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知县。带着无边惆怅,他上任了。

一步而登天,这就是科举的魅力所在,给所有出身中产之家的读书人打开了向上的通道。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可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山峰之上,遍览风光无尽。

明朝规制,做官任职需出省。避免家乡裙带关系干扰,以至于根深叶茂,演变为藩镇,割据一方。

知县任上第二年,明军再次战败,丢掉了辽东重镇沈阳和辽东首府辽阳,辽东岌岌可危。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知县任满三年了。袁崇焕回京述职。无心升官发财,只念江山社稷。

正月,等待觐见的日子,辽东烽火再起,一介书生袁崇焕竟然单骑出关,探查辽东形势。

虽千万人吾往矣,无愧我心耳;

想数百里山河也,无一寸多余。

③可怜辽民多少泪

雪花满身,沧桑满眼。辽东难民冻毙饿死路旁的尸体,一个摞一个。

广宁溃败,39岁的七品县令泪在眼中。蛮夷兵锋直指山海关,京师离山海关不过数百里,一日间烽火燃起三次,人心惶惶。满朝衮衮诸公无法,他来想办法。

数月后,一个清瘦书生,置身险地千里走边关的故事,传到京师。御史侯恂(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父亲)奏请朝廷破格重用袁崇焕,皇帝遂擢袁崇焕任兵部职方主事,旋即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然后,袁崇焕嘲讽着计划南迁的朝廷,一个人赴山海关上任了。

山海关外,大片大片膏腴之地被蒙古人占据。朝廷的意思是驱狼吞虎,让蒙古人在大明和后金之间建一个缓冲带,给大明做屏障。

朝廷厚赐了无数蒙古部落头人,而当战争真的到来的时候,竟没有几个蒙古部落肯来提刀助阵,反而和后金搭伙抢掠的居多。

无数大臣失望至极。辽东经略王在晋令袁崇焕移驻山海关外中前所(今辽宁省绥中县前所镇),防寇预警。

从辽地逃归的人太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血泪仇恨积攒了一肚子,而饥肠空空,不知今日明日,他们聚集起来,或将发生暴乱。

辽东经略连夜下令袁崇焕尽快前往前屯(今辽宁省绥中县前屯镇),安抚辽地流民,安置饥肠辘辘百姓。

士兵们要驻守城池,不能分兵护卫袁崇焕。

但他等不及天亮再出发,漆黑如墨夜里,袁崇焕只身上路。他知道前方聚集的流民只是等待一个希望,他去许给他们。

狼的影子时时可见,他无退缩,硬着脖子向前,用他书生的刚毅意志和忧国忧民情怀。

孤胆英雄书生是,亦可擎天做一柱。

他到的很及时,天刚刚擦亮,大明大红官袍很耀眼,这个穿越黑夜而来的大明官员,嘴唇徐徐吐出诚恳朴实语言,说强壮的招他们做兵,扛枪吃饭,收复失地;说力弱的分块田地,养家糊口,不致饿死。成千上万流民们的心温热起来,纷乱止息了。

一句暖心的话胜过了无数大明官军。吃饭二字而已,多少大明的官不敢许不下这一句诺言。怕担责任,怕丢官位。

七月初,辽东经略王在晋奏请朝廷任命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朝廷明旨许可。

袁崇焕依照旨意,开始在辽民中募兵,”以辽民守辽土,以辽土安辽民”,他明白拳头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力量。几番反复,他终于兑现了对流民的承诺。

朝廷给予了这个书生无限信任。竟许可袁崇焕也可以从自己家乡募兵。他的叔父袁玉佩、他的亲戚林凤翔、他结纳的死士谢尚政、洪安澜等人,一个一个来到军中,一支袁崇焕牢牢掌控的雄兵若隐若现,辽人、广东人、广西人、福建人越来越多聚集在他身旁,被他的魅力感染。

是朝廷的军队,而似乎也是他的私军。这就是大明,曾经大明辽东名将李成梁豢养了8000名私军,威震辽东,在一次征讨女真部族叛乱中,错杀了努尔哈赤的爷爷、父亲、外公和姑父。而努尔哈赤竟委身为奴,认李成梁为假父,在李家鞍前马后好多年。

