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幻影佛母洞(张红兵/摄)
佛母洞又称千佛洞,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据《清凉山志》卷二载:“千佛洞台东北崖畔。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入,见玉佛像林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黯然闻波涛,悚怖不能出。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因其夜中见洞中数不清的玉佛,白天目睹内洞状如腹腔,不久,道方和尚又在洞口外建寺。
据佛教传说,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雄才睿智的国王净饭王娶了美丽无比的摩耶。然而婚后数年,却未有子嗣。一个春夜,摩耶王后睡梦中见一头大白象从空中向她走来,从右肋下进入她的腹中。醒来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摩耶夫人临分娩前,按照当时风俗,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经蓝毗尼花园时,只见园中一棵名为波罗义(无忧树)的大树,枝条柔软低垂。摩耶夫人即举右手抚摩树枝,不料太子却从她的右肋脱胎而出。7天后,摩耶夫人去世。后来,王子成为了创立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其母摩耶夫人也就被尊为了佛母。而五台山的这个溶洞与释迦牟尼诞生的情形十分吻合,洞腔为人体内形,右侧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样、石色,说明洞口恰好处于右肋区域,这与传说中的白象从右肋下入胎,太子右肋下诞生完全巧合,恰似摩耶夫人诞生释迦牟尼的灵迹再现。故建的寺取名“千佛洞寺”,洞则名曰“佛母洞”,并建立了道场。现道方和尚请石匠雕刻的四尊佛像仍供奉在外洞口,成为该寺起源和延续的佐证。佛母洞自建寺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
佛母洞灵迹为佛法应化世所罕有。石洞分为外洞和内洞,大洞套着小洞,外洞阔大,洞口敞开,高约3米,宽2米多,进深幽暗,由外而里渐渐收缩,在尽头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内洞。内洞的构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圆狭窄,呈弯曲管状,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即进入葫芦形状的洞腔。这个扁圆石孔刚好能容一人爬钻而入,洞腔里可容纳五六人。内洞有乳石和石笋,洞壁石色斑驳。形状凸凹,犹如人体五脏六腑形状。特别是洞腔右侧乳白色条纹,和人体脊椎骨、肋骨一样形象逼真。正因为内洞天工巧成,示现为人体腹内形状,故而得名“佛母洞。”
图:佛母洞住持释悲月法师
佛教经典认为,佛母不仅是指生育释迦牟尼的摩耶夫人,还指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原本早已多世成佛,且为诸佛之母,但为方便教化,利益众生,乃化作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度化道场,山色景观都是文殊菩萨发大愿力之所持,触类而彰,随缘而显。佛母洞即为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三世佛母随缘教化显应之处。
由于这些缘故,世人入洞即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即为“佛母重生”,脱胎换骨,消除业障,福慧双增。
佛母洞原有正殿三间,内供观世音菩萨,另有文殊殿、伽蓝殿、地藏殿和禅堂等建筑。可惜在文革动乱时期全部被毁。现有建筑:大殿、客堂、斋堂,僧舍、护坡、石阶正觉路等均为改革开放后重建。寺院总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