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权杖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七年 公元202年 
袁绍自军败,惭愤,发病呕血;夏,五月,薨。
初,绍有三子:谭、熙、尚。绍后妻刘氏爱尚,数称于绍。绍欲以为后,而未显言之。乃以谭继兄后,出为青州刺史。
沮授谏曰:“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谭长子,当为嗣,而斥使居外,祸其始此矣。”
绍曰:“吾欲令诸子各据一州,以视其能。”于是以中子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为并州刺史。
【译文】袁绍官渡兵败后,惭愧愤恨不已,发病吐血不止;这年农历五月的夏天,袁绍去世。
袁绍有三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后妻刘氏偏爱袁尚,经常在袁绍面前称赞他。袁绍想让袁尚作继承人,但没有明说。
于是把长子袁谭过继给自己已经死去的哥哥袁基,让他离开邺城,出任青州刺史。
沮授劝阻袁绍说:“世人常说,万人逐兔,一人得之,万人贪心悉止,这是因为所有权已经确定的缘故。袁谭是长子,应当做继承人,而您却把他排斥在外,灾祸将由此开始。”
袁绍说:“我想让儿子们各自主持一州事务,以考察他们的能力。”于是,他委派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解析】一、储君之争
史书对于袁绍阵营的政治斗争记载不多,很多事情都是寥寥数笔,根本没有详细的史料。
比如说关于储君之间的斗争,只讲了袁绍的后妻刘氏偏爱小儿子袁尚,所以袁绍就想立袁尚为继承人。
但刘氏为什么偏爱袁尚呢?后汉书给的原因是袁尚长得好看,
谭长而惠,尚少而美。绍后妻刘有宠,而偏爱尚,数称于绍。
这太幼稚了,作者没说到要点,或者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不方便说实话,连普通人选择另一半都不会只看颜值,以袁绍的见识,挑选继承人,怎么会仅仅凭借好不好看呢?
袁绍为什么想立袁尚我们放到下文说,这里单说刘氏为什么要支持袁尚作继承人。
《三国志·袁绍传》
刘氏性酷妒,绍死,僵尸未殡,宠妾五人,刘尽杀之。以为死者有知,当复见绍於地下,乃髡头墨面以毁其形。尚又为尽杀死者之家。
三国志说,刘氏是个醋瓶子,袁绍死在床上尸骨未寒,她就杀了所有宠妾,然后袁尚为了讨好刘氏,又尽杀死者家属讨好刘氏。
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证实一点,推论一点。
证实的是袁绍对刘氏很倚重,否则袁绍一死,刘氏何以有能力尽杀袁绍的宠妾?
又从刘氏杀不到死者家属,需要袁尚来进一步斩草除根看,袁绍死后刘氏对于宫廷有着极大的掌控力,但对于地方的控制力不高。
推论的是这个袁尚并非刘氏儿子,否则三国志不会讲袁尚为刘氏尽杀死者之家,如果是亲母子,还讲什么为不为的?