李成梁去世了,学了一身本领的努尔哈赤,拿回大明满怀歉意归还的祖父、父亲遗骨,拿着大明因为亏欠赐给他的“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龙虎将军封号,都督敕书”,招摇处处,招兵买马,然后反了。

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府上,把大明看了个通透,积弊已深,不过一个绣花枕头,表面光鲜而已。

努尔哈赤赢了。拓地千里,高高在上,贵为一国之君。而在起兵最初阶段,大明官军和他演的双簧精彩至极,官军得军功和财物,努尔哈赤得丁口和土地。

一个王朝,内里腐烂透了的时候,谁也救不了它。张居正不行,袁崇焕不行,崇祯皇帝也不行。

失陷在后金统治区的汉民,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苦日子煎熬了他们好多年。

他们盼王师,王师不至。他们求神灵,神灵不眷顾。

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封锁了辽东边墙。粮食运不进来,加上天灾人祸,后金常常闹饥荒。

《满文老档》(上)第八函记载:太祖皇帝天命九年正月至天命十年十一月

《满文老档》

第六十册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

“初五日,……凡一口有诸申斗六、七斗者,准其居住。一口有五斗者,或所去之人有牲畜者,经核计若可以生活,则准其居住之。计之不敷者,则计入无粮之人数内。并将无粮之男丁数,人口数,造册奏汗,以听汗令。’”

第六十一册天命九年正月至六月

“二十七日,选派人员前往各处,杀无粮之汉人。”

第六十六册 天命十年(1625年)八月至十月

汗曰:“凡以彼方所遣奸细之言,煽惑本地乡民者,皆属非我保举之官,或原为明官、今已革职之书生,大臣等人。此等之人皆另行甄别正法(原注:正法即杀之)。”

杀汉人时,汗命出示彼等倡乱行恶之布告曰:“……不思我养育之恩,仍向明朝,故杀此有罪地方之人。……总之,尔等既不思养育之恩,心仍向明,故杀尔等外乡之头人者,即为是也。”

诸贝勒曰:“众汉官,著尔等各带近亲前来,远亲勿带,以免其妄领财货使尔等脸面无光。”八旗大臣分路前往,下於各屯堡杀之。杀完后甄别之,当养者,以男丁十三人,牛七头编为一庄。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一备御赏给一庄。此次屠杀,使贤良之书生亦被杀绝。后为聪睿汗惜而止之。

天意何在,恕恶人不佑良善;

万民何辜,做牛马苦挨时日。

之前的记载已不忍说,斑斑血泪控诉了太多大清王朝迷恋者。

我们是汉人,我们的血泪过往怎能忘记,怎能在荧幕上以大清修的《明史》,诋毁大明。

而竟然以仰望者的角色歌颂误我中华三百年的大清。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广州城外30万殉难者(一说70万)、剃发垂辫、文字狱……一桩桩,一件件,罄竹难书。

“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因为中华是我们的国,而只是满清侥幸征服得来的江山,他们没有切肤之痛,君不见柳条边直至清末才被拆除,柳条边禁锢关内汉民,禁止他们移居东北。千里沃野荒芜数百年,而关内多少百姓无地可种,无田可耕。那块三百万平方公里沃野是满清留给自己的退路,决不允许汉民染指。

柳条边为宽、高均为一米总长度为1300余公里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剩四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外侧挖一口宽8尺,底宽5尺,深8尺,其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土堤呈'人’字形横亘在东北平原上。(摘自网络)

结果东北被俄罗斯人啃去了大半。如果早早允许汉人移居,俄罗斯的远东还是俄罗斯的远东吗?遍地的黄种中国人必然不答应,必然有朝一日回归。而现在只能在幻想中麻醉自己,白种俄罗斯人已经染白了整个远东。

④一座雄城起辽东

袁崇焕的军事才华开始不仅仅限于纸面。经略王在晋决定在山海关外八里铺地方,再建一座城,设官兵4万,护卫山海关。

袁崇焕认为应当在宁远卫筑城。即便是昔日的恩主,他也绝不退让。在他看来,宁远卫是后金南侵的必经之路。

朝廷选择了袁崇焕,在宁远卫筑城,由他营筑,将来由他驻守。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九月,袁崇焕在新任督师孙承宗的支持下,同将军满桂开始营筑宁远城。

宁远城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完工,成为关外一座重兵把守的重镇,关宁防线初成,山海关为后劲,宁远城为前锋。袁崇焕领军守城的日子开始了。

宁远城遗址(今辽宁省兴城县),可见当初战火频仍

一座孤城,静静矗立在抵御后金南侵的第一线。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大明无数仁人志士来到宁远城,和这个刚烈的书生将军一起,御寇、保民、守土。

商人冒死送来物资,农夫冒死在城外种田,工匠日日夜夜打造守城利器,军人们时时操练,等待着必将爆发的大战。要么大明在此出兵收复辽东,要么后金攻陷此城,然后兵锋直指山海关,直指京师。

“天子守国门”,大明皇帝就在他们身后数百里外的北京。

而后金不断骚扰地方,今天破一个庄子,明天抓几个奴才,后天掳几个妇人,大后天杀一队商人,宁远城百里之内无有片刻安宁。

百姓们努力活着,男人们拼命干活,女人们拼命纺织,为家中老迈双亲在乱世之中有一口饭吃,为嗷嗷待哺儿女将来有一个明媚前程。

地是袁崇焕等人恳求朝廷赐给他们的,少的可怜。他们耕种的土地绝大部分有主人,要么卫所高官,要么领军大将,要么世家大族,老百姓只有一身力气可以换吃食。

一名校官虚报宁远城墙登城马道兵额,吞没粮饷,被袁崇焕查出来了,校官先是求饶,求饶不成,搬出靠山,袁崇焕大怒,众人面前,当场处死了这名校官。

但袁崇焕越权了,想治他罪的人蜂拥而来。弹劾他的折子一封接一封,筑宁远城的时候,他斩断了太多贪婪的手,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落井下石何其多。有的没有的罪名纷纷被翻出来,如果不是脸有菜色的百姓,如果不是戍守前线的袍泽,如果不是三千里地山河待恢复,袁崇焕宁愿终老田园,在万里之遥的广东东莞。

而他终是一腔抱负未能施展,一身担子不敢卸下。

袁崇焕上书自辩,并求督师上书朝廷为他求情。他跪在督师孙承宗辕门前,一再叩头谢罪,向督师,更是向大明朝廷。数日后,袁崇焕的官位保住了。

在袁崇焕的账下,贪赃枉法代价太大,蛀虫一个个离开宁远城。

⑤朝堂争斗何止息

边事的纷争总能平定,但朝廷中的斗争不知何时方可罢休。魏忠贤窃据朝廷权柄,作威作福。

军饷渐渐不济,朝廷安插的私人越来越多。孙承宗和袁崇焕不得不忍气吞声。

袁崇焕不得不弯下身子变通,他人发财,我自守边,彼此无碍便可。他在宁远城里新起了一座生祠,为“九千岁”魏忠贤而建,卖力地讨好着这个大明王朝仅次于皇帝的权柄掌控者。

而这个人一个大字不认识,竟还是大明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提督东厂。

皇帝把大小事务托付给他,专心致志于再喜欢不过的木匠活。

大明又一个奇葩皇帝出现了。

以皇家家奴对抗日益膨胀的文官集团,为帝王争权,为皇室敛财。魏忠贤不过是皇家牵出来四处咬人的狗,被咬的大部分是掌握朝廷位置和社会舆论的东林党。

喜好木匠活,只是把杀人的罪名推的干净一些。没有皇帝首肯,魏忠贤能调动几支军队,能镇住几个大臣,哪怕有那么一支军队被他逼的起兵勤王,他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党大本营东林书院的门联。而袁崇焕是看似忧国忧民东林党的一份子。