历史对于这方面的史料缺失,我们通过推论得出的结论是袁谭、袁熙、袁尚是前妻所生,而后妻刘氏和袁绍没有儿子,或者说儿子还很小,当不了乱世之君。
同时,这个人又姓刘,还有资格成为袁绍的后妻,可能是河北刘姓皇族的出身。
如果是这样,刘氏为什么支持袁尚上位,就很明白了,我以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袁谭比袁尚强,如果袁谭继位,不好控制。为什么说袁谭比袁尚强?我的出发点有两点,第一是袁谭是长期经营青州,连刘备都无法在青州立足;第二是袁绍官渡之战带的是袁谭;
而袁尚,这是袁尚败走辽东后被公孙康诱杀的情景:
熙疑不欲进,尚强之,遂与俱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下,坐于冻地。尚谓康曰:“未死之间,寒不可忍,可相与席。”康曰:“卿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遂斩首送之。
袁尚头脑简单,连袁熙都比不上,这是刘氏支持老三袁尚上位的第一个动机,毕竟领导越无能,作为强权外戚,就能够捞取更多的权力嘛,如果袁谭上位,刘氏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刘氏支持袁尚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袁谭是顺位继承,如果继位,那是理所当然,不会感谢刘氏;而袁尚不一样,袁尚的继位,那是刘氏权力运作的结果,必然会给予封侯的政治回报。
这是刘氏支持小儿子袁尚继位的根本逻辑,说白了就是利益之争,有了刘氏的支持,原本没啥想法的袁尚也开始慢慢有了非分之想,所以引发了储君之争。
二、大臣之争
说完储君之争,就该到大臣之间的纷争了,袁绍集团的大臣,派系也比较复杂,比如说田丰、沮授、审配是河北系;许攸、逢纪是南阳系;郭图、荀谌、辛评是颍川系。
这些大臣之间的斗争也是没完没了,稀碎,就官渡之战来说,田丰、沮授是主张持久战的,而审配、许攸、逢纪、荀谌、辛评、郭图却主张毕其功于一役。
外来势力主张打大仗好理解,趁着外部矛盾爆发,借机抓权嘛,怎么审配还力主决战?我以为审配是为了取代田丰、沮授,成为河北系新贵。
所以官渡一战,田丰被处死,沮授被俘,河北系的话事人就成了审配。同时审配又和南阳系的许攸不合,许攸在前线,坐镇邺城的审配直接收押了许攸的家属。
再有就是颍川系的荀湛也是心猿意马,荀湛和荀彧是亲兄弟。
同时在继承人的选择上,荀谌、辛评、郭图这些人由于是袁绍的早期班子成员,由于袁谭年纪较大,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没有刘氏之前,早期班底自然和袁谭走得比较近,所以颍川系大多支持袁谭,形成了利益集团。
而官渡一战,河北本土大臣三个被袁绍杀了两个,南阳系的许攸投降,河北系和南阳系式微,颍川系做大。
在这种情况下,南阳系自然和河北系联合起来抗衡颍川系,所以就有了审配、逢纪联合起来对抗郭图、辛评的阵容。而荀湛,打完官渡之战就神秘消失了。
大臣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最高的反应形势就是夺嫡,因为郭图、辛评支持袁谭,审配、纪逢就不愿意再支持袁谭。
为何?因为郭图这些人上车早,如果审配这些人这个时候1上车,就捞不到足够的政治回报了,因为上车晚了。
不仅捞不到政治回报,而且因为长期的不合,一旦袁谭上位得势,审配这些人,还有被颍川系报复,有一波团灭的风险。
因此,审配这些人,无论是利益导向,还是出于自保导向,都有打造自己的储君竞争标的的需求。
再加上宫廷之中刘氏支持袁尚,所以审配、逢纪也就顺理成章的支持袁尚了,他们支持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阻止袁谭上台,不能让郭图这些人得势,然后骑在太岁头上拉屎,包括宫中的刘氏,也是这么个逻辑。
三、关于袁绍
这一切的一切,储君的斗阵,大臣的斗争,归根结底,问题出在谁身上?还是出在袁绍身上。
政治斗争无论哪里都有,可为什么袁绍集团的斗争这么激烈?这和袁绍一直以来不断地妥协和纵容是分不开的。
一开始,袁绍要夺韩馥的权力,所以拉一派打一派,重用田丰沮授,打倒了韩馥,压迫他主动退位让贤。
再后来,袁绍要夺田丰沮授的权,又迎娶后妻刘氏,扶持颍川系和南阳系,同时在河北本地扶持新贵审配。
打倒田丰沮授以后怎么样?袁绍又面临着刘氏、审配、逢纪与郭图、辛评的夺嫡之争。
很多人都以为袁绍支持袁尚,其实大谬,袁绍支持的是袁谭:
及绍薨,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害,遂矫绍遗命,奉尚为嗣。谭至,不得立,自称车骑将军,屯黎阳。
注意,袁尚是矫诏上位的,也就是说,袁绍留下的诏书并不是立袁尚为继承人,根据袁熙后续佛系的表现,诏书指定的也不是他。
同时,袁绍又是长期呕血而死,也不是暴毙,不可能没有传位诏书,那么,诏书唯一指定的继承人,就只能是袁谭了。
而袁绍明明想立袁谭,却将袁谭过继给已经死去的哥哥袁基呢?