东林书院遗址

皇帝借魏忠贤之手打击东林党,无数人头滚滚而落,无数东林党人不屑与阉党合流,挂冠而去。袁崇焕极需要自保,他不可以掉脑袋,他不可以丢官位。然后,他把自尊装进裤裆,为魏忠贤再建起一座生祠,不惜阿谀奉承,不惜被东林一党恶意诋毁。

官位没有了,报效国家只能在纸上划来划去。袁崇焕不甘心。

大明在内斗,后金则精诚团结,掌权的全是努尔哈赤的兄弟和儿子们,努尔哈赤是长兄,儿子有十几个,都紧紧靠拢在这个后金缔造者身边。

而这个时候东亚赶上了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冷,降雨骤减,杭州曾落雪不停,冰封一片,陕西甘肃一带,数月不见一滴雨年年成为常态,庄稼绝收,饥民饥肠辘辘,不造反奈何,在家等死吗?

闯王、八大王等横行半个中国,内忧外患之下,大明摇摇欲坠。

而内斗愈演愈烈。东林党失意者把满朝文武尽数描述成无恶不作的阉党小人,在民间发酵发酵,仿佛朝廷不是大明百姓的朝廷。

相互拆台,那怕把大明这个饭碗砸烂,也在所不惜。

边事紧迫,灾害频仍,朝廷欲增加商税,东林党群起反对,甚至不惜酿出苏州织布作坊织工民变,因为东林党人几乎家家经商,包括袁崇焕一家。

是先顾眼前还是谋算将来,朝廷选择了饮鸩止渴,不增加商税,增加农税,摊在了天下种地百姓身上。

收成越来越不好,纳税越来越多,南方尚可维持,北方百姓不反奈何!

造反的越多,税加的越重;税加的越重,造反的越多。大明在这条不归路上终于干翻了自己。

相忍为国,牵扯到自己身上,总是那么艰难。时代洪流下,多少人悖逆了初心,不再心向莲花,不肯日行一善。

东林党竟还标榜以天下为己任,诋毁着朝廷种种施政方略,却不肯从自己身上拔一根毛,以利天下。阉党和影从阉党的官员至少还在做事,东林党只是在说别人种种不是。

不愿意做事,还不愿意别人做好事,各种人为障碍,扒光了大明一件件衣服,赤裸在外,再无纲常伦理。

论自私,东林党和阉党谁也不比谁少。而东林党代表的工商业和地主阶层,却是中国惟一可追上欧洲列强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群体。

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强壮到可以和皇权对抗,可以在社会思潮上引起极大躁动。明末三大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在文章中白纸黑字写下: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提倡唯物主义,讲求经世致用功利主义,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即“限皇权,行众议制,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士工农商皆天下之本也。”满清一来,一切瓦解。仅文字狱上的屠刀,就杀怕了中国读书人。

世情生活写到极致的《金瓶梅》(明朝)

⑥一战成名天下知

朝廷不信贤臣、廉臣、名臣、能臣孙承宗,而信任佞臣、懦臣、庸臣、昏臣高第。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10月,孙承宗罢去,高第以兵部尚书经略蓟镇、辽东,驻山海关。

新官上任,第一件事裁撤山海关外堡垒城防,弃关外土地400里。新开垦的田地,数万亩、数万亩丢弃。说之前众将士虚耗钱粮,说从此众辽民免受兵灾之苦。

地都没了,众百姓吃什么!

经略高第凭藉皇帝“赐尚方剑、坐蟒、玉带”,京城有魏忠贤作靠山,山海关有众阉党扶持,锦州、右屯、大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相继裁撤,屯兵、屯民被驱赶入关,辽民扶老携幼上路,催促甚急,被大明官军用刀剑和鞭子急急驱赶,房屋被烧掉,田地粮食被毁掉,哭声震天,而身后是他们被迫抛弃的近千万亩田地和10余万石粮谷。这些田地可是他们用四年时间才开垦出来,没有了恒产的人还有恒心吗?

朝廷荒谬不经至极,想省钱省疯了。安置入关辽民不花钱吗?或许朝廷本来打算就是发几袋米,让他们自谋生路。

管他洪水滔天,我只顾我眼前。

袁崇焕倔脾气上来了,他不撤,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哪怕官不当了,他也不撤。

阉党首领魏忠贤画像

经略高第已经来不及撤袁崇焕的官了。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天命汗努尔哈赤亲率诸王公大臣,领兵6万,号称20万,渡过无人防守的辽河,向宁远这座孤城,气势汹汹冲来。

这座坚城拔了,辽西膏腴之地就都是努尔哈赤的了。大明朝廷白送的。

守军仅有1万多人。经略高第的话,袁崇焕不听,有人听。没有谁的脖子能硬过那把尚方宝剑,袁崇焕不怕,他们怕。

孤零零的城在关外,无援军。一群大明军人和无数大明百姓抱着必死的心守这座孤城。

西风凛冽,城外后金军大营一眼望不到边。

农历正月二十四,后金军开始攻城,如往常一样驱赶着四周捉来的汉人百姓先行攻城。

尸体一层摞一层,如一座小山。有些士兵认出了城墙下的父母妻儿,而不能不射箭,此刻他们是“敌人”。

血和着泪咽下,于无声中诉说。这一片地狱,见不到光明覆盖。

三钵土,一捧泪,逝者已矣,九泉安息,莫贪恋此惨烈世界;

两世人,三生缘,地狱空否,如来不负,且念叨彼佛国净土。

袁崇焕站在城头,不低头,不屈服,用脊梁挺直着不可知的自尊和大明王朝的最后荣光。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已。

昙花一现,也是昙花,闪耀过一刻,给生命注入了无穷精彩。

得道者人多来助之。无数个大明热血军人奔向这一片人间地狱,飞蛾扑火,转瞬即亡。

有不甘乱命的将军要领兵而来,经略高第一手尚方宝剑,一手高官厚禄,不屈从的都死了。

但孤悬海外觉华岛上的大明驻军不听号令,奋勇出击了。

在后金屁股狠狠捅了一刀。努尔哈赤大怒,后金军分大兵讨伐觉华岛。

农历正月二十六日,觉华岛破。岛上7000余名明军和7000余丁口商民尽被后金军屠戮。

人头摆在宁远城外阵前,袁崇焕不降,死再多的袍泽,许再高的高官厚禄,他也不降。惟一条命一死报国耳。

宁远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袁崇焕戍守的宁远城,在隆隆炮声中,风雨不动如山,岿然而立。

久战不下,努尔哈赤竟亲自出阵攻城。诸贝勒抽刀向前,不退一步。骑兵做步兵,期待着狭路相逢勇者胜,但他们遇到的是袁崇焕,外号“袁蛮子”,时不时脑袋一根筋。

城要破了,袁崇焕身先士卒,不避刀兵,以书生的柔弱之肩扛起一支军队的灵魂。

身边的故人一个个倒下。他绷着脸,挥刀砍向爬上城墙的鞑子。

一发炮弹在努尔哈赤近旁滚过,他受伤了。后金大军带着几千具真鞑子尸体退了。

宁远城火炮复原实物

汉人的就留给汉人收拾吧,他们不是同胞手足吗!

努尔哈赤归来后愤愤不平:“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出自《清史稿·本纪一》)

宁远大捷传回大明,举国欢腾。

农历三月初九,朝廷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山海关等处,一跃而至极品,辽东巡抚,好大的官,好重的赏,袁崇焕风头一时无双。

数月后,天启六年农历八月十一(公元1626年9月30日),努尔哈赤因伤而逝。

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继位,创满文,用汉官制,立汉八旗,用汉人书生。九年后(公元1635年),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