这其实就是为了稳住以刘氏、审配为主的河北派了,正是袁绍的这个动作,给了刘氏和审配等人希望,他们看到了袁尚继位的希望,所以一直在等,并不想闹事。
而另一方面,袁绍跟袁谭是怎么交代的史书没有记载,我们看到的是,袁谭被外放到青州以后,一直在忠心耿耿的为袁绍攻城略地,连刘备都被赶出了青州。
你说,袁谭作为长子,如果被这么对待,眼看就继承不了家业了,还能这么替袁绍卖命吗?这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吗?
所以我以为,袁绍是一方面做想出立袁尚的动作,一方面又做出犹犹豫豫的动作,另一方面又暗中交代了袁谭什么。
所以材料说:
绍欲以为后,而未显言之。
为什么袁绍想立袁尚而不显言之?因为袁绍根本就不想立袁尚啊,所谓的将袁谭过继给失去的哥哥袁基,不过是稳住河北系的缓兵之计而已。
袁绍一直在这样玩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大臣们斗得不亦乐乎,而袁绍的权力也就暂时稳定了,官渡之战的失败,和这种内斗的爆发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袁绍集团内斗这么厉害,袁绍不仅不能制止,反而要可以去引导内斗,这其实就是扩张太快的弊端。
袁绍为了快速做大,不断地搞资源整合,不断地对各个派系进行政治妥协,又不断地引导各个派系内斗,以稳固自身权力。
所以史书说袁绍为政宽容,说白了袁绍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第一诸侯的根本原因,除了自身的家族底蕴之外,就是这种不断地妥协,换来的组织内部暂时的繁荣稳定。
然而,这种繁荣稳定,是虚假的。袁绍有能力长袖善舞,不断地拉一派打一派,有能力稳住各个势力,引导他们互相倾轧。
但袁绍自身的生命是有限的,袁绍终其一生没有彻底解决团队内斗的问题,人固有一死,到了袁绍执政晚年,这种斗争最终就会集中体现到继承人斗争。
袁绍活着,各方协调,还维持着一个斗而不破的状态;袁绍一死,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压住团队内部的内斗了。
所以组织中的各方势力,就围绕着袁尚与袁谭谁当继承人的问题,开始了斗破苍穹。
但根子还出在袁绍身上,袁绍以政治妥协整合资源快速做大,最终政权的倒台,也是因为袁绍终身都没有彻底解决内斗问题。
袁绍留给袁谭的,是一根带刺的权杖,袁绍给袁谭兵权,其实就是希望他将来可以自己撸刺。
如果袁谭能够自行撸掉权杖上的刺,自然有登峰造极的能力;而生于乱世,连权杖上的刺都要袁绍帮忙撸,这个考验都通不过,拿到权杖又怎么能斗得过曹操呢。
所以我认为,袁绍死前的布局大体上是没有毛病的,他留了逆境给最看好的袁谭,其实就是希望他自己通关上位。
如果他没这个能力,那就是竞争上岗,谁能拿稳带刺的权杖谁上位;如果都不能,那权杖归曹操只是迟早的事情。
很遗憾,袁本初诸子,没有一个能接得住、拿得稳这带刺的权杖。
而袁绍生于乱世,他不能像盛世帝王一样为孩子撸掉权杖上的刺,乱世之君,披荆斩棘是基本素养,连带刺的权杖都拿不住,何以为王?
就算袁绍给他一根撸光的权杖,如果自己不具备披荆斩棘的能力,也迟早要被曹操夺了去,而如果具备这个能力,又何以拿不住区区带刺的权杖?
(0)

相关推荐