无数汉人竟感激涕零,不再被随意杀掉,终于有了做包衣奴才的资格,可以为大清建功立业,可以性命无忧了。

而这就是汉人。仇恨忘的快,小恩小惠记得牢。容易比较过去的苦难和此刻获得的些许收获,而忘记了他们是一对父子。父亲杀人是恶人,儿子不杀人了就是好人。这逻辑好奇怪。

而满清确实做到了赏罚分明,治下百姓确实实现了安居乐业。大清政令畅通无阻,大清军容鼎盛无比。

大刀长枪加上骑射竟然战胜了大规模装备火炮、火统的明朝官军。冷兵器战胜热兵器,原来原因不在于兵器,在于人。

听闻蛮酋去世,新任巡抚袁崇焕即刻派人前往沈阳(后金于公元1625年3月迁都沈阳)吊丧,并为新汗皇太极继位送上贺表。

这是大明官员第一次官方承认大清为对等政权。皇太极极为需要这一政治承认巩固汗位,皇太极面对的有力竞争者太多,而且他们都有兵,还是私兵。

袁崇焕想要恢复高第放弃的400里山河,皇太极需要时间稳固权利,双方罢兵“议和”。都在舔伤口,都在集聚力量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

明末辽东形势图

重筑碉堡,回迁民众,安置军人,一切向前前任督师孙承宗耕耘了四年的原点迈进。

睁大双眼,城桓之上,辽河之畔,大明军人不顾生死戍守边关。

浣溪沙 戍辽东

烽火无垠漫天燃,请君且看是边关,姿势狼狈太不堪。

塞上日月十年过,风物千般亦平安,一纸书信幽燕山。

那些驻守边关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最可敬和最可爱的!

⑦再起大战立大功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极命阿敏等统率大军出兵朝鲜。

大明援军渡海而来,朝鲜败的太快,救无可救。朝鲜国王李倧与阿敏订立了“兄弟之盟”,朝鲜从此不敢助中国,却在暗地里使用崇祯年号二百余年,以缅怀大明上国的复国之恩和对大清蛮夷的嘲讽之意。

而日本在明亡后,更自许为中华,以中华继承者自居,中日甲午之战日本便打出一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这“中华”二字,何其宝贵。哪怕牵强附会,一些族群也要戴在自己头上。那点小心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皇太极治下发生了大饥荒,饿殍遍野,谷一斗银八两,甚至在大街上公然买卖人肉。皇太极决定发动战争,向辽西抢粮食,以度过饥荒,以转移境内炙热至极的地狱之火。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初六,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借口,率大军攻明。皇太极率先撕毁和约,宁锦之战爆发了。

借口再拙劣也是借口,让面子上不是太难堪。把一些神圣的东西套在身上,好有朝一日昭告天下。皇太极的胃口要吞下整个大明。

大战序幕徐徐打开,朝廷废止经略一职,把山海关内外尽托付给袁崇焕,期待他再立大功。

袁崇焕做到了不退一步,不丢一城。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袁崇焕纪念园金庸先生题字

农历五月二十九,激战25日后,皇太极未下一座城,且死伤惨重,兵困马乏,不得不狼狈退走。

大明胜利了,宁锦大捷一时传遍朝野。分功劳的人很多,有封伯爵的、有封子爵的,但封爵名单里独独没有袁崇焕。

兔死狗烹向为常理。是年农历七月,自以为边关稳固的大明朝廷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

袁崇焕“自请”解甲归田了。升官太快,根基不牢,靠拢权阉魏忠贤还不够紧。

天意从来高难问,一身去国几多时。

一场宁锦大战,竟连未曾亲赴战场的魏忠贤养子都因战功被封为伯爵,可见这朝廷乌烟瘴气的太不成样子了。

怪不得南明南京城里:“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都是官,谁是民。赏罚不公,谁还肯尽心尽力,伺候好上官就行了,民意民心要来何用。

怪不得大明将军们明火执仗强掠民女、强夺民脂民膏,肆无忌惮,给上官孝敬足够的财宝和美女,他们的眼睛当然闭起来,将军们官照样升,兵照样募,荣华富贵照样享受,而寇自然要养起来好自重。

后金和农民军都是这样被养起来的,结果最后崩坏了大明官军自己的牙,咬不动了。

一个王朝腐烂到根子上了,没有刮骨疗毒的勇气,不要挤破身上的脓包,否则死的更快。

崇祯皇帝像

天启皇帝薨了,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被一扫而空。是年农历十一月,朝廷启用袁崇焕,擢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皇帝再升袁崇焕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而袁崇焕人在广东。他已经不再乞求什么,也不敢乞求什么。官场是个大染缸,45岁的他不想再去里边染了。粗茶淡饭,也可了此残生,朝廷的事,朝廷衮衮诸公自可决定。

36岁中进士,9年而官至兵部尚书,由七品到二品,他不敢再想以后的路了,太恐怖。袁崇焕坚辞不就。

锦衣卫上门了,拿着皇帝旨意,督促他必须启程赴京。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出自袁崇焕《边中送别》)

而奈命运何!

⑧而今谁乃真国士

农历七月,袁崇焕到京城,觐见崇祯皇帝。

袁崇焕对曰:“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

君臣这段对话彼此都当了真。

新任督师袁崇焕大刀阔斧改革辽东布置,对骄兵悍将但不为所用者,或斩或调往他处;对平庸无能者或黜或免,绝不讲一丝情面,努力做到政令统一、行止有度。

关宁铁骑大规模组建,袁崇焕决定,以步兵守城,以骑兵攻敌。五年之内定要收复辽东。

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跋扈异常、不听号令,被督师袁崇焕请出尚方宝剑斩了。

众将震动,号令瞬间统一。

而毛文龙的部下散为一盘散沙,再不能孤悬海外,骚扰清国后方了。

袁崇焕为清国去一大害,矫枉过正,改弦易辙太急。

一番整顿,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余员,马八万一千余匹,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两银子,比过去减少了一百二十余万两银子。

但这个负担还是太重,崇祯元年大明正税不过400万两,加上收上来的练响(专用镇压农民军)、辽响(专用应对后金、清),计706万两,支出956万两,亏空250万两。亏空还是太大太大。

明后期岁入统计图

毛文龙死后三个月,崇祯二年(公元1629)十月二十七,皇太极亲率十万清军绕过固如铜铁的山海关一线,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入寇大明。河北危急,京师危急。史称“己巳之变”。

督师袁崇焕亲率关宁兵勤王,农历十一月十日大营扎在了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与京城一步之遥。皇帝召见他,他不及修整即刻入京觐见。

他是带着荡寇方略来的。第一次见面,君臣相谈甚欢。君以国士待他,他以国士报之。

而到了十二月,战事不利,流言蜚语遍布京城,袁崇焕竟被崇祯皇帝拿下大狱。多疑的皇帝推翻了之前所有信任。说他与清国有勾结,说他在山海关拥兵自重。

一言而决天下事,负心从来是帝王。

皇上没有杀他。但他带来的大明最精锐军队军心已散。部将祖大寿在旁边眼睁睁看着主帅被抓,逃出北京城后,他不顾战事激烈,真的拥兵自重,率领1万5千名部下叛归山海关了。

山海关

皇帝一再传旨召他,不听,哪怕授官也坚辞不就。

大牢之内,袁崇焕一封书信把祖大寿召回了战场。

清兵大掠之后退走。

崇祯三年(公元1630)八月,袁崇焕在北京闹市口被崇祯皇帝下旨凌迟处死。百姓们争相买他的肉,好用来祭奠清军大掠中或失踪或死去的亲人。

只因朝廷明发旨意,袁崇焕乃清军入寇罪魁祸首。

己巳之变示意图

百姓们信了,关宁军和关宁铁骑不信,与朝廷离心离德,终成一方“藩镇”,听宣不怎么听调,每年耗费大量钱财,朝廷不给就举起手中的刀兵,朝廷不敢不给。

而这一群驻守边关的将士却暗通清国,两边做生意做的好不快活,和晋商八大家有得一拼。

袁崇焕之后,再无袁崇焕。袁崇焕之后,清国崛起之路势不可挡。

万千罪孽在身,谁问结果可真!

与豪爽的人谈细节,与博学的人说青春,与凡人说天神,与天神说凡人。而是人、是佛、是魔、是仙,众檀越灵台上自有交代。

永念蒹葭美人乎,常想故土中华也。

史载:“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清修的《明史》作了这样评论:“崇焕既缚,大寿溃而去。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与大清兵战,竟死,去缚崇焕时甫半月。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孤臣孤忠,何以言大明负我;

边关边地,独可怜流民无食。

⑨明亡之叹长戚戚

《宋史·岳飞传》记载:“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明北京城示意图

明末洪流激荡之时,有多少人不贪财、不恋名、不惜身。何其凑巧,后金岌岌可危之时,农民军攻城略地气焰大炽,竟解了后金的窘迫;农民军叛乱将要被平定的时候,清军气势汹汹来了,大批官军不得不千里迢迢勤王,平叛之战,功亏一篑。如此反复,乱民什么时候可以平定,辽东什么时候可以收复。

明之亡,于此可见,绝无可免。

而崇祯在位十七年,前前后后竟然换了19任内阁首辅,如此荒唐朝堂,明不亡待何?

皇帝之无能为力,党争之激烈,于此可见一斑。

阉党被一扫而空的时候,崇祯皇帝注定一条腿走路,把控不了平衡,跌倒跌倒再跌倒,似乎谁都和他一条心,似乎谁都不和他一条心!

孤家寡人称圣上,天见可怜无英才。

非无英才,无伯乐耳。即便贵胄如崇祯,有些时候也做不了伯乐,也不得不在大势面前做太多违心的事。袁崇焕不是崇祯皇帝想不想杀他,而是天下人都需要袁崇焕死。

朝臣就不说了,一年400万两辽响,多肥多美味的肉啊。清军入寇,京畿百姓死伤百万,流离数百万,十几座城池被烧为白地,罪名别人都扛不起来,只有领兵数十万的袁崇焕扛得动。

明之亡亡在皇族耗费钱财太多,亡在卫所军制糜烂不堪太快,亡在党争不死不休,亡在小冰河时期旱涝频仍,亡在宦官祸国殃民太重……

汉人最后一个王朝,以崇祯皇帝的自缢赋予了不屈意志。而清的江山是农民军和吴三桂等大明降将为他们一步一步趟平的。

唾手而得,何其轻巧!天待大明何其吝啬,天待大清何其宽厚。

倘若中国北方多下几场雨,有口吃的,民何以举家造反?君不见过了长江的流寇都不再是流寇,找到有口吃食的地方,星散了。

内无农民军作乱,辽东可平,天下可安,则中国定是另一番局面。

道统在汉人国度传承和在满清国度传承,大不同。

恨无乾坤能扭转,长哭皇汉三百年。

后  记

金庸先生《碧血剑》里虚构的袁崇焕之子袁承志给予了我童年生活太多幻想。

一直想认真读一读袁崇焕,读了之后,是可惜、可怜与可叹。

袁崇焕故乡广东东莞立的“擎天一柱”雕像

如金庸所说:"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家天下的局限性堵塞了太多士大夫阶层的全球视野,以至于天下亡了,才追悔莫及。

梁启超说道:"使督师以前而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将不能越辽河一步,使督师以后而能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犹不能越榆关一步,故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洲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后金军之处心积虑,以谋督师宜也。而独怪乎明之朝廷自坏长城,为敌复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见,而与之俱尽,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师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明亡后,大儒朱舜水赴日本请兵,南明永历帝至缅甸避祸。一个一生留在日本,感慨故国。一个被大明曾经的臣子--吴三桂死死咬住不放,枭首献给了大清皇帝。

明已亡,明之可歌可泣者何其多,而在荧屏上可见的太少太偏颇。

而今时今日满荧幕的辫子戏,在歌颂谁?

我自捉春秋史笔,颂忠臣良将,以壮中华英雄行色;

谁无负花样年华,歌国泰民安,而逢盛世大汉复兴。

2019年1月24日、25日、26日·伊川

参考资料:

1.闫崇年《袁崇焕传》;

2.360百科、百度百科:袁崇焕、紫禁城、努尔哈赤、皇太极、北京贡院、科举考试、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毛文龙等词条;

3.《明史·袁崇焕传》。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中诗、词、对联未标注者皆为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